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下莱茵省

下莱茵省

下莱茵省(法语:Bas-Rhin)是法国的第67省。

下莱茵省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根据1789年12月22日的法律,于1790年3月4日建立的。它南与上莱茵省,西南与孚日省、默尔特-摩泽尔省,西与摩泽尔省接壤。它的东侧沿着莱茵河, 以及北侧与德国接壤。

1871年,根据法兰克福条约,该省全境被划归德国;1919年凡尔赛条约将其重新划归法国。

有趣的是,下莱茵省是法国仅存的含“下”(Bas)字修饰的省份。由于该字隐含的贬义,其余省份都改用更中性的命名,比如:下比利牛斯省于1969年更名为比利牛斯-大西洋省,下阿尔卑斯省于1970年更名为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原来名字含有“内”(Inférieur)字的省份。

下莱茵省简介资料
48°49′N 7°47′E
下莱茵省相关文献
莱茵邦联
组成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德语: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邦联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邦联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8月6日,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在接着的数年,有再多23个邦国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够统治帝国剩下的领土奥地利。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未有加入邦联,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和艾尔福特。根据条约,邦联平常由一个宪法权力的组织管理,但邦联各邦国都拥有...
查看全文
莱茵河
地理瑞士在瑞士沙夫豪森州的莱茵瀑布瑞士莱茵山谷的晨雾莱茵河发源于位于瑞士格劳邦顿州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区,这里有两条主要的支流:前莱茵河(Vorderrhein)与后莱茵河(Hinterrhein)。前莱茵河发源于靠近欧伯拉普隘口(OberalpPass)的图马湖(LakeTuma),然后通过Ruinaulta(瑞士大峡谷)。后莱茵河则发在瑞士南部靠近莱茵瓦尔德峰(Rheinwaldhorn)的天堂冰河(Paradiesglacier)。两条支流在格劳邦顿州的赖兴瑙(Reichenau)相会合。从赖兴瑙开始,莱茵河开始往北流,流经库尔、列支敦士登,然后是奥地利,最后进入博登湖,这段河道称为阿尔卑斯莱茵河(AlpenrheinRiver)。从博登湖开始,莱茵河开始往西流,流经莱茵瀑布,然后阿勒河流入莱茵河,使得莱茵河流量增加至每秒1000立方米,这段河道称为高莱茵河(Hochrhein)。在它于...
查看全文
莱茵兰
政治实体莱茵省莱茵省在普鲁士王国的位置莱茵省由下莱茵和于利希-克利夫斯-贝格组成。莱茵省的首府是科布伦茨,1939年全省有八百万人口。1920年,萨尔从莱茵省中分割出来,由国际联盟管理,直至1935年的公民投票后才回归魏玛共和国。同时1920年欧本及马尔梅迪割让给比利时(见德语文化区)。1946年,前莱茵省的地区被分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和莱茵兰-普法尔茨两个联邦州。韦茨拉尔划归黑森州。现今原属莱茵省的地区由萨尔、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和莱茵兰-普法尔茨三个联邦州瓜分。北莱茵-威斯特法伦是德国一个重要的工业区域,拥有丰富的矿藏和水路交通。而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农业则更为重要,特别是葡萄园的发展。参看莱茵河阿尔萨斯与洛林莱茵省
查看全文
莱茵的黄金
角色侏儒阿尔贝里希(Alberich)—男中音众神之王沃坦(Wotan)—男中音婚姻女神弗里卡(Fricka)—女中音巨人法索尔特(Fasolt)—男中音法弗纳(Fafner)—男低音女神福瑞雅(Freia)—女高音雷神多纳(Donner)—男中音福神弗罗(Froh)—男高音火神洛戈(Loge)—男高音米梅(Mime)—男高音智慧女神埃尔达(Erda)—女低音水仙子沃克琳德(Woglinde)—女高音水仙子薇昆德(Wellgunde)—女高音水仙子弗洛丝希德(Flosshilde)—女高音故事第1幕前奏曲音乐缓缓的开始,如平静的莱茵河水面。一连串的低音仿佛终年沉于河底的岩石,两个“自然的动机”相互纠缠涌出,接着出现了起伏音阶状的“波浪的动机”,三者结合掀起了水花。莱茵河底。光线射入水中,幽亮的蓝绿色一层一层的暗下去,最深的地方几乎无可辨认。河水轻柔的流动,三位莱茵少女——水仙子(Rhine...
查看全文
莱茵省
莱茵省,参看莱茵河阿尔萨斯与洛林莱茵兰1905年的莱茵省
查看全文
下莱茵省相关标签
法国省份
大东部大区
家族谱大览
魏氏族谱 _ 河南省太康县 [存2卷], 创修下卷, 1370-18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留余堂, 清嘉庆11[1806](抄本影印). 2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包括2卷,不确定是否其全. 谱内2-6世祖先资料失传, 且无说明7世祖及另10世祖之间相连关系. *为失名. 始迁祖(一世) : (明) 魏义,字君裕. 原山西洪洞人. 洪武初自颖川官舍迁居河南太康. 派组(7世) : 魏钦. 下有二子 : 魏江 ; 魏淮. 江公下二房(9世) : (明) 魏玥,号述野(下一子 : 魏祚泰,号增广) ; 魏璠,号仰野(下一子 : 魏祚永,字嵋堂,号永锡). 淮公下房祖 : 魏宪,字从周(下一子 : 魏环). 另10世祖 : 魏守田,字大业 ; 魏守* ; 魏守礼. 守田公下支祖(11世) : 魏祚昶,字龙湾(下一子 : 魏光升,字符邻). 守*公下支祖 : 魏祚敏(下一子 : 魏光启). 守礼公下支祖 : 魏祚勉(下一子 : 魏光辉). 字派似为(10-21世) : 守祚光(观)荣继(衡) 金(福)国(思)振(登)得(玉)本 正常. 散居地 : 河南省太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太康魏氏族谱.
浏览:100
魏氏族谱 _ 河南省太康县 [存2卷], 初续下卷, 1370-1839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留余堂, 清道光19[1839](抄本影印). 存2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包括2卷,不确定是否其全. 谱内2-6世祖先资料失传,且无说明7世祖及另10世祖之间相连关系. *为失名. 不同派系字派有所不同,但谱内并无详细说明关联. 始迁祖(一世) : (明) 魏义,字君裕. 原山西洪洞人. 洪武初自颖川官舍迁居河南太康. 派组(7世) : 魏钦. 下有二子 : 魏江 ; 魏淮. 江公下房祖(9世) : (明) 魏玥,号述野(下一子 : 魏祚泰,号增广) ; 魏璠,号仰野(下一子 : 魏祚永,字嵋堂,号永锡). 淮公下房祖 : 魏宪,字从周(下一子 : 魏环). 另10世祖 : 魏守田,字大业 ; 魏守* ; 魏守礼. 守田公下支祖(11世) : 魏祚昶,字龙湾(下一子 : 魏光升, 字符邻). 守*公下支祖 : 魏祚敏(下一子 : 魏光启). 守礼公下支祖 : 魏祚勉(下一子 : 魏光辉). 字派似为(10-21世) : 守祚光(观, 宗)荣继(衡) 金(福, 进, 文)国(思)振(登, 昌, 永, 凤)得(玉)本 正常. 散居地 : 河南省太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太康魏氏族谱.
浏览:100
魏氏族谱 _ 河南省太康县 [存2卷], 初续下卷, 1370-1839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留余堂, 清道光19[1839](抄本影印). 存2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包括2卷,不确定是否其全. 谱内2-6世祖先资料失传,且无说明7世祖及另10世祖之间相连关系. *为失名. 不同派系字派有所不同,但谱内并无详细说明关联. 始迁祖(一世) : (明) 魏义,字君裕. 原山西洪洞人. 洪武初自颖川官舍迁居河南太康. 派组(7世) : 魏钦. 下有二子 : 魏江 ; 魏淮. 江公下房祖(9世) : (明) 魏玥,号述野(下一子 : 魏祚泰,号增广) ; 魏璠,号仰野(下一子 : 魏祚永,字嵋堂,号永锡). 淮公下房祖 : 魏宪,字从周(下一子 : 魏环). 另10世祖 : 魏守田,字大业 ; 魏守* ; 魏守礼. 守田公下支祖(11世) : 魏祚昶,字龙湾(下一子 : 魏光升, 字符邻). 守*公下支祖 : 魏祚敏(下一子 : 魏光启). 守礼公下支祖 : 魏祚勉(下一子 : 魏光辉). 字派似为(10-21世) : 守祚光(观, 宗)荣继(衡) 金(福, 进, 文)国(思)振(登, 昌, 永, 凤)得(玉)本 正常. 散居地 : 河南省太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太康魏氏族谱.
浏览:100
魏氏族谱 _ 河南省太康县 [存2卷], 创修下卷, 1370-180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留余堂, 清嘉庆11[1806](抄本影印). 2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包括2卷,不确定是否其全. 谱内2-6世祖先资料失传, 且无说明7世祖及另10世祖之间相连关系. *为失名. 始迁祖(一世) : (明) 魏义,字君裕. 原山西洪洞人. 洪武初自颖川官舍迁居河南太康. 派组(7世) : 魏钦. 下有二子 : 魏江 ; 魏淮. 江公下二房(9世) : (明) 魏玥,号述野(下一子 : 魏祚泰,号增广) ; 魏璠,号仰野(下一子 : 魏祚永,字嵋堂,号永锡). 淮公下房祖 : 魏宪,字从周(下一子 : 魏环). 另10世祖 : 魏守田,字大业 ; 魏守* ; 魏守礼. 守田公下支祖(11世) : 魏祚昶,字龙湾(下一子 : 魏光升,字符邻). 守*公下支祖 : 魏祚敏(下一子 : 魏光启). 守礼公下支祖 : 魏祚勉(下一子 : 魏光辉). 字派似为(10-21世) : 守祚光(观)荣继(衡) 金(福)国(思)振(登)得(玉)本 正常. 散居地 : 河南省太康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太康魏氏族谱.
浏览:100
广东省焦岭南下峰口峡口渡台林氏族谱 [不分卷]
原书: [台湾 : 出版者不详], 民国75[1986]序. 全1册(188页)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西周) 林坚,字长恩,原名泉. 比干之子. 因生长林石室间,赐姓林,易名坚. 入闽祖 : (晋) 林禄,字世胄,又字世荫,封晋安郡王. 颖公次子. 世居济南. 随晋元帝南渡,奉勅守晋安郡,遂家焉. 入粤始祖 : (南宋) 林昉,字任,号七五郎,评事公. 显荣公长子. 于理宗宝佑间乡贡除东官(广东东莞),升梅州州同. 勅授奉职大夫,居大埔县. 蕉岭南山下始祖 : 林隐叟,号南山隐叟. 徙金沙乡南山下. 隐叟公下渡台祖: 林绍炳(徙屏东万峦) ; 林杞芳(徙苗栗头份) ; 林家英(徙苗栗南庄) ; 林来登(徙屏东万峦). 峡里开基祖 : 林八郎,讳陶. 随伯父评事公自福建清流县徙梅州蕉岭. 八郎公下渡台祖 : 林绍舜(居屏东万峦) ; 林炎瑞 ; 林锦秀(住苗栗三湾) ; 林汝秀 …等. 峰口开基祖 : 林寿椿,字友松. 移居蓝坊峰口开基. 寿椿公下入台祖 : 林弼贤(徙桃园中坜) ; 林朝缙 ; 林朝绅(徙高雄美浓). 散居地 : 台湾省屏东县, 苗栗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谱序题编目. The origin and
浏览:0
邹氏族谱 : 南宋应龙公系承辅公派下 : 台湾省南投县南投市半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96[2007]. 1册(740页)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收藏所: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 受姓祖 : 曼父. 叔梁纥嫡嗣,以食邑邹为姓. 入闽祖 : 邹愈,字勇夫. 为威武军节度使,赐银青光禄大夫,随王审知入福州,家泰宁. 派祖 : (宋) 邹应龙,字景出,号仲恭,谥文靖. 祖居福建邵武府泰宁县,宁宗庆元2年登进士. 渡台祖(13世) : 邹佐公,讳承辅,谥笃勤. 自福建漳州南靖县渡台,定居南投半山里. 生子四,分四房. 四大房祖 : 邹应琚 ; 邹应庙 ; 邹应施 ; 邹应琨. 散居地 : 台湾省南投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