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维也纳攻势

维也纳攻势

(1945年)

维也纳攻势是指1945年3月16日到4月15日苏联乌克兰第三方面军粉碎德军集团并解放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而展开的战役。此次战役以苏军的胜利而告终。最终在4月15日维也纳得到解放。

维也纳攻势简介资料
苏联:费奥多尔·托尔布欣、德国:威廉·毕特利希
火炮、追击炮、轰炸机
德军伤亡及被俘13万余人
德军为2个合成集团军、苏军为6个合成集团军
苏联、奥地利、德国
现代
维也纳战役
苏联胜利
1945年4月15日
1945年3月16日
非决定性
维也纳攻势相关文献
维也纳之围
土耳其在摩哈赤大捷后撤出匈牙利,为排除哈布斯堡王朝的干扰,1529年进军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普雷斯堡、维也纳新城、莱塔河畔的布鲁克都挡住了来犯者攻势,但无法阻止土耳其人向维也纳挺进。奥地利调来了1.8万人的卫戍部队,这支部队有捷克和西班牙人参加,并配备炮兵,由经验丰富的将领尼克拉斯·萨尔姆伯爵担任防务领导。9月底,土耳其兵临城下,对克恩滕城门一带进行地雷爆破和袭击,但无法突破防线。10月14日,最后一次袭击失败。气候日益寒冷,加之给养不足,土耳其人只得撤退。1532年夏天,土耳其苏丹试图再次进逼维也纳,依然没有得逞。
查看全文
维也纳分离派
简介1895年,奥托·瓦格纳(OttoWagner)出版《现代建筑》(ModerneArchitektur),体现基本的分离派的思想。1897年4月3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Klimt)、约塞夫·霍夫曼(英语:JosefHoffman)(sefHoffman)、马克斯·柯兹威尔(英语:MaxKurzweil)(MaxKurzweil)、约瑟夫·马里亚·欧尔布里希(英语:JosephMariaOlbrich)(JosephMariaOlbrich)和科罗曼·莫塞尔(英语:KolomanMoser)(KolomanMoser)等人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克里姆特任主席。欧尔布里希亲手设计分离派标志的展览馆。1898年,分离派展览馆建成;出版会刊《神圣之春》,举办首次分离派画展。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分离派开始步入盛期。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CharlesRennie...
查看全文
尼维尔攻势
背景在历经了代价高昂的索姆河与凡尔登战役后,罗伯特·尼维尔于1916年12月取代了约瑟夫·霞飞成为法军总司令,之后前者主张发动规模浩大的弹幕射击攻势攻击德军防线,法军将可于48小时内结束战争而获胜。尽管其他法军高级军官表示反对,尼维尔仍在得到法国总理的支持后,计划于1917年4月16日展开攻击行动。尼维尔攻势规模相当浩大,法军于罗伊(Roye)与兰斯间的战线边界布署了约120万名士兵和7,000门火炮,攻势目标主要集中于德军在贵妇小径一带的阵地,意图于埃纳进行猛攻,最终与其他协约军合流。作战于1916年12月开始策划,但在此阶段就进行得就不顺利,不单是多次被延误,计划细节还外泄,当作战将于1917年4月展开始,德军已对该作战甚为了解,并已针对其准备了合适的对应措施。战斗攻势以大规模的弹幕炮轰展开,随之法军投入步兵与战车向德国守军发动进攻。缺乏保护的法军步兵伤亡惨重,而战车也在发挥任何作用前...
查看全文
1975年春季攻势
相关条目福隆战役邦美蜀战役顺化-岘港战役春禄战役西贡陷落
查看全文
钳形攻势
形式钳形攻势优势是迫使敌方拉长战线、两面作战,能避免利剑攻势所可能带来的阻力和损伤。从军事地图上来看,钳形攻势宛若一只巨蟹的利钳,凶狠的朝敌方咽部钳去。钳形攻势的还有分散我方兵力,比起利剑攻势来说,大大减少了敌方单次攻击所造成的伤害。但其劣势为需要大量军队参与,分散的兵力又增加了被围歼的危险。著名钳形攻势德国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苏联二战时库尔斯克会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诺曼底战役和苏联在东线的推进也可看作盟军对纳粹德国形成的一次巨大钳形攻势。参见马拉松战役坎尼会战考彭斯战役坦能堡战役(包围行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包围战术)八月风暴行动第三次中东战争包围犄角之势
查看全文
维也纳攻势相关标签
全战争Allwar
二战
二战苏德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