遹公派下支祖(13世): 钱杓,字理之,一字衡父,行十七(活龙头祖) ; 钱渠,字平父,行文五(观岩祖, 钱塘共祖) ; 钱权,字衡甫,行三十一(居杜渎塘店后宅).
钱渠相关文献
白渠
流域白渠工程与郑国渠相似,在泾河从北方山谷流入关中平原处,把部分河水引入主渠;主渠起初与泾河平行而相近,进入关中平原时分开;渠道灌溉系统分为几支,水流通过叫“斗”的出水闸门分别进入沟渠,流向农田。主渠渠道历代变化不大,变化的多是沿渠道支流而分布的闸门“斗”。唐代时有斗176个,元代135个,晚清时只有106个。白渠西起自池阳谷口郑国渠南岸,引出泾河水流向东南,经池阳、栎阳向东到下邦后折向南注入渭河,全长二百里,受益农田四千五百余顷。作用郑白渠灌溉面积逐渐减少。史书记载,郑国渠灌田4万顷,汉代白渠4千顷,唐代时6千至1万顷,北宋时2-6千顷,维修后增至3万顷,元代后期7-8千顷,明代中期8千顷(可能虚报),明代后期及清代前期减至700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余顷。由于泾河含有较多泥沙,白渠也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时人赞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义渠
起源义渠起源不详。岑仲勉根据语言学及火葬习俗等,考证他们可能是吐火罗族的分支,起源于印度,移往新疆,在春秋时代移居到陇西居住。按照《竹书纪年》记载,在商朝末年时,义渠已经形成一个独立国家,周公季历在武乙三十年时奉命讨伐义渠得胜,另周文王讨伐过的密须也可能与义渠有关。传说义渠亦是周宣王太原料民之时居住在当地的五个民族之一,后在秦穆公时一度臣服于秦国。历史《史记》中记载“义渠”的出现时间是在战国初年秦厉公时,当时义渠前来秦国进贡。其后义渠逐渐定居下来,吞并周边部落,强大起来,与秦国发生冲突(“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义渠入侵秦国,军队一度抵达渭河。兴衰秦伯驷七年(前331年),义渠发生内乱,秦国以帮助平乱为名乘机出兵,义渠开始衰落。十一年(前327年),义渠向秦国称臣,秦国建立义渠县。但是义渠新王位定之后,并不甘心臣服秦国,前往中原访问魏国,寻求共同反...
渠州
历代沿革梁普通三年(522年),置流江县。同时置北宕渠郡.领流江县、始安县(治今广安县北)2县。大同三年(537年)置渠州,今渠江镇,时为州、郡、县治地。另有北宕渠郡属新州,治地盐亭。太清元年(547年),渠州仍置,辖北宕渠、景阳2郡。北宕渠郡仍领流江、始安2县。北周在州郡之上置总管府,渠州隶利州总管府。武成元年(559年),改北宕渠郡置流江郡。渠州领流江、景阳2郡外,另撤邻州所属2郡归渠州。流江郡仍领流江、始安2县。隋统一全国后,改地方行政为州县两级制。开皇三年(583年),以原流江、邻山和容山容川(今垫江)3郡合置渠州。领流江县,賨城县(原始安县)、邻水县、垫江县4县,州治同前。流江郡自此废。大业三年(607年),渠州改名宕渠郡,领上述4县外,增宕渠县(治今营山县黄渡场)、咸安县(治今营山县东北)2县,州(郡)县治地同前。唐朝政区先后有所改易,但基本仍为州县两级制。武德元年(618)改...
且渠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