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钢琴变奏曲

钢琴变奏曲

这是20世纪时期美国的作曲家阿隆·科普兰(Aaron Copland)青年时期创作的钢琴变奏曲。这首作品是在作者的抽象时期所作,这一阶段他逐渐去除了作品中的爵士元素,该作品便是格式准确,逻辑性强且注重细节的严肃作品。该曲在演奏时,从泛音列中选择的音高会被无声按住,从而产生铃音共振的效果。
钢琴变奏曲简介资料
器乐曲
20世纪音乐
1930 年
2级
Piano Variations
钢琴变奏曲相关文献
钢琴家
著名钢琴演奏家见演奏家列表
查看全文
钢琴
古代的钢琴现代钢琴发明以前,巴洛克时代,就已经有了两种类似的键盘乐器。一种是拨弦键琴(又称大键琴),这些种类的古键琴的发声原理类似于吉他这样的拨弦乐器,用机械传动装置带动一个拨弦的小臂由羽管或皮制拨子拨动琴弦,缺点是没有办法控制力度,音量总是一样大小。另一种是击弦键琴(又称小键琴),体积较小,用铜楔槌击打琴弦,和钢琴不同的是,楔槌不是立刻离开琴弦,而是保持在弦上的压力,直到手指离开琴键,因而击弦键琴可以用手指控制音量,并且可以有细微变化的效果,音色富有歌唱性,缺点是音量很小,只适合家庭使用。17世纪艺术歌曲的发展,对伴奏乐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小提琴声音太细,鲁特琴的技巧要求太高难以掌握,各种古钢琴的音色和音量又不能让人满意。大键琴的制造者,在总结了大键琴和小键琴的优缺点以后,在约1709年试制了一种增加了击槌装置的键盘乐器,它和小键琴的最关键的区别是击弦机的机械系统:击槌敲击琴弦后会立...
查看全文
钢琴教师
故事简介小说描写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受到完全的扭曲,而且情爱的价值观彻底崩溃。虽然女主角已届中年,但仍与母亲如共生体一样般生存,任何事也在母亲严密的监管下。不可越雷池一步,甚至连睡觉都在同一张床。女主角受到母亲的抑压,不能化妆,不能结识异性,因此心理受到极大的扭曲。钢琴教师的学生克雷默尔改变了两者的生活,克雷默尔渐渐爱上了自己的教师,但当进一步的认识时,发现已掉进陷阱,一方面必须摆脱埃里卡母亲的极权控制,二来埃里卡长年受压的欲望终于爆发,开始一场奴隶与主人的游戏。改编作品2001年,电影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根据小说翻拍成同名电影。
查看全文
哥德堡变奏曲
创作有关于这部变奏曲是如何创作的传说来自于一个早期的巴赫传记作家约翰.尼古拉斯.福克尔。福克尔是在1802写的传记,已是相关事件60年以后了,故它的准确性受到质疑。作品的扉页上缺少献词也使这个受雇创作的故事不太可能。哥德堡在作品出版时的年龄(14岁)也被引为质疑福克尔故事的理由,但必须说他被认为是一个有造诣的键盘演奏家和视奏家。在最近的研究中,键盘和巴赫学者彼得.威廉斯在2001年声称,福克尔的故事完全是虚假的。阿诺德.谢林曾经提出整套变奏曲的基础Aria咏叹调不是巴赫写的。但最近的学术文献(例如克里斯托夫.沃尔夫的版本)认为这种怀疑是没有依据的。主题哥德堡变奏曲主题是3/4拍,典型的萨拉班德舞曲风格。之后30个变奏是从这个主题的低音声部的和声进行而来。主题旋律可能不是巴赫所写,而是他听过的旋律,但此说法有争议。变奏变奏1变奏1轻便活泼,和开头缓慢沉思的气氛很不一样。变奏2变奏2为一卡农风...
查看全文
自动演奏钢琴
起源早期由SteinwayWelte-Mignon改造的自动演奏钢琴(1919)自动演奏的钢琴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最初人们尝试在普通钢琴前增加一部可移动的“演奏器”(player),其外形就似一架小型簧风琴。一排65-88个“木手指”置于普通钢琴键盘上方,代替了钢琴家的双手。演奏器以打孔纸卷(打孔位置与钢琴谱相符)记谱,用脚踏风箱鼓风作为动力,通过纸卷缓缓转动,纸卷上的孔位与驱动机械连动相应的“木手指”击琴键奏出音乐。此后又有设计者将外附的演奏器直接安装于钢琴内部,还可控制速度、力度、踏板等。自动钢琴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曾广为流行于家庭娱乐,曾有过两年内生产达50万台的纪录;到了30年代由于无线电及电唱机的兴起,才渐被淘汰。由于纸卷打孔的数量上不受人手十指的局限,钢琴上的音阶和音域都可尽量发挥运用,故自动钢琴仍受到创新的近代作曲家们的青睐。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马勒、格...
查看全文
钢琴变奏曲相关标签
20世纪音乐
美国音乐
阿隆·科普兰
变奏曲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