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朱鶴齡撰。鶴齡有尙書埤傳﹑已著錄。是書專主小序﹑而力駁廢序之非。所採諸家﹑於漢用毛鄭﹑唐用孔穎達﹑宋用歐陽修蘇轍呂祖謙嚴粲﹑國朝用陳啟源。其釋音﹑明用陳第﹑國朝用顧炎武。其凡例九條﹑及考定鄭氏詩譜﹑皆具有條理。惟鶴齡學問淹洽﹑往往嗜博好奇﹑愛不能割。故引據繁富而傷於蕪雜者有之﹑亦所謂武庫之兵﹑利鈍互陳者也。要其大致﹑則彬彬矣。鶴齡與陳啟源同里﹑據其自序﹑此書蓋與啟源商搉而成。又稱啟源毛詩稽古編﹑專崇古義﹑此書則參停於今古之閒﹑稍稍不同。然?古編中﹑屢稱已見通義﹑兹不具論。則二書固相足而成也。
诗经通义相关文献
风俗通义姓氏篇
风俗通义姓氏篇,《风俗通义姓氏篇》 姓氏(案四库全书风俗通义有附录一卷,乃从永乐大典“
白虎通义
理论“白虎通义”中的“通”是统一的、通行的”之意;“义”是“大义”的意思。“白虎通义”的意思是:白虎观会议所形成的统一的、通行于天下的儒家经学之大义。(西桥按,通义即疏通大义,此词多用为书名,如文史通义。)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白虎通义》的解释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浊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故《干凿度》云:‘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白虎通义》发扬《春秋繁露》比附的手法,将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各种自然现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级制度。它认为:“子顺父,妻顺夫,臣顺君,何法?法地顺天。”(《天地》)“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也。”(《日月》)“君有众民,何法?法天有众星也。”(《五行》)“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
诗经
成书过程《诗经》是陆续编辑成的,最古的是周颂,接着是大雅,其次是小雅,最晚的是商颂、鲁颂和国风。《御笔诗经图》-乾隆帝御笔写本《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midd
风俗通义
缘起应劭生于世宦之家,为应奉之子,应玚之叔父,博览多闻,于汉典章故事尤为精熟,著有《集解汉书音义》、《汉官仪》、《中汉辑叙》、《礼仪故事》等。灵帝中平中拜泰山太守。此书大约完成于献帝(189年至220年在位)初年。时黄巾之乱作,中原“乱靡有定,生民无几”,应劭“私惧后进益以迷昧”,于是作《风俗通义》,目的就是“辨风正俗”,使之“咸归于正”。内容提要是书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隋书》经籍志入杂家类。今本每篇为一卷,各卷皆有篇名,篇下有条目。条目下先陈述其事,再加案语以辨证得失。其考证掌故与《白虎通义》类似,辨谬正俗一如《论衡》。如正失篇“宋均令虎渡江”一条,先征引俗说,谓九江郡多虎,及宋均任太守,施德政,则群虎渡江,虎患遂绝。应劭对此提出质疑:“云悉东渡,谁指见者?”然后进一步反驳,说如果宋均做了三公,德被四海,老虎岂不是要扶老携幼,跑到...
《白虎通义》主要内容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共4卷,东汉班固撰。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令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参加者有贾逵、丁鸿、杨终、班固、李育、楼望、成封、桓郁等数十人,有今文经学家,亦有古文经学家。这场大讨论的由来,一是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