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老祖 : (明) 吴禅,又名德辅,字添录. 自安徽歙县溪南村分支休宁之云源村.
吴禅相关文献
禅面
禅面,清康熙年间,江宁城(今江苏南京)内有个徽商叫余天怜。这余天怜自幼聪慧,其父在江宁
广东-佛山-禅城区吴趼人
吴趼人,原名宝震,又名沃尧,广东佛山人。出生于北京,曾祖吴荣光,曾任湖广巡抚兼总督,是金石名家。父名升福,曾任江苏候补巡检。他与母定居佛山镇,在佛山度过青少年时代。他热爱家乡,自称“我佛山人”。后以此为笔名,写了大量的小说、寓言和杂文,名声大噪,成为近代“谴责小说”的巨子。他18岁时家道中落,离家乡到上海谋生,先入江裕昌茶庄,后入江南军械制造局作文书。从32岁(1897年)起投身及写作,在上海先后创办《采风报》,协办《字林沪报》、《奇新报》、《寓言报》等。并在各报撰写杂文,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但也写了一些消闲猎奇的“游戏文章”,如《上海名0四大金刚奇书》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上海结识周桂笙,引为知已,成为文字挚交,共同办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4月,他从上海转到《汉口日报》社任职。从这一年起,他致力于写通俗章回小说,在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杂志上发表,用“我佛山人”为...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吴荣光
吴荣光(1773~1843年),字伯荣,号荷屋,别名燎光。晚年自号石云山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于佛山镇观音堂(今佛山市莲花路田心里横巷)一个书香世宦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就熟习经史,胸怀大志。嘉庆三年(1798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历任武英殿协修、纂修、本衙门撰文、功臣馆提调等职。嘉庆九年(1804年),授任江南道御史;嘉庆十年(1805年),任顺天府同考官;嘉庆十二年(1807年),任浙江乡试副考官。因事被革职。不久再捐官,任刑部员外郎郎中;后来以军机章京俸满外放陕安兵备道,调福建盐法道。再后任陕西、浙江、湖北按察使和福建布政使;护理(下级处理上级政务)贵州巡抚,擢升湖南巡抚兼代理湖广总督政务。任职御史期间,竭尽职守。受命巡视通州粮仓,察知地方官任由官船朽烂,又不补充新船,强征民船渡河运粮,催逼很紧,群情激愤,便奏请派员查办。巡视中城,碰上荒年,便开仓平粜,并多设粥...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吴林光
吴林光(生卒年月不详),字佩芳,又字叔壬,号香冷,佛山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成进士。被派到江西,先后代理吉水县、南康县县事和任铅山县知县。因政绩卓著,加封知州衔。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和道光十五年两次科举考试,吴林光充任乡试同考官。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大雨连绵,河水急剧上涨,吉水城内外多处受浸,居民登山躲避。吴林光乘船观察水情,指挥抢救灾民,并在城上设饭厂施饭;又分派家人乘小船下乡,四处向灾民赠送食物,救活了很多灾民。南康县的百姓刚强好斗,命案迭出。吴林光到任后,创办旭升书院。亲自到书院讲学,教导学生尊老爱幼,讲礼让,还嘱咐他们回乡做宣传。不到一年,好斗的恶习就有所改变。当地有个盗匪头子胡毓陇,依恃地势险固,聚集匪徒,横行村落,打劫钱财,抢掠妇女,作案甚多。吴林光往南安报告太守,太守拟传令调兵协剿。于是,他连夜赶回衙署,挑选精壮差役,带了...
封禅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