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东良寻禹姓
禹东良寻禹姓,寻根问祖---寻禹姓禹东良时间大致在1900-1940年之间,有一禹姓分支迁移去
禹城禹息故城
禹城禹息故城,禹城市伦镇西古迹考禹息故城。据旧志载:"具丘山一卷石耳,而志乃特书之曰:'禹具何
浙江省-金华-东阳市吴崇福
吴崇福(1163—1246),女,东阳郭宅村郭湜妻。出身世家,知书达理,博闻强记,工笔札书画。结婚时,婆母叶氏已去世。摄理家政,经营耕稼,处事干练,家道日隆。当时郭姓家族中创办书院、义塾,蔚然成风,石洞、西院、南湖、青溪书院相继创建。崇福亦相应和,热心办学,以早年婆母创建的高塘庵改为高塘义塾。礼聘一代文宗乐清钱文子主讲,各方儒生纷至,游学者踵接,名见著录的就有500人。崇福供给学生米、盐,有时手头拮据,变卖奁饰以充膳给,毫无吝啬。丈夫早逝,子未成年,女儿待嫁,昼夜操劳,内外兼顾,并严令诸子专志于学而不使分心,礼待塾中师生则始终如一。钱文子应诏去长沙任职,不忍离去,荐朱熹高足温州人叶味道继主师席。塾中建有高阁,藏书万卷,参知政事楼钥为之题匾曰“东阁”。
禹祥、禹显
禹祥、禹显|禹祥:明陕西临洮人。成化间举人。官四川仁寿知县,居官清约如寒士。
禹
生平早期生活以黄帝轩辕氏到禹,共八世:禹的父亲鲧,鲧的五世祖叫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是嫘祖为黄帝所生的次子。禹的父亲鲧被封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母亲是有莘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女嬉。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职。处理洪水大禹手持耒耜治水图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亲自率领老百姓餐风露宿,整天泡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禹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经过了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