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大理市高智升
高智升,11世纪大理国点苍山莲花峰芒涌溪人,岳侯高方的后裔。公元1063年,因镇压杨允贤起义有功,被赐予白崖、和甸地,世官世禄,管土管民。不久又晋爵为鄯阐(昆明)侯,成为拥有今昆明及周围地区的大领主,权倾朝野。公元1080年(神宗元丰三年),因另一权臣杨义贞杀第十二世国王段廉义自立,称“广安皇帝”,遂命其子高升泰起兵灭杨氏,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君,因功封为布燮,其子高升泰为鄯阐侯,又乘势将子孙安置到“八府四郡”为官。公元1081年,高智升与高升泰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着便拥立段正明即位。高升泰被封为清平官(宰相),开始-。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其子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中国”,史称“大中”,高升泰即“大中国正德皇帝”,简称“正德帝”。同时追谥其父高智升为“文戎天佑安邦皇帝”,庙号“太祖”。
云南省-大理高量成
高量成(具体生卒年月不详),白族先民,生活于大理国时期(大约北宋末与南宋初期)。北宋末年,正置宋王朝内忧外患,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地处西南边疆的大理国,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史书所称的“四夷百蛮,叛逆中国(即大理国),途路为猬毛,百姓离散”的局面。(参见《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彝族自治州志》)各地豪强曾欲乘乱扩展势力,拓宽疆土,互相争夺,战火不息,搞得民不聊生。作为世袭地方“诸侯”的高量成,“领义兵,率乡勇,扫除烽燧,开拓乾坤,安州府于离乱之后,收遗民于虎口之残”,显示了非凡的大智大勇,为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宁立下了功劳。为此,段氏王朝封他为“中国公”。家世背景高量成是“大中国”主高升泰的曾孙,其远祖高方作为大理国的开国元勋,权倾朝野,为高氏家族在大理国时期的荣耀奠定了基础。公元1094年大理国王段正明禅位为僧,相国高升泰被群臣拥立为“大中国主”,一年之后还位于段氏。祖父高泰明,曾任大理国相国...
云南省-大理-大理市高泰祥
高泰祥又名高祥,白族先民,第二十世大理国王段智祥时期相国(宰相),大理国抗元主将。史称“当时举贤育才,时和年丰,称治国焉”。历任第二十一世国王段祥兴、第二十二世国王段兴智相国。公元1253年(宋理宗宝佑无年,元宪宗三年),忽必烈率十万蒙古兵攻大理,极力主战,杀蒙古招降使者,后兵败被俘,临刑坚贞不屈,忽必烈称为忠臣。家世背景大理国第四位皇帝段思聪在位期间,高氏取代董氏相位(宰相),逐渐掌握政权。天明保安元年(1044年),相国岳侯高智升发动政变拥戴段思廉为帝,以拥戴之功,权倾朝野。正德五年(1063年),杨允贤叛乱,段思廉请高智升出兵,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段思廉只好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赐给王室直辖领地白崖、茹甸两地,王室实力更加削弱,高氏大有取代段氏之势。广安四年(1080年),权臣杨义贞弑杀段廉义,自立为帝。高智升命其子清平官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拥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
云南省-大理高禾
高禾,又名高(泰)和、高逾城和,白族先民,是当时大理国相国高祥之弟,为大理国重臣。抗元将领,1244年蒙古军入侵大理国,高禾率部抵抗。在丽江九和与蒙古军队激战,不幸阵亡。1244年,窝阔台继承蒙古汗位,命征蜀蒙古军抽调精兵,攻取大理。据说当时调集的军队达20万之众。大理国王段祥兴在今丽江九禾一带,与蒙古军展开激战。蒙古军无功而返.。迎战蒙古军队的大理国高禾将军。这场战争的战况,没有资料记载,不过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此次战事的激烈与重要:其一是战役结束后,大理国派专使段连柘赴南宋通报战况,南宋朝廷派使团专程来大理,到九禾吊唁阵亡将士;其二是大理国在九禾建佛塔,为战死沙场的将士超度。九禾塔现虽然已毁,但当年建塔用的砖,却仍有保留,砖上模印有“追为高逾城和及殉国……”等文字,说明此塔是专门为“九禾之战”的阵亡将士修筑的“超生塔”高禾塔。史书对于高禾以及那场惨烈的战争的记载极为简略。从零星而单薄的史...
高斯散度定理
定理设空间闭区域Ω是由分片光滑的闭曲面Σ所围起来的三维区域,函数P(x,y,z)、Q(x,y,z)、R(x,y,z)在Ω上具有一阶连续偏导数,则有或这里Σ是Ω的边界(boundary),cosα、cosβ、cosγ是Σ在点(x,y,z)处的单位法向量的方向余弦。这两个公式都叫做高斯公式,不过这两公式仅仅是表达方式不同,其实是相同的定理,这可以用变数变换得到两公式的右边都等于∫∫-->ΣΣ-->(P,Q,R)⋅⋅-->ndS{\displaystyle\int_{\Sigma}(P,Q,R)\cdot\mathbf{n}\,dS},其中n{\displaystyle\mathbf{n}}是曲面ΣΣ-->{\displaystyle\Sigma}的向外单位法向量。用散度表示高斯公式用散度表示为:其中Σ是空间闭区域Ω的边界曲面,而n{\displaystyle\mathbf{n}}是曲面Σ上的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