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雅利安人种

雅利安人种

雅利安人种或译为亚利安人种,是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中期划分出的一个人种,属高加索人种,该人种身材较高大,淡色皮肤,面长多毛,鼻骨高,瞳孔颜色浅,虹膜多成浅灰至蓝色,发色多变,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

此人种细分为北欧人种、阿尔卑斯人种和地中海人种。

雅利安人种相关文献
印度-雅利安语支
音系塞音和梵语相同,新印度-雅利安语言的规范塞音系统由五个发音部位构成:唇音、齿音、卷舌音、硬腭音和软腭音。卷舌音可以涉及到卷舌,或卷曲舌头得以用舌尖下侧做接触,或只是缩舌。接触点可以是齿龈或齿龈后,舌头的不同形状比其位置更能引起显著不同的音质。硬腭塞音有塞擦音释放并且传统上包括在内,它涉及到独特的发音部位(舌叶接触硬腭)。广泛的抄录为[tʃ],Masica(1991:94)声称[cʃ]是更准确的呈现。偏离于规范系统,一些语言和方言用齿龈塞擦音[ts]替代了硬腭音,尽管其中一些在特定位置保留[tʃ]:在前元音之前(特别是/i/),在/j/之前,或在长辅音的时候。作为额外发音部位的齿龈音出现于马拉地语和孔卡尼语中,这里的方言混合和其他因素扰乱了前面提到的互补来产生极小环境,出现在西部帕哈里方言中通过内部发展(*t̪ɾ,t̪>tʃ),和克什米尔语米尔语中。在某些达尔德语中在此之上额外的清卷舌塞...
查看全文
雅安市
历史高颐墓阙古代为青衣羌国,秦置严道县(含今荥经县、雨城区)属蜀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增置徙县(今天全县)、旄牛县(今汉源县九襄镇)、青衣县(今名山区、芦山县境),先后属沈黎郡、蜀郡。东汉延光元年(122年)置蜀郡属国,治青衣县,后青衣羌请求内附。阳嘉二年(133年),改青衣县为汉嘉县。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改蜀郡属国置汉嘉郡,治汉嘉县(今芦山县),属益州。西晋永嘉六年(312年),汉嘉郡分为沈黎郡、汉原郡。永嘉后废严道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始阳县(治今雨城区西),属蒙山郡;又置蒙山县(治今名山区),隶蒙山郡。隋开皇初废蒙山郡。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故蒙山郡置蒙山县;改故蒙山县为名山县。仁寿三年(603年)置卢山县(治今芦山县)。仁寿四年(604年)于蒙山县置雅州(治今雨城区)。大业元年(605年)置汉源县(治今汉源县清溪镇),属雅州。大业三年(607年)改雅州为...
查看全文
雅利安人种
语源雅利安人(aryan)一词,源于梵文:आर्यārya,意为光荣的,可敬的、“高尚的”。印度北部也叫“雅利安·伐尔塔”,巴利文的“雅利安·阿雅塔南”(ariyamayatanam,意为“雅利安人的国土”)。耆那教经典也经常提到雅利亚和蔑戾车之间的差别;在泰米尔文献中,北印度的国王是指雅利安人的国王。波斯人建立的国家称为伊朗。种姓制度把人分成“雅利安瓦尔那”与“达萨瓦尔那”。在当今的学术界,“雅利安人”一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被取代为“印度-伊朗人”或“印欧人”,即讲“印度-伊朗语族”或印欧语系语言的人。
查看全文
中古印度-雅利安语
历史印度-雅利安语通常被分派为三个主要群组-上古(OIA)、中古(MIA)和新近(NIA),这是按语言学而非严格年代做的分类,因为古典梵语与中古印度各种土语是共存的。并且它们在构词和词汇特上的一些征表露了它们不是作为“古典”梵语的主要基础的梨俱吠陀梵语的直接延续的事实;尽管有很多相似性,它们却是从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甚至更加古老于梨俱吠陀的方言演生而来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阶段被认为跨越了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时段,并经常被分成三或四个主要细分。早期阶段由阿育王(约公元前250年)题刻和巴利语来代表。中间阶段由各种书面俗语比如马哈拉施特拉俗语、索拉塞那俗语和摩揭陀俗语来代表,晚期阶段由公元六世纪和后来的Apabhraṃśa方言来代表,它们是早期现代印度-雅利安语(例如布拉吉语(BrijBhasha))的前身。最古老的MIA语言是在一方面的阿育王题刻的俗语,和在另一方面的巴利语和半摩...
查看全文
亚她利雅
年份问题亚她利雅在位的年期,目前历史上有两种讲法:费毅荣认为是从前842年或前841年到前836年或前835年;威廉·亚布莱特认为是从前842年到前837年。不过,在费毅荣的著作提及亚她利雅的页面后又再讲到她的儿子亚哈谢是在她掌权之后才死的,而这两者的差异,费毅荣的著作里并没有解释原因。质疑圣经相关章节《列王纪下》第11章:1-20节《历代志下》第22章:10节-第23章:15节参考资料
查看全文
雅利安人种相关标签
白人优越主义
血缘政治
种族主义
印欧
纳粹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