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公派下房祖(4世): (宋) 祝让,字如逊,号景梅,行云一 ; 祝龙,字如变,号侣梅,行云二 ; 祝鳞,字如化,号望槐,行云三(后裔另有支谱) ; 祝凤,字如仪,号对松,行云四 ; 祝辇,字如载,号松泉,行云五(后裔另有支谱).
祝鳞相关文献
鳞朱
荡泽之乱前576年八月,宋共公下葬。在这时,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荡泽做司马,华喜做司徒,公孙师做司城,向为人做大司寇,鳞朱做少司寇,向带做太宰,鱼府做少宰。荡泽要削弱公室,就杀了公子肥。华元说:“我做右师,师所掌管的是对国君和臣下的教导。现在公室的地位低下,却不能拨乱反正,我的罪过大了。不能尽职,岂敢以得到宠信为利呢?”华元便出奔晋国。华元和华喜属于戴族;公孙师属于庄族;其他六大臣都属于桓族。鱼石准备阻止华元逃亡。鱼府说:“华元如果回来,必然要讨伐荡泽,桓氏这一族就被波及而灭亡了。”鱼石说:“华元如果能够回来,即便允许他讨伐,他也必然不敢。而且华元曾有大功,国人亲附他,如果他不回来,恐怕国人会群起攻击桓族,桓氏在宋国没有人祭祀了。华元如果讨伐荡泽,还有桓族的向戌在。桓氏虽然灭亡,必然只是亡掉一部分而已。”鱼石自己在黄河岸上阻止华元。华元请求讨伐荡泽,鱼石答应了。华元这才回来,派遣华喜、...
鱼鳞册
目的鱼鳞册是明清两代征收地丁钱粮所使用之一种册籍,为了征派徭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由来鱼鳞图册的名称由来,梁方仲整理三种说法,且三说并行不悖,列举如下:比次若鱼鳞而得称,如《武进县志》载:“田地以坵相挨,如鱼鳞之相比。”又如《学庵类稿》载:“以其比次若鱼鳞然而名也。”所绘形状若鱼鳞而得称,如《实录》载:“以图所绘,状若鱼鳞然,故号鱼鳞图册。”为排列先后才变动而得称,见《靖江县志》载:“田有涨坝,时多时寡,不逾年而辄易。……故他邑册称铁板,靖册独称鱼鳞,参时势而先后次之,非一成不易之则也。”又如元人王祎尝言:“其以田之图相次而疏其号……曰流水,亦曰鱼鳞。”由于军册中亦有鱼鳞之称,《会典》略云:“次年该造格眼军册、除有见在编军鱼鳞、类姓等册查算外……”更加强了鱼鳞为活册之义。历史刘铭传接任台湾巡抚后,实施“土地清丈”绘制的鱼鳞册南宋时已有鱼鳞册之名,绍熙元年(1190年)漳州等地即开始...
张鳞
参考资料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点校本。朱汝珍,《词林辑略》,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8),明文书局发行。孙尔准、陈寿祺、程祖洛、魏敬中,《重纂福建通志》,清同治七~十年(1868~1871年)。
鳞
鱼类的鳞大多数真骨鱼类体表覆盖鳞片。少鳞或无鳞的鱼类一般体表分泌有保护作用的粘液。盾鳞不同种的鱼的鳞片数量和排列也不一样。上为白欧鳊(Bliccabjoerkna),下为欧鳊(Abramisbrama)盾鳞(placoidscale),为板鳃鱼类特有,由表皮和真皮形成,结构分基板和鳞棘两个部分。基板由齿质构成,一般呈菱形埋在皮肤中。鳞棘露在皮肤外面,尖端朝后,外面覆盖釉质,内部为齿质。鳞棘内部有含有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的髓腔,其结构类似牙齿,因此又称皮齿。盾鳞一般呈对角线排列。每个鳞片在形成后,其横向面积是固定的,只有随着基板加厚略有增高。旧的盾鳞随时脱落并被新生鳞片代替。盾鳞见于鲨鱼的全体,头和背鳍表面。背部鳞片大而腹部鳞片小。鳐类的盾鳞一般分散不均分布在背部、尾部和胸鳍部位。硬鳞硬鳞(ganoidscale)为埋在真皮下的菱形骨板,源于真皮。见于多鳍鱼目和雀鳝目。硬鳞成行排列,相邻鳞片...
栉比鳞差
【成语】栉比鳞差
【成语】栉比鳞差 【拼音】zhìbǐlíncī 【解释】像梳子的齿和鱼的鳞,密密地排列着。同“栉比鳞次”。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迩来林栖谷隐,栉比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