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祖(13世) : (清) 郑光晋 ; 郑光姬 ; 郑光前 ; 郑光锡 ; 郑光庭 ; 郑光桓 ; 郑光祖 ; 郑光朝 ; 郑光翥 ; 郑光采 ; 郑光烈 ; 郑光谟 ; 郑光祉 ; 郑光启 ; 郑光南 ; 郑光奂 ; 郑光时 ; 郑光绍 ; 郑光绪 ; 郑光裕 ; 郑光都 ; 郑光凤 ; 郑光龙.
郑光桓相关文献
陈桓
参考文献^《明史》(卷132):“陈桓,濠人。从克滁、和。渡江,克集庆先登。从取宁国、金华。战龙江、彭蠡。收淮东、浙西。平中原。累功授都督佥事。洪武四年从伐蜀。十四年从征云南,与胡海、郭英帅兵五万,由永宁趋乌撒。道险隘,自赤河进师,与乌撒诸蛮大战,败走之。再破芒部士酋,走元右丞实卜,遂城乌撒。降东川乌蒙诸蛮,进克大理。略定汝宁、靖宁诸州邑。十七年封普定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二十年同靖宁侯叶升征东川,俘获甚众。就令总制云南诸军。再平九溪洞蛮,立营堡,屯田。还,坐玉党死。”
桓雄
佛教进入朝鲜佛教用语中桓因是“释提桓因之略,帝释天也”,而且释提桓因可“略称释帝与帝释”。桓因即帝释这种观念出自佛教思想,源自佛典《法华经》,故事来自《观佛三昧海经》、《华严经》等佛经中屡屡出现的“牛头旃檀”,还出现“天王”、“符印”等宗教用语。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小兽林王本纪》:372年、“前秦苻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374年、“僧阿道来”,375年、小兽林王“始创肖门寺,以置顺道。又创伊佛兰寺,以置阿道。此海东佛法之始”。一般认为朝鲜半岛有佛教始于372年,因而檀君神话最早不可能出现于公元4世纪以前。相关条目朝鲜神话天符印(ko)
桓振
生平桓玄任荆州刺史时,桓振曾任为扬武将军、淮南太守,后又迁任江夏相。但任内就因为以凶横而被黜免。正因为桓振不修行检,故桓玄后来虽然掌政甚至篡位,重用桓氏子弟时都没有任用桓振。元兴三年(404年),刘裕等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兵败西逃,终在入蜀时被杀。当时荆州治所江陵(今湖北江陵)亦为晋军所占,桓振就藏匿于华容浦(今湖北监利县北)。驻军巴陵(今湖南岳阳)的桓玄旧将王稚徽派人向桓振假称桓歆已攻陷建康、冯稚已夺取寻阳,率军西追桓玄的刘毅亦在败退。桓振闻讯大喜,聚众党数十人袭击江陵,而当时刘毅等又确因以为大局已定,大军久久都未到江陵,在桓谦也率众响应下,桓振顺利攻下江陵。桓振入城后先杀投晋的荆州别驾王康产及南郡太守王腾之,又到晋安帝所在的南郡府,骑着马,挥着武器直入安帝阶下,得知桓玄之子桓昇已死后大怒,更想杀晋安帝,只在桓谦苦求下才放弃此念头,并由桓谦等奉还国玺给安帝。不过桓振将心腹都安置在晋安帝身边...
桓姓
起源其来源有四:据《姓氏考略》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子孙以“桓”字为姓。出自姜姓,以谥号为氏。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出自鲜卑族乌丸氏所改。迁徙分布郡望堂号谯郡:东汉建元年间的时候,将沛郡分出了一部分设置了谯郡,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匡晋堂:晋朝桓氏有十一个将军(桓石秀、桓石虔、桓伊、桓冲、桓雄、桓云、桓涛、桓温、桓霍、桓谦、桓振)曾匡扶晋室。历史名人桓齮,战国时代军事人物桓宽,字次公,西汉时河南上蔡人。曾任庐江太守丞,著有《盐铁论》。桓谭,字君山,两汉时期学者,文笔佳,好古文,著有《新论》。桓荣,字春卿,东汉名臣。齐桓公之后。名族谯国桓氏的远祖。桓焉,字叔元,桓荣之孙,东汉名臣。桓彬,字彦林,东汉著名文学家,与蔡邕齐名。桓阶,字伯绪,三国时曹魏官员,官至尚书令。桓嘉,桓阶之子,曹魏将领,参与东兴之役阵亡。桓范,字元则,三国时曹魏官员,有“智囊”之称,官至大司农。桓宣...
郑复光
清安徽歙县人,字元甫,又字浣香、潮香。通晓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曾自制测天望远镜。道光二十二年(1842)著成《弗隐与知录》,解释人们当时认为怪异不中解的自然现象。又撰《镜镜泠痴》,专论几何光学原理与光学仪器制造。刻入《连筠移丛书》。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曾聘其教授数学,以病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