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7
转发:0
评论:0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如果说孟子时代儒家所面对的异端是杨、墨的话,认为在唐宋以降儒家传统的自我意识

  如果说孟子时代儒家所面对的异端是杨、墨的话,认为在唐宋以降儒家传统的自我意识之中,最大的异端是佛老,应当是一个基本不错的判断。至少自北宋理学兴起以来,对大部分理学家而言,儒学与佛道二教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正统与异端的关系。儒学与佛道两家之间的正统与异端之辨,也的确构成贯穿理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之一。但是,自阳明学兴起以来,相对于佛道两家,尽管以儒学为正统的基调在儒者当中并未改变,但以阳明学者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儒家学者,在吸收佛道两家思想并批判以僵化了的朱子学为象征符号的世俗儒学的过程中,将异端的所指开始由佛道两家向功利世俗化了的儒学扭转,从而使传统的正统与异端之辨在中晚明显示了新的动向。 

  本文主要以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1528)、王龙溪(名畿,字汝中,号龙溪,1498-1583)以及焦弱侯(名竑,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1541-1620)的相关论说为代表和根据,来考察阳明学者在正统与异端这一问题上的看法。王阳明的活动主要在正德年间与嘉靖初年,王龙溪的活动主要在嘉靖、隆庆年间以及万历初年,焦弱侯的活动则主要在万历中后期。如果说从正德年间到嘉靖初年是阳明学的兴起时期,从嘉靖经隆庆到万历初年是阳明学的全盛期,万历中后期至明末是阳明学衰落期的话,那么,这三人的活动时间恰好覆盖了阳明学从兴起到全盛再到衰落的整个时段。另外,作为阳明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对于阳明学兴起的重要性自不必言,而对于阳明学的全盛期和衰落期来说,王龙溪与焦弱侯又分别可以作为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因此,以这三位人物的相关论说为代表和取样来考察阳明学者正统与异端的观念,便决非任意的选择,而显然在方法学上具有充分的理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阳明学者的正统与异端之辨
如果说孟子时代儒家所面对的异端是杨、墨的话,认为在唐宋以降儒家传统的自我意识之中,最大的异端是佛老,应当是一个基本不错的判断。至少自北宋理学兴起以来,对大部分理学家而言,儒学与佛道二教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正统与异端的关系。儒学与佛道两家之间的正统与异端之辨,也的确构成贯穿理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之一。但是,自阳明学兴起以来,相对于佛道两家,尽管以儒学为正统的基调在儒者当中并未改变,但以阳明学者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儒家学者,在吸收佛道两家思想并批判以僵化了的朱子学为象征符号的世俗儒学的过程中,将异端的所指开始由佛道两家向功利世俗化了的儒学扭转,从而使传统的正统与异端之辨在中晚明显示了新的动向。本文主要以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1528)、王龙溪(名畿,字汝中,号龙溪,1498-1583)以及焦弱侯(名竑,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1541-1620)的相关论说为代表和...
· 道的理化与知行之辨
[摘要]先秦儒学与宋明儒学在知行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是,先秦儒学是以行为中心的人文,相对而言,宋明儒学则强调了知的中心意义。知行之辨上的这种差异最终根源于本体论上的如下不同:先秦儒学是以道为中心语词的人文,而宋明儒学则是以理为中心语词的人文。从先秦到宋明,儒学的转换表现为基本语词的变迁,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
· 段姓起源考辨之――百工与段氏
段姓起源考辨之――百工与段氏段中权成书于战国初期的齐国官书《考工记》记载了“百工”之一有“段氏”:“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乔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攻金之工:筑、冶、凫、栗、段、桃”。“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D器,桃氏为刃”。《考工记》又称《周礼・冬官考工记》。《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西汉时,原“冬官”篇佚缺,刘德取《考工记》补入,仍冠以“冬官”之名。刘歆校书时又改《周官》为《周礼》。据《周礼》其余五官分析,原“冬官”系统的官,当为事官,掌“事典”(参《天官・大宰》),亦即《小宰》所谓“事职”,其职责在于“富邦国”,“养万民”,“生百物”。既为“事官”,则其属固不当限于《考工记》的“工”,故原“冬官”之掌事当不止工事,考工只是工人之号,而...
· 段姓起源考辨之――老子与共叔段
段姓起源考辨之――老子与共叔段历代姓氏著作与古籍文献关于段姓起源的记载主要有“老子说”及“共叔段说”两种观点。“老子说”是关于段姓起源的最早记载。东汉文学家赵岐(约108-201)约于桓帝至灵帝之世撰成《三辅决录》:“段出老子,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汉文帝时段n为北地都尉,成帝时段会宗为西域都护,后汉桓帝时段G为太尉,皆其裔也。”东汉学者(约153-198)应劭《风俗通义》:“段氏,段干木之后,姓段,名干木。”“老子说”这种观点的形成应该源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的记载,史学家据此以为段干氏便是李宗的后裔,以其封邑名而为复姓,至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则为段氏。然据《世本・氏姓篇》:“老儋生宗,魏将军,封段干,生注及司,注生宫,宫生谱。”(“司”疑“同”之误)。《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
· 靳尚与上官大夫之关系辨析
楚大夫靳尚是一位因与屈原同朝为官而被屡屡提及的的政治人物。在国内研究屈原和楚辞的著作中,一些学者误认为上官大夫和靳尚是同一个人,他们往往把上官大夫当为官名,把靳尚当为人名,两者连起来读,自然而然就成了“上官大夫靳尚”。一些学者也不加考察,照抄全搬,在其所著的论文著作、人名辞典中不断上演着一种历史误会。一、历史误会的产生过程产生这种历史误会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起码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的唐代张守节所著《〈史记〉正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样的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己莫能也。’王怒而疏屈平。”唐代张守节作注释时,对“见而欲夺之”一句注有“王逸云:‘上官靳尚’”而成为最早记载,从此后世不少学者开始认为“靳尚和上官大夫同属一个人”。张守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