词条

您可以为此词条添加一条概述!
吻简介资料
1912 年
吻相关文献
背景《Fulfilment》是克林姆在1905年-1909年间完成的画作克林姆在1907年完成《维也纳大学天花板画作系列》(Fakultätsbilder)后不久就开始创作《吻》
查看全文
螭吻
由来鸱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怪鸟,一头三身。另有传说指鸱是大海里的鱼,是龙生九子之一,龙头鱼身,口润嗓粗而好吞。使用历史汉朝时建造宫殿,为防止起火就在屋顶正脊两端安装形状类似鸱的尾的吞脊兽构件。唐代以后这种构件因为其形状逐渐称为鸱吻。到了明清时期,大型的鸱吻多用于宫殿建设,又称为“正吻”、“龙吻”。鸱尾常用作建筑物上的吻兽,因此也成为吻兽的别称。档案资料《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民间也称鳌龙。相关中国妖怪列表
查看全文
吻兽
历史吻兽最早的可追溯到周朝,在《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建筑中就有吻兽,最早的正吻图案见之于汉代的阙、祠和明器上。中国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吻兽是西汉年间所造,1960年出土于湖北省沙市郊区,其瓦内壁上刻着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字样,距今已经2100多年。吻兽起初并非龙型,仅是由瓦当头堆砌而成的简单翘突,后逐渐形成动物形状,有凤凰、朱雀、孔雀等鸟形以及鱼龙形。根据《唐会要》、宋朝《营造法式》记载,汉朝的柏梁殿上有“鱼虬尾似鸱”的东西,有“避火”之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了“鸱尾”一词(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其外形类似于鱼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至唐朝中叶和末期,“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下部是张口衔脊的兽头,上部则仍与鸱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后,此种图案逐渐增多。金国出现龙形吻,龙头吞脊,龙尾向内卷曲,称“龙吻”。元朝时,尾部逐渐改为向外卷曲,背部出现剑柄。据《营造法式
查看全文
吻画
查看全文
吻画
查看全文
吻相关标签
表现主义作品
家族谱大览
渝东魏氏(桂祖)族谱
渝东魏氏(桂祖)族谱
万邑魏氏约于明万历朝前于两湖迁来于重庆万州魏家场,自今近500年。有自嘉庆年间建谱至明国初年第六次续谱的完整家谱传于世。 魏家场魏姓始祖魏桂,后裔主要分布在今万州白羊镇湖谷村(小地名湖口山)、魏家村;云阳县腾龙村、帽合村、竹园村一带。 谱中对桂祖外有魏甲、魏曾、魏兴、魏魁、魏便五兄弟记载不祥,分析应分布在大小周镇一带。因为谱书明确记载桂祖来到魏家场,后又迁至大周里,生下二世祖国秀公,后又回迁魏家场。有人曾联系到过大小周一带魏姓宗亲字派吻合而在魏家场魏氏谱中无明确支派,但大小周镇一带宗亲又知道魏家场。固推断应为魏甲、魏曾、魏兴、魏魁、魏便五公之后。如有大周、小周、太龙、白燕山、几子城一带魏氏宗亲,欢迎联谱,共同探讨。 附上派行引。之周公于清朝初年取派行“明良佐泰、光大文学、思孔有功、 鼎正维新”十六字。静轩公于嘉庆辛酉年修谱时续取“忠孝传家、诗书继世、恭宽信敏、仁义礼智”十六字以继之。光绪甲午年明保公续修谱乘改“思孔有功”为“思德有宗”、“鼎正维新”为“永正维新”。从始祖起,即桂国朝天,章之元士,明良佐泰、光大文学,思德有宗、永正维新,忠孝传家、
浏览:0
何氏六修族谱
民国十一年
浏览:11
幸州奇氏族谱
始祖奇友诚的子孙录 1896年发行, 1100-1896 全北大学图书馆
浏览:5
太原李氏族谱
国立中央图书馆, 1300-1929 咸镜南道北青郡内后,李哲升,1929年发行 始祖李贵芝的子孙录
浏览:6
杨氏族谱
浏览:5
李氏族谱
浏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