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您可以为此词条添加一条概述!
吻简介资料
1957 年
吻相关文献
背景《Fulfilment》是克林姆在1905年-1909年间完成的画作克林姆在1907年完成《维也纳大学天花板画作系列》(Fakultätsbilder)后不久就开始创作《吻》
查看全文
螭吻
由来鸱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怪鸟,一头三身。另有传说指鸱是大海里的鱼,是龙生九子之一,龙头鱼身,口润嗓粗而好吞。使用历史汉朝时建造宫殿,为防止起火就在屋顶正脊两端安装形状类似鸱的尾的吞脊兽构件。唐代以后这种构件因为其形状逐渐称为鸱吻。到了明清时期,大型的鸱吻多用于宫殿建设,又称为“正吻”、“龙吻”。鸱尾常用作建筑物上的吻兽,因此也成为吻兽的别称。档案资料《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民间也称鳌龙。相关中国妖怪列表
查看全文
吻兽
历史吻兽最早的可追溯到周朝,在《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建筑中就有吻兽,最早的正吻图案见之于汉代的阙、祠和明器上。中国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吻兽是西汉年间所造,1960年出土于湖北省沙市郊区,其瓦内壁上刻着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字样,距今已经2100多年。吻兽起初并非龙型,仅是由瓦当头堆砌而成的简单翘突,后逐渐形成动物形状,有凤凰、朱雀、孔雀等鸟形以及鱼龙形。根据《唐会要》、宋朝《营造法式》记载,汉朝的柏梁殿上有“鱼虬尾似鸱”的东西,有“避火”之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了“鸱尾”一词(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其外形类似于鱼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至唐朝中叶和末期,“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下部是张口衔脊的兽头,上部则仍与鸱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后,此种图案逐渐增多。金国出现龙形吻,龙头吞脊,龙尾向内卷曲,称“龙吻”。元朝时,尾部逐渐改为向外卷曲,背部出现剑柄。据《营造法式
查看全文
吻画
查看全文
吻画
查看全文
吻相关标签
让·谷克多作品
舌头
嘴巴
眼睛
家族谱大览
渝东魏氏(桂祖)族谱
渝东魏氏(桂祖)族谱
万邑魏氏约于明万历朝前于两湖迁来于重庆万州魏家场,自今近500年。有自嘉庆年间建谱至明国初年第六次续谱的完整家谱传于世。 魏家场魏姓始祖魏桂,后裔主要分布在今万州白羊镇湖谷村(小地名湖口山)、魏家村;云阳县腾龙村、帽合村、竹园村一带。 谱中对桂祖外有魏甲、魏曾、魏兴、魏魁、魏便五兄弟记载不祥,分析应分布在大小周镇一带。因为谱书明确记载桂祖来到魏家场,后又迁至大周里,生下二世祖国秀公,后又回迁魏家场。有人曾联系到过大小周一带魏姓宗亲字派吻合而在魏家场魏氏谱中无明确支派,但大小周镇一带宗亲又知道魏家场。固推断应为魏甲、魏曾、魏兴、魏魁、魏便五公之后。如有大周、小周、太龙、白燕山、几子城一带魏氏宗亲,欢迎联谱,共同探讨。 附上派行引。之周公于清朝初年取派行“明良佐泰、光大文学、思孔有功、 鼎正维新”十六字。静轩公于嘉庆辛酉年修谱时续取“忠孝传家、诗书继世、恭宽信敏、仁义礼智”十六字以继之。光绪甲午年明保公续修谱乘改“思孔有功”为“思德有宗”、“鼎正维新”为“永正维新”。从始祖起,即桂国朝天,章之元士,明良佐泰、光大文学,思德有宗、永正维新,忠孝传家、
浏览:0
高要张氏隔湖宗谱
寻根问祖溯源,振兴家族文化,重修族谱,造福子孙后代,今现高要麦塘、隔湖村众裔宗亲【寻始祖邦凤公根源来自何处?寻邦凤公次子师养名国兴公后裔一族现在方?】 据碑文记载:今广东高要隔湖村张氏开村始祖张贵庆字邦凤与淑配冯氏生有三子,长子师弟名华兴,次子师养名国兴,三子师敬名民兴,由原称高要二班4区金山都长湖麦塘村,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新桥镇麦塘村 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1558)年间携带长子师弟名华兴,次子师养名国兴选址迁往原高要金山都中和堡即横石府广华乡, 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活道镇水口乡隔湖村定居发展而来。纪经推算,邦凤公生于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间,卒于万历廿九年(1601),享年83岁,距今500多年历史,安塟于高要金山都横石府中和堡,今高要活道水口隔湖村,土名水贵山(即羊草坑山)坐寅向申形喝猛跳虎涧。中年约26岁左右(1544)嘉靖廿三年间,与淑配冯氏外出闯荡打拼发展养殖业,首选址高要长湖麦地(今高要新桥麦塘村)并安居于此。生有三子长子师弟(华兴公)次子师养(国兴公)和三子师敬(民兴公)。后因生计外出谋求发展事业,邦凤公携带长子即二世祖师弟(华兴)和次子师养(国兴)迁往原高要广华乡隔湖开村定居为始祖。隔湖开村时间段约为明世宗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间前后,距今2020年约462年左右。幼子师敬(民兴公)与其母亲冯氏留守麦塘繁衍后世,子孙繁茂,外分支流有(白诸新村张,石霞张等多条支流张氏族人,各自成家立业。冯氏夫人百年寿终塟于麦塘土名沙坵山形喝下山龟。自此麦塘村兄弟拜祀始祖母,隔湖村兄弟拜祀始祖邦凤公。历经时代发展变迁,时隔多年后,邦凤公次子即二世祖师养(国兴公)携带夫人和儿子(三世祖)保定谋求外出发展事业后失联。据长者口述∴传闻有说迁往佛山高明或云浮新兴恩平开平一带,发展有千余人。众人各说不一无从知晓,皆因文革时期族谱被烧毁,无从考究。自始兄弟三人各自成家立业,各自发展于繁其后。今现隔湖村兄弟众裔孙找寻张氏一脉宗亲,皆尽兄弟父子一脉相连情宜。寻其一、邦凤公(字贵庆)祖籍即(曾祖父)根源出自何处?麦塘长辈口述传闻来自鼎湖杨梅村苏坑张氏,有待考证核实。寻其二、二世祖国师养国兴公及儿子保定(三世祖)后裔一族宗亲现在何方?据推算国兴公应⽣于为1547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间前后,⾄今2020年约有470年左右。寻其三、 华兴公次⼦(三世祖)保贵名品尚公,经多⽅查阅资料及长者⼝述,都⽆从得知其⽣平和后⼈发展如何?注: ( 二世祖师弟华兴公与淑配夫人廖氏生两子,即三世祖、长子保泰名千尚,次子保贵名品尚)。长子保泰名千尚公与淑配夫⼈梁⽒⽣⼆男⼀⼥各成家室,四世祖长子⽇通字斈⾼又名会平公,次⼦⽇⽅字斈礼又名会灿公兄弟两人留在隔湖村开枝散叶繁衍两大房族。 线索1:据沙浦杨梅村苏坑张村兄弟查阅族谱和史记资料,得知沙浦杨梅苏坑张有⼀房先祖希师公的⻓⼦近塘公,⽣⼆⼦,其次⼦以耀公,时任教书先⽣,未婚就已经外出教书,迁居新兴⾼㙟(原记载为此村,但后来村族发展过程中是否改名,⽆从得知,有待考究);公元2020年6⽉19⽇,沙浦杨梅苏坑张,麦塘张和隔湖村多个兄弟到新兴⾼㙟村寻宗溯源,发现⾼㙟村⽆张氏族人,是否已外迁?;后经找寻到新兴⻋岗镇河村张姓兄弟,经与当地⻓者⻓谈得知其始祖原是教书先⽣,未婚到此定居发展,且历史年代也相符,初步证实是沙浦杨梅苏坑张氏分⽀到此。河村族谱是后期⻓辈⼝述相传编制,始祖事迹人物吻合。是否完全准确不得⽽知,需考究。 线索2:据隔湖村年老⻓者记忆说,当年他⽗辈在年轻时候(⺠国时期)是⼀名多⽅游历地渗,闲时担货⾛村过户做⼩⽣意的商贩,曾经多次提及说新兴有我们族亲兄弟,⽽且关系非常亲密,他还曾经在那兄弟村过夜以及与村中兄弟谈古论今! 线索3:据同⼀⻓者记忆说,他的⽗辈在年轻时候⺠国时期曾与隔湖村中⼏名关系要好的兄弟⼀起坐船沿新兴江⻄江直下到现在鼎湖⼀带参与当地张⽒宗族的祭祖活动。 以上资料人物约有与本族关联近符吻合请联系张启明,13827529889欢迎发表转贴分享,欢迎知情人士论证提供线索感谢支持
浏览:0
贵州惠水落木桥罗氏族谱
贵州惠水落木桥罗氏族谱
贵州省惠水县落木桥罗氏家谱 作者:罗朝宽http://www.luos.org 木本水源  落木桥记 公元一九六二年元月 罗氏合族参订 前清光绪乙巳年科定番学文庠年八十六杨孔音代譔 【说明】   惠水县羡塘镇落木桥罗氏家谱《木水水源 落木桥记》为雅水镇抵麻社区冗把寨下院罗小晗家珍藏,首页写明是一九六二年编修。该谱为冗把罗正贵等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落木桥得来的抄本。他们自认冗把等寨先祖是从落木桥迁居。该藏本只有明代的家世记述,无清代至民国的家世记述,很可能是一本未抄录完全的残本。   为方便当代人阅读与传播,我将其制成电子版,并初步做断句、校对的工作。对此,严格原文全录,除了按照现代汉语行文标准添加标点符号外,一字不漏,一字不添。其中,()里的文字是原文的批注(未知何人所作),〔〕里的文字是很明显的错字或漏字,[]里的文字则是用按语的方式进行初步考释。此外,还按家谱内容,为方便今人理解,将其分为《豫章堂记》、《一记》、《续修谱叙》、《罗氏流源》和《本宗》五章,为尽量保持原文风貌,未标章节序号。   本家谱除了朱元璋军进驻贵州解放云南(认为是“洪武二年己酉岁腊月下旬进黔疆”)及其它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略有出错以外,内容上与官方记载极其吻合,尤其是甲子纪年很准确;令人赞赏的是,还能准确说出明代贵州高官如傅有德、方瑛、汪藻、邓挺赞等人的姓名及其相关历史事件,以及有关历史事件在本土的延伸等。在民间家谱中,能如此准确掌握官方史料,实属不易,可见代譔者杨孔音先生是有所本的,其记述的明代落木桥罗氏家族史料基本是可信的。但是,不得不严重指出,本家谱中的《罗氏流源》有关豫章罗氏家族的世系撰写是很敷衍的,在此暂不多论。   总之,本家谱只记述落木桥寨上院、中院、下院罗氏三宗支,自明代初期的洪武年间到明代中后期的万历年间,共十一代家世传承的粗略线条,毫无零星半点跟今天居住在雅水镇抵麻社区的大牛场、摆亚、冗把罗氏有关。此外,落木桥罗氏是否真是江西豫章罗氏后裔?从该家谱行文中是很容易发现其嫁接痕迹的。得到此家谱后,又增添了“黔南布依族的汉式家谱是嫁接江西罗氏而成”的新证据。 ●【豫章堂记】   重修谱吟 合谱重修古至今,寻源揣本费愚心。 丝抽乙乙推敲暨,系振庚庚理究深。 前代既留明似玉,后代当看贵如金。 此书不是平常物,祖德宗功在内吟。   (后人宜郑重之,宜珍藏之。)   修谱时吟 公元一九六二年 合族具行记祖先。 传与后人知历代,宗支百代晓根源。   记来历 元从起祖自明朝,龙武军中服务劳。 吉水来源安此里,黔山落点木成桥。 四维绿树春常在,三干苍峦秀亦高。 一记江西为籍贯,传家百代已云遥。   又吟 罗氏根茎出豫章,吉安吉水发源长。 祖派吴阜来历远,宗支黔地永传芳。 朝重国文开世应,成光明德正荣昌。 天星主照仁安宅,福禄崇申万代阳。   (此一首内含有字派,亦可以遵从,亦可以随后人用。)   又一回文 前连后接谱新篇,记录同宗共祖先。 天应大明光远照,宣传世代历坤干。 ●【一记】   祖籍系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始祖罗太保,讳元吉,有子三人,于元末明初进义从龙武军。   1曰罗信……初任刁斗炊烟士,为抵哨、董照、旁来之祖。   2曰罗传……初任号令传宣士,为我拉球、三朝、落木桥之祖。   3曰罗伽……初任斧斤樵采士,为木内、风坡之祖。   【朝宽按:在我所见的黔南地区布依族家谱中,明确肯定自己的始祖是元末时代的人,极其少见,此可当成黔南布依族家族分支与村寨始建时间的标杆之一。至少我们可以据此记载知道,董照一槽几个寨子和三朝(今王佑镇)的部分布依族罗氏定居时间是在元末。此外,本家谱代譔者杨孔音先生在此所写的三位始迁祖的“官职”,用今天的白话来说分别是:炊事员、号令兵、砍柴工。】   我落木桥顶宗之祖   从罗传公,传公生罗先公,先公生罗公,罗公生罗重公,重公生罗国公,国公生罗文公,文公生罗世公,世公生罗应公,应公生罗成公,成公生罗光公,光公生子五人:1明玉,2明金,3明珍,4明珠,5明宝。   以上是明朝时人。   【朝宽按:此段记载落木桥先祖在明代(公元1368-1664)的296年里共有11代人,每代相隔26.9年,与我国史学界公认人类世代相距常数为25年略高。因布依族传统上比汉族晚婚晚育,故此数据更加符合布依族的历史文化实际。】 ●【续修谱叙】   言念木本水源弥深,追远之绪,世经人维,恪循继序之思。今修谱以相承,传宗支之有据,合历代以相连,接宗支于有序。即年湮代远,大家易记其宗;虽世易时移,合族尚知其祖。故宗图为重要之书,族谱亦非轻之物,不得不续修以着根源也。兹者上拟议增修,着天伦之有序,述人纪之无淆。今我既为显显之人,须念明明之祖。是以,居今稽古不忘数典之仪,维从明及清,应效尊亲之义。图修简碟,留后为征。此序。   时维   公元一九六二年 罗光电 光文 光宣 光恒 光腊 光灿 光林 光辉00000000 光禄 光清 明章 明照 明罡 德恩 议订00000000000 罗光发 光万 光年 光才 参订000000000000000   重叙   夫谱者,所以纪世系,记祖名,理班辈,叙源流,言出处,稽来历,别异同,分支派,记顶宗。一代传一代,节节分明。几世几班,层层不乱,方为有纪有伦,才算知前知后,他时问祖寻宗才不致违根之诮,异日摸楞数典方可免忘宗之讥。原来人道出于天而不可易,根基出于祖而不可忘,故宜修谱以志之,宜修碟以存之。   此序   又叙   木从同形,各有根本;人虽同姓,各有祖宗;自遵祖籍,各记宗支;顶祖承宗,各崇祀典;香烟百代,礼乐万年。 寨老罗成吉公参阅000000000 家长罗光宣校订0000000000 世谊杨孔音代笔书譔00000000   【朝宽按:本谱譔、阅、订三步分工明确,任务清楚,责任分明,编写组织相当规范,可堪后世借鉴。作为“世谊”,本谱代譔杨孔音先生应当是三里一带杨氏。本谱封面落款“前清光绪乙巳年科定番学文庠年八十六”,表明杨先生于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生,光绪乙巳(1905年)于番禺州学就读,代譔本谱时(1962年)已是86高龄。先生有一定的旧学功底。】 ●【罗氏流源】   祖派出自轩辕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之后裔。传商朝之末,附入黄飞虎之麾下。及至周武王有天下,封功臣于各国,遂封高阳氏之后裔于罗国,子孙因以国为氏。传十余世至春秋时,楚武王伐罗,子孙逃出,不忘祖国,即以罗字为姓。及至战国之时,周朝之末秦始之时,有长沙郡都督罗公讳君用,王命修筑城于都江。都城成之后,罗公以豫章木植于城沟,以护江城,以此纪功。故罗氏入豫章郡此也。罗君用公,字德夫,号豫章,封为豫章侯。娶妻朱氏,生子一人曰珠熹,出士。西汉高祖及惠帝年间,授为理粟内使。娶妻童氏,生六子:1圣德,2圣人,3圣义,4圣礼,5圣智,6圣信。   此圣字辈分为六大房,仕于西汉。   传至第五字辈有   罗用普公,居柏林村(村在江西南昌府),建设五宗祠。此后记。   罗珠熹公,室人童氏生六子(记在前面)。   长子圣德生应从,应从生实用,实用生五子:金钰、金铨、金玲、金龙、金今。   此金字辈分成五支,仕于西汉。   金钰公生子,又有五人,一曰普,2曰春,3曰晟,4曰明,5曰昱。   长子罗用普住居柏林(是地名),建设无宗祠(在江西柏林村)。此用普公修成祠后又修族谱。   普又添言于旁为谱字,刻其名用谱(于石碑)。   谱公之室人赵氏生子成饷,成饷生子彦进,彦进生子显武。   显武公,字伯启,是汉光武帝时人(是君用公之八代孙)。   伯启公授浙江杭州总督,升授护国将军,加授武显将军。此显武公生逢王莽篡汉之时,公常愤怒不平,幸遇冯异、耿命等二十七将闹于昆阳,欲扶汉室。显武公即往,合二十七将,即成二十八将恭扶汉光武帝,诛灭王莽大新灭矣。汉室复兴,遂为东汉。   封显武公为武显将军护国。   公娶有二十三妻同室。俱系和谐贤淑,善事翁姑。天神佑之,正次室生二十八子,庶妾室生二十子,共四十八子。正次室生之子以二十八宿取名,庶妾室生之子另以各样字取名。   又记录显武公之二十三妻姓氏于左:1金,2李,3吴,4钱,5汪,6徐,7卜,8伍,9万,10杨,11孙,12余,13顾,14柏,15林,16葛,17胥。有六个未详。   记录显武公以二十八宿取子之名于左:   1、罗角,又名正,号金魁,妻童氏,住居江西南昌府;   2、罗元〔亢〕,妻袁氏,分入江西抚州府临川县;   3、罗氏〔氐〕,妻宋氏,分入江西南昌府丰城县;   4、罗房,妻李氏,分入湖广辰州府;   5、罗心,妻吕氏,分入江西鄱阳县;   6、罗尾,妻金氏,分入河南开封府;   7、罗箕,妻李氏,分入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先由吉安府发展后分到吉水县);   8、罗斗,妻潘氏,分入江西临江府;   9、罗牛,妻孙氏,分入云南省;   10、罗女,妻宋氏,分入河南省;   11、罗虚,妻杨氏,分入湖南宝庆府;   12、罗危,妻宋氏,分入湖南衡州府;   13、罗室,妻宋氏,分入江西九江府;   14、罗壁,妻袁氏,分入湖广岳州府;   15、罗奎,妻梁氏,分入湖南宝庆府邵阳县;   16、罗娄,妻童氏,分入湖广黄州府;   17、罗胃,妻宋氏,分入陕西西安府;   18、罗昂,妻解氏,分入湖南长沙府长沙县;   19、罗毕,妻胡氏,分入福建省福州府;   20、罗觜,妻同氏,分入广西省泗城县;   21、罗参,妻童氏,分入湖南长沙府湘潭县;   22、罗艹〔井〕,妻于氏,分入广东云南连界处(不与云南,愚按:广东省连界口有逛连界);   23、罗鬼,又名罗魁,娶妻司氏,分入山西太原府;   24、罗柳,妻赵氏,分入山东济南府;   25、罗星,又名罗光,妻贡氏,分入江南江宁府;   26、罗张,娶妻邵氏,分入山东兖州府;   27、罗翼,妻袁氏,分入湖广郧阳府;   28、罗轸,妻胡氏,分入江西吉安府泰和县。   以上二十八人用二十八宿为名者,何也?因显武公同二十八将匡扶汉室复兴有功,应运而生子,故以二十八宿为名。   又记录庶妾所生之子二十八人于左:   1、罗德,葛氏,住居柏林,是长房,后头分支悉由此分示。   2、罗龙,喻〔俞〕氏,分住江西吉安府;   3、罗耀,童氏,住居江西饶州府;   4、罗相,钭氏,住居江西南昌府;   5、罗权,童氏,住居江西南昌府南昌县;   6、罗枸,妻符氏,住江西;   7、罗梳,妻郜氏,住江西;   8、罗生,妻柏氏,住江西;   9、罗提,妻索氏,住江西;   10、罗元,妻贠氏,住江西;   11、罗根,妻疋氏,住江西;   12、罗会,妻双氏,住江西;   13、罗沼,妻劳氏,住江西;   14、罗春,妻覃氏,住江西;   15、罗桱,妻幸氏,住江西;   16、罗松,妻边氏,住江西;   17、罗柏,妻文氏,住江西;   18、罗懋,妻晏氏,住江西;   19、罗连,妻申氏,住江西;   20、罗明,妻舒氏,住江西。   (此二十房悉由江西发展发派,分散于各属。有五房分入顺天府,又有五房分入兰州府;有二房分入浙江杭州,有八房分入四川、贵州。但凡豫章郡罗氏来黔,悉是江西籍贯分支各处,有入云南,难以毕书。)   以上二十房人氏录毕。   又录二十八支字派,胪列于左:   1派:朝通海凤,丹世文尚,国美洪昌,仁兴正永,贞元应会;   2派:懋万海通风,兴世文尚光,美远洪昌秀,祠武嗣君王;   3派:圣世洪日升,金祯万长明,应远相宗庆,兴王佑朝廷;   4派:福寿成仙泽,在正明兴旺,洪文光尚国,荣禄世德长;   5派:文仁洪大德,世芝永光宗;   6派:士大显恩凤,廷尚嘉万芝;   7派:先朝重国文,世应成光明;   8派:朝鼎兴文,永其应登,万世洪芳;   9派:应国万成良,思相永天长;   10派:应世盛金登,洪开学大成;   11派:天文世代远,地理万载长;   12派:朝廷金祖玉,国正显公乡;   13派:国登万应天文兴,世德洪开学大成;   14派:朝廷国玉先,世袭大应天,文明光宗耀,永享福寿全;   15派:盛应祖宗庆,世玉尚美光,兴旺佐朝廷,克永登半成;   16派:邦碧思永远,公祖应廷才,正国尚金伟,安民广茂田;   17派:天万金与文,学才礼义全,持微光远智,公祖应流廷;   18派: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19派:正明兴旺洪昌远,仁义礼智世泽长;   20派:贵文善天仲,士久永昌隆,荣华茂盛宗,正万长明;   21派:应正天思微,世华永太宗;   22派:文丹洪世大光明,国正朝登永其昌;   23派:天开文运,积德永昌;   24派:国正顺天心,万代文武兴;   25派:应世文廷,腾蛟起凤,显武登仁;   26派:正国应天星,启世焕文明;   27派:国正家齐,仁安吉庆,泰运洪兴;   28派:朝廷应国,文经世德,家中永照。   二十八派,是吉派,于此录毕。   1派:圣应实君用,成彦伯公叔,以芝懋宪光,秉兴克永福,享运会时来,贤嗣叙昭穆,富有本日新,德叶世帝禄。   【朝宽按:此字派为全国罗氏最盛行的原初字派。】   以上具系江西豫章郡之流派。附录四十八房弟兄,因避难逃散云诗一首:   急时分散吟 平地干戈闹汝哇,黄兵赶散各天涯。 麻胡太子麒麟种,永合綦南丹桂花。 一家改作几百户,同族分为数万家。 急难忙中吟俚句,他时也好问根芽。 那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朝宽按:此首诗在西南地区的众多常见姓氏的家谱中被采用。】   此诗见在通州上坝之吉谱中,所载同宗悉以为证。今细阅彼古谱中记载不一,或说是汉朝王莽篡汉之时,为因我罗姓不从,王莽追赶,罗族弟兄急中而作;或云在唐朝僖宗干〔符〕年间,黄巢兵乱之时,罗族避患分散而吟,未知孰是。愚按:诗词言“黄兵赶散”一句,还是避黄巢之时所吟也。又见其诗末句云“五百年前是一家”之词,本要由唐末倒推到汉朝中方有五百年。唐僖宗干〔符〕年间黄巢为乱之,故举凡通都大色〔邑〕世族名家,莫不畏威而远徙边隅,莫不避凶而逃归荒境。人之不幸,生逢乱世之秋,时临既亟,难免流离转徙,迁移无凭无定,盈虚消长有化有生,聚散各知,异同自晓。   我罗氏族于泰汉以前,多聚居于西北,及晋唐而后多散处于东南。或因避患而择居,或为经商而就处。惟我布衣之族,只为从军而来南。沐上恩锡〔赐〕居此境,迄今五六百年。生于斯,聚于斯,星罗碁〔棋〕布于黔疆,绣错云连于定〔番〕境,自知祖籍,各记来源。   【朝宽按:本谱叙述江西罗氏(汉族)来源,除豫章罗珠熹及其前后的主干材料有所本以外,其它几乎是凭空杜撰的,尤其是以二十八宿来命名的罗氏世系材料,杜撰得十分明显,世上没有一本罗氏(汉族)族谱是这样记述的。】 ●【本宗】   遵照坟山古碑碣录   【朝宽按:这句话很重要,表明本谱编写,落木桥罗氏各代先祖是根据“坟山古碑”镌刻的材料撰写的,材料有实可依,依据可靠。】   祖籍系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始祖罗太保,讳元吉,系元朝天历年间(朝宽按:元代天历年间只有三年:1329己巳至1330庚午)生长人氏。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甲午科试中洪都武举。于元末明初,恭逢大明圣主高皇帝即位,于南京诏〔招〕募贤豪并招忠勇开拓西南,合将四〔西〕出。于时,吉--公率其子三人:信--传--伽进义从龙武军副将军周德兴麾下,奉命为清道先行。队伍由广西诸路开辟。诸路既平,于洪武二年己酉岁腊月下旬进黔疆(进黔时从杨威将军,由山路而进,实属艰难);第三年庚戌平定顺元诸路(顺元路即今惠水、长顺也。即平伐、掌布、姑卢等处也,合于平越);第四年辛亥平定百万岩〔砦〕等处;第五年壬子岁与三路大军会合,开辟黑羊大箐;第六年癸丑岁开辟云南,诸路悉平;第七年甲寅岁,龙武大军转军御北。不数年,云南复叛。及至洪武十三年庚申岁,朝廷调北征南。   【朝宽按:一、中国武举始于唐代,但在元代却废了。到明代创制是早,但一直没有制度性地建设,实施也是晚明的事,整个明代获武举名号的也就寥寥数人而已。本谱记载罗太保“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甲午科试中洪都武举”,即公元1354年获武举,为元代武举。事实是,元代没有实行武举科考,故罗太保不可能获得元代武举名号。明初洪武朱元璋尽管下令设文、武科取士,但整个洪武年间也没有举行过武举科考。因此,罗太保在元代或明代都没有机会参加武举科考,他不可能有武举身份。二、周德兴,确有其人,为明朝开国将领、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其与本谱记载的主要经历是: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和杨璟、张彬一起征讨广西。洪武五年(1372年)元月,率领赵庸、左君弼出师南宁,讨伐湖南、广西少数民族,但没有到过贵州。三、朱元璋派兵取云南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洪武三年(1370年)是诏谕八番。四、郭子章《黔记》:“五年春……城贵州(都司马烨建……)”,贵州城即本地人称的黑羊大箐--今贵阳,贵州城实际是元代大德九年即公元1305年建)。五、洪武年间今贵州平叛反复,事件繁多,本谱记载事件发生时间有误可以理解。】   是年只因在北之大将军来不及,即先命在朝廷之将先来。洪武皇帝钦命颍川侯(朝宽按:傅有德,洪武三年十一月封颍川侯)统兵先至,又命大将毛伯温统兵后至(朝宽按:毛氏生卒时间为1482-1545,江西吉水县人。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第后才步入官场,从未统兵到过贵州)。皇帝命毛伯温之时吟有诗一首: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龟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大﹝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朝宽按:该诗原录入《千家诗》中,是明世宗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命毛氏征讨安南国(今越南)时吟赠的。嘉靖十九年(1540年)毛伯温到达广西后,召集总督张经,总兵官、安远侯柳珣,参政翁万达、张岳等商定,征调两广、福建、湖广狼土官兵共十二万五千多人,从三路挺进安南,并以两支奇军作为声援。又传令云南巡抚汪文盛率兵驻扎莲花滩,分三路进军安南。】   此一役,罗信、罗传、罗伽三人奉命从颍川侯先来到黔阳【朝宽按:当为今湖南怀化地区的黔阳】。传公又奉命运粮到军中,又护运军粮到乌蒙乌撒等处(乌蒙今之毕节,乌撒今之威宁)。又从颍川侯平征阿机(事因马迪系马乃之子为乱,被温城土府追击,即逃到机)。机纠四十八寨为乱,抢到高征史之马数十匹之〔多〕,杀从人数十命,故上命征之。   【朝宽按:此处记载“平征阿机……”一事,据郭子章《黔记》的记载,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普安府(今盘县)土知府(彝族)普旦联合另一个彝族首领阿资(云南越州土知州)策动下属马乃营的营长联合叛乱,攻陷普安府城……】   本族三院顶宗   二世祖罗传公,系洪武、建文、永乐时人。于洪武十三年庚申朝廷调北征南,上命颍川侯统兵至黔。传公应役运送粮草到军中,又送到乌蒙、乌撒(毕节、威宁)等处。公又子二人:(1)先、(2)后。   三世祖罗先公,系永乐、洪熙、宣德时人。于洪武十四年辛酉岁秋九月征南,三帅至黔,饬各土送粮。先公奉土司命送粮草到军中,纪功在〔簿〕。公又子三人:(1)朝荣、(2)朝贵、(3)朝富。洪武十七年壬子〔甲子〕转军。蒙上悯念功劳,锡〔赐〕予旗锣执事。为世纪念。   【朝宽按:值得关注是文中“先公奉土司命送粮草到军中”一句所包含的信息,三世祖为南征大军运送粮草是受土司命令,而非南征大军的命令,表明罗氏本来就是土司管辖的土著,而非江西人氏。整个明代,土司只能管制其下辖土民,省外来的军人、屯民等都无权管制,岂能命令他们服役?】   四世祖弟兄三人。   罗朝荣公,系明洪熙、宣德、正统、天顺时人。于大明〔天〕顺元年丁丑春二月平蛮将军方瑛至黔,饬各土官民运送军粮兼引道。此次荣公服务有功。公有子五人:(1)重明、(2)重顺、(3)重同、(4)重宗、(5)重永。   【朝宽按:郭子章《黔记》记载方瑛任副总兵讨贵州苗是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而不是之后的天顺元年(1457年)。】   (1)重明公;   (2)重顺公;   (3)重同公;   (4)重宗公;   (5)重永公。   〔五〕世祖雁序五人。   罗重明公,系景泰、天顺、成化时人。于大明宪宗成化十年甲午岁,程番开府。是年贵州及广西分疆界,插草为标(始于此也)。程番府汪大人(官印)藻鉴(江内之人)阅边踩界,公为引道有功。明成化二十年甲辰岁,云南木邦乱,京军下征,届期平云南,经过贵州,节各土送粮。是时,程番府知府官是邓廷瓒,令下节庶民送粮到军。知府纪明公之弟兄功劳在部〔簿〕。   【朝宽按:程番府始设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治所在今天的惠水县城,首任知府是邓挺赞,随后汪藻接任知府。今平塘县克度地区在元代属新添(今贵定)葛蛮安抚司,明初杨氏土司归附后改为里目建置,属新添卫管辖,与广西界接壤。自程番府成立后,克度地区归程番府直辖,不属土司管辖范围,故在黔南地区汉化最早。故此,汪藻知府“阅边踩界”,划定克度地区归属后贵州与广西边界等,属知府职分责任。故该段记载的事件符合历史逻辑,可信。】   明公坐上院,顺、同二公坐中院,宗、永二公坐下院。自此分支成三院。   六世祖,成化、弘治时人。   罗公讳国用,有子三人,居上院。生文元、文仲、文季。   讳国琦,生子二人,住中院。生文〔字派〕。   罗公讳国阶,有子二人,住下院。生文〔字派〕。   时逢大明孝宗弘治七年甲寅,都勿﹝匀﹞乜富架、长脚反〔叛〕乱。贵州巡抚部院邓廷瓒通调汉土官兵民会剿苗寇。由是,程番府官令各司人送粮到军,纪功在部〔簿〕。   【朝宽按:据郭子章《黔记》记载,弘治“七年春二月,烂土蛮平”。指的是《明实录》记载的自弘治四年(1491年)开始起事的都匀长官司所属烂土苗酋乜富、长脚等的叛乱。本谱记载史实与官府一致。】   七世祖,是明朝正德、嘉靖时人。   罗公讳文元,时逢大明武宗毅皇帝正德二年丁卯八番蛮乱,程番府知府及金石司令西乡区庶堵御董照河岸一带,不许流贼往下。不料贼势极凶,逞下我罗氏族人,殉难数十人。   【朝宽按:郭子章《黔记》记载,正德三年(1507年)“金石酋石承宠、卧龙酋王阿伦叛。”除事件发生时间有一年的出入外,本谱有关史实跟官府记载一致,且更为具体详实,可资对官府史料进行补充。】   上院罗重明生国用。   中院罗重顺(同)生国琦。   下院罗重宗(永)生国阶。   八世祖,嘉靖、隆庆时人。   罗公讳世桥,时逢大明世宗肃皇帝嘉靖十六年丁酉岁,安南国反〔叛〕乱。二月,京军下临过贵州,亦节各土运粮。桥公遵令,率子弟族人送粮草军中,并为引道。先行清道有功,旋沐上恩,赏以功牌名器。   【朝宽按:此段说安南(今越南)国反叛的事件,应当是毛伯温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领兵征讨安南国的史实。当年京军是没有过贵州,毛氏调贵州兵参与征讨是为可能。】   九世祖,万历时人。   罗公讳应从,系嘉靖、隆庆、万历时人。时逢隆庆二年戊辰,程番知府张立移府治于贵阳。三年己巳,四年庚午,地方不靖,盗贼蜂起,农民不安。上命提督云贵总军费采帅〔率〕师下临,农民始安耕。 【朝宽按:程番府移治贵州城(贵阳)为隆庆二年,即公元1568年,次年改称贵阳府。原府治于二十年后即万历十四年(1586年)为定番州治。   总之,据以上记载,落木桥罗氏自二世祖以后,都是“应役运送粮草到军中”,即为明军镇压地方叛乱被土司派遣运送粮草,此为土著平民角色,与始祖罗太保作为“武举”的军人角色很不相配。而且,自二世祖到九世祖都明确记载,所有被公派去运送粮草都是土司命令的。据定番夏文炳编撰的《定番州志》(康熙)记载,落木桥属金石司管辖。假如落木桥罗氏真是洪武皇帝派遣的征南大军军人,或后裔,土司是不可能有权差遣的,土司只能差遣自己管辖之下的属民。再则,明代派军入黔屯守,主要是在黔中地区,即今东自黄平县,西至六盘水市一线地带,建立了众多卫所,实行军屯。况且,屯守的军户或民户都不能离职进入土司地界,否则受刑或当斩。黔南土司地区从无屯军,黔南地区从无屯堡。所以说,落木桥罗氏先祖并非朱元璋调北征南的军人后代,而是土生土长的土著。罗太保及其先辈早在元代及其之前就定居落木桥了,最晚也是在南宋末年就定居落木桥。当今,民族学和分子人类学(遗传基因排序等研究)等学科研究成果已经揭示,贵州布依族的主体是从广西的红水河中下游地区北迁的,迁徙的高峰期是五代至北宋初年。今天贵州与广西交界的红水河两岸的越人后裔都自称buxqyaix或buxqyuix(布越或布依),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但国家的法定族名,在广西境内称壮族,在贵州境内则称布依族。】
浏览:0
张氏茆耳沟族谱
张氏茆耳沟族谱
入黔祖张恢,张坤元长房后裔,承爵祖入楚后,落业茆耳沟,现保存清代大中型石碑坟数座,对张恢之后到承爵祖之后几代人,跟康熙黔南谱记载吻合,根据贵州长房字辈,略作改动,翔观翌(翊)泰运,圣(盛)德启文隆,良佑(义)承忠显,昌宗辅佐宏。
浏览:0
梁氏宗谱
梁氏宗谱
夫谱者,乃纪宗源支流传统也,益族之有谱,如国之有史,则能阐明其传统文化,族之无谱,则不能载其宗支源流,谱之于宗族记莫大焉。吾始迁祖荣芳公自洪武赶散伊始,迄今己二十余世,若无谱记载何以应其传统之递传。且谱系愈长,而人口愈繁,流古载远,而传统淡漠,故续修家乘,势在必行,宜急不宜缕,菇以明正其传统也。至于传统之传略,有荣芳公而下知者众,而上知者寡,非有珍藏资料,一线之源流,实难考察,实难知其始末耳。故木有本,培其本则枝叶茂泽,水有源而流源长,宗族有谱,无异于木本水源,生生相衍,无穷尽也。吾梁姓丁口繁盛,位居全国姓氏中第二十一位大姓,梁氏分支之多。如族史全部编写载入,则人力、财力、信息等其难。故谨以吾望仙堂大梁庄、小梁庄、东舍、南舍、 后店、西北田以及先后由大梁庄迁移出去的先祖后裔,分别有江西,浙江、上海、射阳、涟水、响水、滨海、江都、兴化、建湖、小王庄、古河 、唐刘 、大许、益林、风谷、郭墅、陈集等宗支,按其嫡 系,上自始迁祖荣芳公,下至上述诸宗支所有子孙载入谱系。此次揖撰族史规模较大面广,加之迁离大梁庄的宗支由于各种原因,先后近二百余年双方都未有互通信息,二百余年来,虽身在异乡的先辈们的后裔也曾多次寻根问祖,由于以前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多种现实状况,都未能如愿为免使后世子孙字辈混乱,无奈只得各自新修支谱。新修时时因缺乏历史资料,只能根据族中老辈口述及家中所供木祖等相关信息为绳之,故免不了出现世次错乱,字辈与先祖同字同音,例举现滨海淤尖宗支,此次大梁庄续修宗谱曾 赴与之接洽,通过叙世双方确认根在大梁庄无疑,因他处支谱上长、荫、增三世字辈与大梁庄完全相吻合,如不是连理同枝 ,根本就不可能有三世用字同样,但他们长字辈是十一世,而大梁庄长字辈是十五世,其中相差四世,再者他们自始迁祖往下已知字辈及新序字辈和相差四世共序有一百零三世。大梁庄在收集采访过程中,他们也曾来前来相认,共议此事,并提出他们目前实际状况。因为他们支谱成功不久,有一百五十余本都发放在族众手中,收之不易,改之更难双方反复商讨,达成共识。他处此次不载入谱系,在总谱上给他们作文字说明,一、望仙堂始迁祖不是石桥头二房叔芳公,应是三房荣芳公。二、世 次从长字辈十一世起向下降四世与大梁庄世次相同。三、大梁庄新序二十二世,加原有二十世二计四十四世,止“发”字辈,滨海淤尖日后续修,从发字辈向后必须和大梁庄宗族委员会联系,重新共同 排序字辈,以避免和梁庄老家宗谱上已序的四十四世字 辈同字同音。谨记 !另注汪朱宗支,据汪朱梁氏老辈人口述,曾来大梁庄填过祖坟。凭此便足以说明他们实属大梁庄支系但由于他们字辈排行与大梁庄无法相叙,实难载入谱 系,有待查明云尔,添增补缺,特此谨注。 综上之述,实是社会现状及缺乏历史依据造成,此情也绝非吾梁氏家族有之,邻里彼彼皆有, 望后贤者谅之,切勿以此而另思。 大梁庄望仙堂宗族委员会
浏览:0
广西百色布楼倪氏宗谱
广西百色布楼倪氏宗谱
正所谓乱世藏金,盛世修谱!谱牒者,在于详生没、记葬处、别亲疏、睦宗族,国之有家,家之聚,在人心,所以修谱。 认祖归宗、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群体的力量,始终无法剥离血缘联系。因此,我们都应该对家族历史文化心存敬畏之心,无论登高飞远,你始终是倪氏家族的芸芸子孙,我们不苛求能为家族争光添彩,但愿家族历史点滴记心头! 在这迅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倪氏族人为谋生计远走他乡,族群迁徙四方,虽地域阻隔,却无法阻断身体里流淌着同宗同族的血液,这就是血缘纽带。常言道“兄弟齐心,其力断金”,若族人齐心,外人不敢欺!为此,笔者为追寻祖先迁徙的历史足迹,始终对探索倪氏家族历史文化充满热忱,期间也得到重庆、云南等地倪氏宗亲的大力支持,感激涕零,不甚言表。 据家族长者传闻,我广西田林县布楼倪氏支系原籍为四川(今重庆),据考究,应在清朝嘉庆年间(1811年前后)迁至广西的。又据家族流传,当时,川籍倪氏兄弟房族商议,先由大哥、二哥下广西,由三弟留守四川待老人百年之后再前往广西与兄弟相聚,但后来可能是三弟因迁徙路线理解错误,横穿广西去了云南,疑为今云南富宁县三湘洞倪氏。因此:“大哥居于今广西隆林县岩山、二哥安居广西田林县布楼(乃我布楼倪氏支系),三弟(南迁时,到底是三弟本人还是其子孙待考)去往云南”成为基本共识,流传至今。 笔者查询《全国倪氏字辈名录》显示,我布楼倪氏支系“字辈”与重庆彭水、酉阳一带倪氏宗亲“字辈”基本吻合,相似度高达90%以上。 关于倪氏原祖籍地,因旧谱遗失,后世子孙不甚考究。今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均有字辈高度吻合的倪氏族群聚居,尚待后世子孙不断求索解惑。 公布我布楼倪氏字辈:朝、凤、天、永、其(齐);单、大、走(祖)、之、山(三);文、成、思、子、正;才、世、月、尔、元。 我布楼倪氏自四川(今重庆)迁广西至今已逾两百多年历史,繁衍十代余(……成、思、子、正;才、世、月、尔、元;朝……)。 对有知悉和热爱,且有责任的族人可以与笔者联系,让我们一同在倪氏浩瀚迁徙文化中阔步前行,弘扬赤子心!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