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
名称比丘是梵语的中译,其义有五种,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另两个意思是指“出家人”和“净持戒”。其中的“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在佛陀时代,出家人以解脱为志,专职从事心灵解脱,不事劳作,不作炊饮,以乞食为生,但戒律亦规定乞不过七家,“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一心只为了修法证法解脱三界束缚。《巴利律藏》将比丘分类成数种,“乞食名比丘,持钵行乞为比丘,穿破衣为比丘,有名无实的比丘,假冒的比丘,一来的比丘,三皈依受戒的比丘,圣贤的比丘,本质是比丘,有学的比丘,无学的比丘,依和合僧,白四羯摩,无异议通过受具,即此处所谓的比丘。”因未满二十岁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但在满二十岁受具足戒之后,上座部比丘要遵守二百二十七条比丘戒,法藏部比丘要遵守二百五十条比丘戒。历史佛教僧团中,最初的比丘众,为五比丘。相关条目佛教制度僧伽比丘尼和尚法师
马丘比丘
历史拴日石(Intihuatana),据说是印加人设计的天文学时钟人们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Pachacuti)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考古学的发现(加上最近对早期殖民文件的解读)显示马丘比丘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贵族的乡间修养场所(类似罗马庄园)。围绕着庭院建有一个庞大的宫殿和供奉印加神祇的庙宇,以及其他供维护人员居住的房子。据估算,在马丘比丘居住的人数在高峰时也不超过750人,而在没有贵族来访的雨季时就更少了。印加王国选择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特点。据说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轮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而山的最高峰“瓦纳比丘”代表他的鼻子。印加人认为不该从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从周围寻找分散的石块来建造城市。一些石头建筑连灰泥都没有使用,完全靠精确的切割堆砌来完成,修成的墙上石块间的缝隙还不到1毫米宽。1913年,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