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吴礼

吴礼

威公派下房祖(2世): 吴礼,字克崇,号南山 ; 吴智,字克明,号东山 ; 吴信,字克成,号西山.
吴礼简介资料
克崇
吴礼相关文献
吴文化—吴地习俗—外甥娘舅送礼
吴文化—吴地习俗—外甥娘舅送礼,在很久以前,宜兴山区居住着一对吝啬的外甥娘舅。有一年,外甥把选定结婚的吉日用
查看全文
湖北省-黄石-阳新吴则礼
吴则礼(?~1121),字子副,号北湖居士,兴国永兴(今湖北阳新)人。曾官军器监主簿。哲宗元祐初,入河东经略使幕。徽宗崇宁初,以事贬荆南。五年(1106),遇赦归润州,后定居盱眙(诗中提及都梁山、僧伽塔、北湖都在盱眙)。宣和初起知虢州。三年,卒于任。
查看全文
江苏省-苏州-吴中范纯礼
范纯礼(1031年~1106年),字彝叟,一作夷叟。参知政事范仲淹第三子,右相范纯仁之弟。北宋大臣。吴县(江苏苏州)人。以父荫为秘书省正字。历知遂州、京西转运副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哲宗元祐中,召为光禄卿,进给事中。后改天章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出知亳州。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擢尚书右丞,罢知颍昌府。崇宁中,贬静江军节度副使,徐州安置,移单州。五年,提皋鸿庆宫,卒,年七十六。谥恭献。《东都事略》卷五九、《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查看全文
山东省-泰安-宁阳县吴崇礼
吴崇礼(1552-1626),字彬卿,又字体严,别号节庵。明代宁阳县城西街吴家巷人。官至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吴崇礼其貌不扬,却少小颖悟。嘉靖二十五年(1547)入县学,14岁中秀才,是当时轰动宁阳的神童。除承家学外,深得当时的县儒陈文儒、张文风褒奖激励。28岁中举,万历十四年进士。万历十四年(1586),吴崇礼首任山西蒲县知县。此时正值山西持续大旱,他走村串巷,问民疾苦,潸然泪下,连夜写成奏章,半夜敲开知府大门,请知府代为上奏,请赈耕牛。谁料知府不但不代奏,还讥笑他官低妄为。他在驿馆再写奏疏,连夜骑快马赶到京城,当堂奏闻皇上,神宗朱翊钧准奏,立即贷耕牛给农人,并下诏责太原知府知灾不报之罪。他又行榜各地,招集外出流民回归故土,发还田宅,租贷农资,招集百姓凿井,解人畜急用及农田浇灌。当时,兵民杂居,有兵扰民之乱。吴崇礼亲临军营,严明纪律,将扰民首恶者当众斩首,军纪很快好转。并整顿吏治,惩处虚妄...
查看全文
吴达礼
生平吴达礼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随征云南,因平定吴三桂有功,被封扥沙喇哈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参与平定噶尔丹,再加封喇布拉哈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出任首位巡视台湾监察御史。在台期间,他除考察台湾政风民情之外,也奏请清朝增设彰化县与淡水厅(厅治设于新竹),此为清朝设于台湾北部的首座官署。雍正元年(1723年),奉旨回京。因与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的隆科多甚为要好,出任要职,与牛伦、程光珠、张其仁、姚让、查嗣廷、马武、塞尔图、塞楞额并为隆党成员。曾任刑部左侍郎。康熙八年十月壬申,接替恩额德,担任清朝工部尚书,后改刑部尚书。由常鼐接任。参考文献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吴氏宗谱 [存4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礼让堂, 1928年. 存6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部份破损严重,模糊难阅. 谱不全, 仅存卷首1-2, 及卷1, 5, 7-8. 1914年寿昌县改为鄂城县. 受姓祖 : 泰伯. 周武王追封为吴伯. 周章为泰伯后,遂封于吴,是为吴氏受姓之始. 始祖(一世) : (元) 吴肇箕(下一子 : 吴宗海). 与父德叔公, 由湖北大冶迁至寿昌, 后称寿昌祖. 派祖(4世) : 吴仲先 ; 吴仲英. 清甫公之子. 宗海公之孙. 仲先公下房祖(5世) : (明) 吴志昂,字见峰(下二子 : 吴永福 ; 吴永禄) ; 吴志连(下一子 : 吴永政). 谱内仅有志连公房下世系资料. 志连公下支祖(8世) : 吴伯虎(下一子 : 吴兴富) ; 吴伯旺(下二子 : 吴兴义 ; 吴兴爵) ; 吴伯澄(下一子 : 吴兴邦) ; 吴伯俊(下一子 : 吴兴仁) ; 吴伯贵(下一子 : 吴兴珠) ; 吴伯珊(下二子 : 吴兴胜 ; 吴兴山). 皆为锦堂公之子. 旧字派 : 思桢知祥仕 叔肇宗清仲 志永锦伯兴 万大单可承. 新字派 : 尚国正明良 仁义定隆昌 盛德传芳远 安祯绍世长 敬信成和道 忠集福** 应荣裕厚开 乾坤益**. *为遗失字. 散居地 : 湖北省鄂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吴氏宗谱 [存4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礼让堂, 1928年. 存6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部份破损严重,模糊难阅. 谱不全, 仅存卷首1-2, 及卷1, 5, 7-8. 1914年寿昌县改为鄂城县. 受姓祖 : 泰伯. 周武王追封为吴伯. 周章为泰伯后,遂封于吴,是为吴氏受姓之始. 始祖(一世) : (元) 吴肇箕(下一子 : 吴宗海). 与父德叔公, 由湖北大冶迁至寿昌, 后称寿昌祖. 派祖(4世) : 吴仲先 ; 吴仲英. 清甫公之子. 宗海公之孙. 仲先公下房祖(5世) : (明) 吴志昂,字见峰(下二子 : 吴永福 ; 吴永禄) ; 吴志连(下一子 : 吴永政). 谱内仅有志连公房下世系资料. 志连公下支祖(8世) : 吴伯虎(下一子 : 吴兴富) ; 吴伯旺(下二子 : 吴兴义 ; 吴兴爵) ; 吴伯澄(下一子 : 吴兴邦) ; 吴伯俊(下一子 : 吴兴仁) ; 吴伯贵(下一子 : 吴兴珠) ; 吴伯珊(下二子 : 吴兴胜 ; 吴兴山). 皆为锦堂公之子. 旧字派 : 思桢知祥仕 叔肇宗清仲 志永锦伯兴 万大单可承. 新字派 : 尚国正明良 仁义定隆昌 盛德传芳远 安祯绍世长 敬信成和道 忠集福** 应荣裕厚开 乾坤益**. *为遗失字. 散居地 : 湖北省鄂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吴氏宗谱 [存4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礼让堂, 1928年. 存6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部份破损严重,模糊难阅. 谱不全, 仅存卷首1-2, 及卷1, 5, 7-8. 1914年寿昌县改为鄂城县. 受姓祖 : 泰伯. 周武王追封为吴伯. 周章为泰伯后,遂封于吴,是为吴氏受姓之始. 始祖(一世) : (元) 吴肇箕(下一子 : 吴宗海). 与父德叔公, 由湖北大冶迁至寿昌, 后称寿昌祖. 派祖(4世) : 吴仲先 ; 吴仲英. 清甫公之子. 宗海公之孙. 仲先公下房祖(5世) : (明) 吴志昂,字见峰(下二子 : 吴永福 ; 吴永禄) ; 吴志连(下一子 : 吴永政). 谱内仅有志连公房下世系资料. 志连公下支祖(8世) : 吴伯虎(下一子 : 吴兴富) ; 吴伯旺(下二子 : 吴兴义 ; 吴兴爵) ; 吴伯澄(下一子 : 吴兴邦) ; 吴伯俊(下一子 : 吴兴仁) ; 吴伯贵(下一子 : 吴兴珠) ; 吴伯珊(下二子 : 吴兴胜 ; 吴兴山). 皆为锦堂公之子. 旧字派 : 思桢知祥仕 叔肇宗清仲 志永锦伯兴 万大单可承. 新字派 : 尚国正明良 仁义定隆昌 盛德传芳远 安祯绍世长 敬信成和道 忠集福** 应荣裕厚开 乾坤益**. *为遗失字. 散居地 : 湖北省鄂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吴氏宗谱 [存4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礼让堂, 1928年. 存6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部份破损严重,模糊难阅. 谱不全, 仅存卷首1-2, 及卷1, 5, 7-8. 1914年寿昌县改为鄂城县. 受姓祖 : 泰伯. 周武王追封为吴伯. 周章为泰伯后,遂封于吴,是为吴氏受姓之始. 始祖(一世) : (元) 吴肇箕(下一子 : 吴宗海). 与父德叔公, 由湖北大冶迁至寿昌, 后称寿昌祖. 派祖(4世) : 吴仲先 ; 吴仲英. 清甫公之子. 宗海公之孙. 仲先公下房祖(5世) : (明) 吴志昂,字见峰(下二子 : 吴永福 ; 吴永禄) ; 吴志连(下一子 : 吴永政). 谱内仅有志连公房下世系资料. 志连公下支祖(8世) : 吴伯虎(下一子 : 吴兴富) ; 吴伯旺(下二子 : 吴兴义 ; 吴兴爵) ; 吴伯澄(下一子 : 吴兴邦) ; 吴伯俊(下一子 : 吴兴仁) ; 吴伯贵(下一子 : 吴兴珠) ; 吴伯珊(下二子 : 吴兴胜 ; 吴兴山). 皆为锦堂公之子. 旧字派 : 思桢知祥仕 叔肇宗清仲 志永锦伯兴 万大单可承. 新字派 : 尚国正明良 仁义定隆昌 盛德传芳远 安祯绍世长 敬信成和道 忠集福** 应荣裕厚开 乾坤益**. *为遗失字. 散居地 : 湖北省鄂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吴氏家乘 [30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3[1924]. 14册 : 世系表. 收藏者 : 日本东京 : 国立国会图书馆 受姓始祖 : (周) 吴泰伯. 始迁祖 : (明) 吴成四,字志道. 散居地 : 江苏省吴县, 如皋县等地.
浏览:0
吴氏支谱 [12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光绪8[1882]. 6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日本东京 : 国立国会图书馆 始祖 : (周) 吴泰伯. 吴县洞泾始迁祖 : (明) 吴璿,字廷贵,号闲可. 散居地 : 江苏省吴县等地.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