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兽
历史
吻兽最早的可追溯到周朝,在《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建筑中就有吻兽,最早的正吻图案见之于汉代的阙、祠和明器上。中国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吻兽是西汉年间所造,1960年出土于湖北省沙市郊区,其瓦内壁上刻着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字样,距今已经2100多年。
吻兽起初并非龙型,仅是由瓦当头堆砌而成的简单翘突,后逐渐形成动物形状,有凤凰、朱雀、孔雀等鸟形以及鱼龙形。根据《唐会要》、宋朝《营造法式》记载,汉朝的柏梁殿上有“鱼虬尾似鸱”的东西,有“避火”之用。晋代以后的文献现了“鸱尾”一词(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其外形类似于鱼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
至唐朝中叶和末期,“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是张口衔脊的兽头,上部则仍与鸱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后,此种图案逐渐增多。金国出现龙形吻,龙头吞脊,龙尾向内卷曲,称“龙吻”。元朝时,尾部逐渐改为向外卷曲,背部出现剑柄。据《营造法式》记载,正脊两头还垂有五尺长的铁索,即“吻索”。
明朝以后,龙吻逐渐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龙。清朝龙吻已非常普遍,龙头怒目张口衔住正脊,背上插着一把宝剑,但形状逐渐程式化,清朝中叶之后,正吻和小龙都显得没有生气。明清年间,中国南方有些地方称大吻为鳞尾,和北方不同,其尾部透空,卷曲而不并拢,边缘还有很多花纹。
中国最大的正吻在故宫太和殿上,高3.4米,宽2.68米,厚0.32米,由13块中空琉璃瓦组成,俗称“十三拼”,重达4.3吨。但此吻列书“二样瓦”,第一样编而不存。
鸱尾于唐代传入百济,日本于奈良时代从百济传入鸱尾,后来演变成?。
中国南方的吻兽也保持了鱼龙的造型,叫作鳌鱼。在粤中,鳌鱼一般安置在正脊之上表面,安在正脊两端的吞脊鳌鱼相对少见。
![吻兽](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9/301/74292da5-5d4e-4d38-b058-917184f8baff.jpg)
南海九江慈悲宫的陶塑鳌鱼
![吻兽](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9/890/a9d3b224-939e-4dfa-8e8d-5e8a7e04417d.jpg)
广州沥滘卫氏大宗祠头门的灰塑鳌鱼
合角吻
![吻兽](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9/79/12e14828-7674-4637-96c5-b0be54352cae.jpg)
颐和园后山宫墙上的合角吻,缺剑柄
合角吻安装在盝顶平台、重檐顶(如重檐庑殿、重檐歇山)第二檐以及墙脊的转角处,由两个吻兽组成,呈90度。阳角的为阳合角吻,阴角的为阴合角吻。有时两吻使用一个剑柄,有时则用两个剑柄拼成90度。
合角吻的作用在于保护角柱外皮,并起装饰作用。此外,合角吻的使用受到等级限制,只有使用正吻的屋顶才有合角吻,如果屋顶等级较低使用望兽,则转角处用合角兽,不使用合角吻。
参考资料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结构》中国建筑书店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https://imgs1.zupu.cn/static/web/img/toplogin.png)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5f77025c-05aa-4528-8ff4-390397a5720d.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fc60bb85-0172-4554-b1b5-84e226beefd2.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831/77b1b221-2263-4a50-a438-3fe70c458147.png)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https://imgs0.zupu.cn/news/2020/10/16/853/30588440-90e0-45df-8577-708ac4fe5717.jpg)
关于我们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fc6ee093-f219-47fc-90da-21bd9721b53d.jpg)
APP下载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10901/ea3c7971-1e11-4045-b81c-880d962d4986.png)
![](https://imgs0.zupu.cn/photos/common/20201105/f86bb195-6306-4041-b306-d17003e0018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