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田坳派祖(21世) : 游明学,字文辅 ; 游明举,字相辅.
游明学相关文献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如果说孟子时代儒家所面对的异端是杨、墨的话,认为在唐宋以降儒家传统的自我意识
明学者邹守益
明学者邹守益,简要介绍: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江西
阳明学
学说与思想“心即理”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王守仁指出:“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
因明学
概论“明”字已包含了“学”之意。起源、发展于印度正理派的一种思维和推理方法。立宗、因、喻三支作法而为言论之法。例如“声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此三支中,以因支最重要,故云因明。《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义,故曰因明。”释尊以前,足目(Akṣapāda)仙人创之。至佛灭后,大乘论师陈那集其大成。其书名曰《因明正理门论》。见《因明大疏》上本。在古印度,各种宗派便常用因明学互相辩论。玄奘法师在印度那烂陀寺求法时,曾运用因明多次破斥外来论师的言论,名震天竺。稍后戒日王宣扬此事,是中国人在印度取得的极大荣耀。玄奘回国之后,把因明介绍到中国,此学也为后世佛教徒所精研。唐初时,吕才作有《因明注解立破义图》,曾与玄奘论辩。商羯罗主造,玄奘法师译的《因明入正理论》是一部较为全面的思考方法教材。参见五明
明学文
参考资料^1.01.1《大夏国皇帝明玉珍睿陵玄宫之碑》:追谥显考郎曰钦宪,显考妣鲁氏曰衍庆,皇考子成曰庄惠,皇考妣郭氏曰恭懿,王考如海曰昭顺,王考妣朱氏曰慈宁;考学文曰宣武,妣赵氏曰贞淑;皆追王曰皇帝、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