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地习俗—外甥娘舅送礼
吴文化—吴地习俗—外甥娘舅送礼,在很久以前,宜兴山区居住着一对吝啬的外甥娘舅。有一年,外甥把选定结婚的吉日用
在很久以前,宜兴山区居住着一对吝啬的外甥娘舅。有一年,外甥把选定结婚的吉日用请帖告诉了娘舅,娘舅想,就这么个外甥,结婚是一生之大喜事,这送礼是少不了的。他琢磨许久,便用1张巴掌大的红纸包上礼金,提前几天送到外甥家中,外甥见舅舅来送礼,感动地说:“谢谢舅舅,那天你可一定要来喝喜酒呀!”“那当然,我还上座头呢!”“那是,那是。”两人寒暄一阵,娘舅便告辞了。外甥打开红包一看,发现里面只有1元钱。红纸的反面写着:“薄礼2元,内装1元,今送1元,欠你1元。”外甥暗暗发笑。
过了一年,娘舅家中砌新屋,按照习俗,新房上梁那天,亲朋好友要来抛梁庆贺,有带糕粽团子的,有带炮仗烟花的,还有送钱的。外甥得知这一消息后,想,砌屋造房是舅舅一家几代的大喜事,理应去恭贺。他也用红纸包了起来当作礼金送到娘舅家。娘舅笑嘻嘻接过红包,装进口袋,就去忙乎接待客人,进行抛梁仪式。忙过一阵后,娘舅想起外甥送的礼,便从口袋里拿出拆开一看,睁大眼睛也没看到钱,只见红纸的一面写着:“薄礼2元,内是空袋,还我1元,欠你1元。”娘舅只能摇头笑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吴文化—吴地习俗—吴地清明习俗多
冬至后106天,为清明节。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二月中、下旬,这时春寒未尽,处于乍暖还寒的时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吴地清明前后正是准备忙农田、事蚕桑的时节,唐代陈润有《东都寒日》一诗:“江南寒日早,二月杜鹃鸣,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浴蚕当社日,待清明,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清明节前后,吴地农村开始种瓜点豆,种植各类蔬果,蚕农要在清明节夜晚把蚕种裹在棉衣里进行孵化。清明节是吴地民间的一个大节,百姓历来十分重视。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百姓禁烟火,用冷食。清明祭扫祖坟的传统习俗,一般都是在清明前的寒食节进行,略早几天也可,但最迟不能过清明节这一天。少数年久的老坟可以过清明,但不能过立夏。扫墓前男人先要到祠堂祭祖,然后全家上祖坟扫墓,清除坟墩周围的衰草败叶,修整坟头,飘插白、绿、黄三色纸幡,意为白地、绿苗、金黄谷麦,祈祷祖先赐福保佑子孙家业兴旺,五谷丰登。扫墓时用家常荤、素菜肴和酒...
· 吴文化—吴地风物—吴地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逢此时,我们吴地也有踏青、扫墓、插柳、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此情此景,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多有展现,别具情趣。踏青即郊游。《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人欧阳修的“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的词句,宛如一幅清新又迷人的踏青风俗画。阳春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放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文娱形式,在古代文人笔下留下了不少诗词。《红楼梦》中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很有名。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柳绿莺啼的阳春儿童喜放风筝的情景。读罢这首诗,使人想起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到江南风光美不胜收。吴地古时清明节当日,许多人家的门楣上、灶头...
· 吴文化—吴地习俗—钉碗
现在,过年时小孩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们会说声:“岁岁(碎碎)平安”,仿佛该砸碎只把碗似的。过去年代不然,小孩们是要吃生活的。道理十分简单,如今一只碗值几个钱?旧的不去新的还不来呢。从前人们生活水平低,打碎了的碗盆舍不得丢弃,是要请钉碗匠修补的。钉碗匠挑一副担子,主要工具是几只大小不等的小钻头、搭钉和一张线弓。他们走街穿弄,吆喝着专替人家钉碗补盆。有句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从钉碗引发来的。匠人歇下担子,坐小板凳,膝上铺布,先将破碗片对上,再绕线固定住,夹到双膝间,就可以用那把小弓的线绕上钻头,像拉二胡似的在碗外裂缝两边钻孔。孔眼很小,钻好对称的两个孔就按上搭钉,用小锤子轻轻敲敲就成。这样修整过的瓷器家什,只要不再打碎,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钉碗是手艺活,需有一定的技巧,但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注定是会被摈弃的。
· 吴文化—吴地习俗—吴歌:《食谣》
“正月闹元宵,二月撑腰糕,三月青团颜色俏,四月四喜蜜糕老人笑,五月棕子芦叶包,六月冷水激面麻油浇,七月巧果两头翘,八月酥皮月饼小纸包,九月菊开重阳糕,十月油炸芙蓉饺,十一月红绿瓜丝嵌蜂糕,十二月腊八粥糯米烧。”
· 吴文化—吴地习俗—箍桶匠
旧时女儿出嫁,带过门的木器家什应有尽有,什么大脚盆小脚桶,饭桶茶桶马桶,小孩子的立桶撒尿桶,盛米装面粉的米桶,提水的小提桶,挑水的大水桶……绝对多了去了。这些木质的日常用具现今多由金属塑料代替,但在过去年代如要修理它,就要用到挑担穿巷的箍桶匠。箍桶匠能将用旧了完全散了架的桶类家什复原。烂了的木片以新的补上,锈断了的铁箍换上好的。如给他一些木块,他也能做一只新的什么桶。箍桶匠手艺的高超在于用料计算及桶腰组装时的恰如其分。须知如马桶、提桶的桶腰是鼓形的,箍桶匠用何种办法设计得那么精确,使一块块刨出来的等同的木片拼装起来正好呈圆鼓形呢?桶上的箍是必不可少的,老早以前用的是竹箍,后来铁条铅丝取而代之。装箍是最后一道工序,剩下的就是刨刨刮刮整修整修了。随着生活用品的更新换代,老式的木桶木盆慢慢在淘汰,箍桶匠这一职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