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支祖 : 方少亿(冯小湾) ; 方志怀, 方志德, 方志周, 方志文(方小湾) ; 方德志(邹小湾)...等. 朝二公之裔.
方志怀相关文献
方志中的族人(二)
方志中的族人(二),方志中的族人(二) 季真山东乐陵人由进士任(州同)《无为州志》卷十二职官志明题
方志中的族人(四)
方志中的族人(四),方志中的族人(四) 季锡钺道光乙未恩科举人详见乡贤清光绪19年(1893)《郓
地方志
历史沿革最早《周礼》有“掌道方志以诏观事”的记载。秦朝以后,方志渐多,《后汉书·西域传》“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左思《三都赋序》说:“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南北朝以后方志进入发展时期,有《豫章古今记》、《荆州记》、《华阳国记》,皆初具方志规模。隋唐宋时期方志有进一步发展,体例亦日臻完善;著名的总志有隋虞世基《隋区宇图志》、唐李泰《括地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欧阳忞《舆地广记》、王象之《舆地记胜》等,著名的地方性方志有宋高似孙《剡录》、宋敏求《长安志》《河南志》、程大昌《雍录》、施谔《淳祐临安志》。明清时期,知府、知县在正式上任之前的准备工作之一,便是找到当地的赋税徭役册和地方志察看,通过县志可了解当地的疆域舆地、人口户丁数、不动产登记、赋税徭役、风俗习惯等。地方志的修志工作为地方长官(知府、知...
方志学
发展简史萌芽期中国宋代之前关于修志的论述很少,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自序中提到书志有“收地保势胜之利”,以“佐明王扼天下”的功能。宋、元、明代有关修志的论述的内容增多,如南宋景定年间的《建康志》序对志书提出较全面的要求。到明代的《句容县志》序、《泉州府志》序、《猗氏县志》序等一反过去的方志属于地理书的传统,提出志书属于史的见解。形成期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撰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和顾祖禹所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开创了综合利用和研究地方志的先河。同时顾炎武在《营平二州史事序》中对编修地方志提出了系统的见解,为以后修志指明了方向。清朝中叶,修志成风,名家辈出,产生了探讨方志学方面的专论,形成了以戴震为代表的纂辑派(又称地学派),和以章学诚为代表的撰著派(又称史学派)。两派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展开广泛讨论,争论的焦点是地理沿革和地方文献孰重孰轻的问题。清朝末期,孙诒让总结出...
什么是方志?方志是怎么来的?
方志,即地方志。编修方志是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省、县方志都没有重修,我国修志的传统有面临断绝的危险。前年四月,在中国史学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胡乔木同志提出了加强中国地方史志研究编纂工作的任务。同年五月,曾三同志在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档案工作要同编史修志结合起来。(见第二期)去年7月下旬在山西太原市举行了“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讨论会”。这两年在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倡导下,在筹备成立全国地方史志协会工作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研究、编写地方史志的工作普遍地开展起来了,许多地方正在着手编写新方志。要编好新方志,必须首先整理研究旧方志,了解旧方志的渊源、发展,弄清旧方志的性质、功用,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科学性民主性的精华。方志的源流我国的方志源远流长,卷帔浩繁,体例不一;加以过去研究不够,所以,关于方志的性质、渊源等问题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