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白渠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6
转发:0
评论:0
流域白渠工程与郑国渠相似,在泾河从北方山谷流入关中平原处,把部分河水引入主渠;主渠起初与泾河平行而相近,进入关中平原时分开;渠道灌溉系统分为几支,水流通过叫“斗”的出水闸门分别进入沟渠,流向农田。主渠渠道历代变化不大,变化的多是沿渠道支流而分布的闸门“斗”。唐代时有斗176个,元代135个,晚清时只有106个。白渠西起自池阳谷口郑国渠南岸,引出泾河水流向东南,经池阳、栎阳向东到下邦后折向南注入渭河,全长二百里,受益农田四千五百余顷。作用郑白渠灌溉面积逐渐减少。史书记载,郑国渠灌田4万顷,汉代白渠4千顷,唐代时6千至1万顷,北宋时2-6千顷,维修后增至3万顷,元代后期7-8千顷,明代中期8千顷(可能虚报),明代后期及清代前期减至700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余顷。由于泾河含有较多泥沙,白渠也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时人赞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流域

白渠工程与郑国渠相似,在泾河从北方山谷流入关中平原处,把部分河水引入主渠;主渠起初与泾河平行而相近,进入关中平原时分开;渠道灌溉系统分为几支,水流通过叫“斗”的出水闸门分别进入沟渠,流向农田。主渠渠道历代变化不大,变化的多是沿渠道支流而分布的闸门“斗”。唐代时有斗176个,元代135个,晚清时只有106个。

白渠西起自池阳谷口郑国渠南岸,引出泾河水流向东南,经池阳、栎阳向东到下邦后折向南注入渭河,全长二百里,受益农田四千五百余顷。

作用

郑白渠灌溉面积逐渐减少。史书记载,郑国渠灌田4万顷,汉代白渠4千顷,唐代时6千至1万顷,北宋时2-6千顷,维修后增至3万顷,元代后期7-8千顷,明代中期8千顷(可能虚报),明代后期及清代前期减至700顷。

白渠溉田四千五百余顷。由于泾河含有较多泥沙,白渠也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时人赞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技术困难

泾河流量随季节变化,极为悬殊,还有10年一度的洪水。泾河含沙量特高,导致渠道渠床升高,特别是上游部分。渠口位置,相对于泾河水位越越高,引水入渠也越来越困难,因此“渠首”(渠口)必须向泾河上游迁移。在11世纪初、14世纪前期和15世纪后期,都有迁移工程,包括在岩石上开凿新入口,以及新的引水渠道。15世纪那一次迁移,甚至在渠道最高地段开凿隧洞。

历史

东汉迁都洛阳后,白渠一度废弃,直至十六国时前秦以关中为根据地时,苻坚方组织农工对白渠加以整修。西魏定都关中之后,也对白渠加以重修,但成效并不显著。

至唐朝时,由于郑国渠已完全废弃,白渠遂成为关中灌溉的主要河渠,分为三白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唐高宗永徽年间,白渠灌溉总面积达到一万多顷,成为关中农业命脉。唐中期之后,由于白渠上大量设立水车、水磨等水力机械,并且泾河上游用水增加,导致白渠水量急剧减少,虽然几乎每二十年疏浚一次,灌溉面积还是减少至原有的五分之一。

北宋、金、元均设立专员对白渠进行管理,直属中央政府。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秋,有泾阳县民杜思渊上书,请修白渠石堰,“以用功尤大,不能就而止。”至道元年(995年),又有度支判官梁鼎等人上书,“请遣使先诣三白渠行视,复修旧迹。”朝廷下命大理寺丞皇甫选等规划,但无结果。宋神宗时另开丰利渠,引泾水。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重新开浚白渠,但因施工粗疏,无济于事。

明朝时白渠缩小,改由陕西省设专员管理。明代泾阳洪渠是在郑国渠和白渠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由是泾阳、高陵等五县之田,大获其利。”,即今临潼县康桥镇以西的“郑国渠遗址”。清朝雍正年间,白渠进一步缩小,改由西安府管理。

1737年,主渠入口被封闭,泾河河水不再引入渠道,渠水改为来自隧洞内的泉水,渠道亦改称“龙洞渠”,散归各县管理。[1]此后白渠不再见诸史书。

参看

郑国渠

泾惠渠灌区

外部链接

中国水利史·白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汉栎阳城考古发现汉唐白渠遗存
记者从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内勘探发现了密集分布的三座古城,并意外发现了汉唐白渠遗存。秦汉栎阳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一带。据文献记载,栎阳城在秦献公、秦孝公、秦末楚汉相争之际塞王司马欣、汉初刘邦等时期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咸阳、汉长安外的第三座秦汉都城。考古队在勘探栎阳城遗址东北关山镇东南两座大墓周围遗存的过程中,在其北侧发现东西向大型沟渠。该沟渠大体呈西南—东北向,长约9.93公里,口宽约15~20米,深约4~6米左右,向东钻探至渭南市临渭区境后继续向东延伸,向西在关山镇叶家村西南一带被石川河故道冲毁。通过发掘确定,沟渠至少经历四个时期,底部出土汉代绳纹筒瓦瓦片、砖块等,沟渠上部淤积土外素面内布纹筒瓦瓦片、瓷片。结合文献记载,初步判断该沟渠西汉中期开凿,到唐代继续使用,推测其应为文献中记载的汉唐白渠遗存。白渠是古代中国最强盛的汉唐时代于首都地区兴...
· 且渠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 渠犂
参考文献《汉书·西域传》
· 渠州
历代沿革梁普通三年(522年),置流江县。同时置北宕渠郡.领流江县、始安县(治今广安县北)2县。大同三年(537年)置渠州,今渠江镇,时为州、郡、县治地。另有北宕渠郡属新州,治地盐亭。太清元年(547年),渠州仍置,辖北宕渠、景阳2郡。北宕渠郡仍领流江、始安2县。北周在州郡之上置总管府,渠州隶利州总管府。武成元年(559年),改北宕渠郡置流江郡。渠州领流江、景阳2郡外,另撤邻州所属2郡归渠州。流江郡仍领流江、始安2县。隋统一全国后,改地方行政为州县两级制。开皇三年(583年),以原流江、邻山和容山容川(今垫江)3郡合置渠州。领流江县,賨城县(原始安县)、邻水县、垫江县4县,州治同前。流江郡自此废。大业三年(607年),渠州改名宕渠郡,领上述4县外,增宕渠县(治今营山县黄渡场)、咸安县(治今营山县东北)2县,州(郡)县治地同前。唐朝政区先后有所改易,但基本仍为州县两级制。武德元年(618)改...
· 义渠
起源义渠起源不详。岑仲勉根据语言学及火葬习俗等,考证他们可能是吐火罗族的分支,起源于印度,移往新疆,在春秋时代移居到陇西居住。按照《竹书纪年》记载,在商朝末年时,义渠已经形成一个独立国家,周公季历在武乙三十年时奉命讨伐义渠得胜,另周文王讨伐过的密须也可能与义渠有关。传说义渠亦是周宣王太原料民之时居住在当地的五个民族之一,后在秦穆公时一度臣服于秦国。历史《史记》中记载“义渠”的出现时间是在战国初年秦厉公时,当时义渠前来秦国进贡。其后义渠逐渐定居下来,吞并周边部落,强大起来,与秦国发生冲突(“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秦躁公十三年(前430年),义渠入侵秦国,军队一度抵达渭河。兴衰秦伯驷七年(前331年),义渠发生内乱,秦国以帮助平乱为名乘机出兵,义渠开始衰落。十一年(前327年),义渠向秦国称臣,秦国建立义渠县。但是义渠新王位定之后,并不甘心臣服秦国,前往中原访问魏国,寻求共同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