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唐代 邺城之战

邺城之战

邺城之战,是758年9月至759年3月,唐军围攻安庆绪盘踞的邺城,结果被其援军史思明击败的战役。在《资治通鉴》和两唐书郭子仪传中,都将战败的原因归结于唐军被狂风所惊,但从《旧唐书鲁炅传》的记载来看,实际情况是唐军中最为精锐的回纥骑兵被史思明击溃,导致唐军各部相继溃败,唯有河东军和关内行营有序撤出了战场。此战之后,唐军的优势局面丧失,战争陷入拉锯。

邺城之战简介资料
史思明号称13万,实际可能8-9万、唐军号称20万或50万,实际可能10万上下
卫州,滏阳,安阳河
唐军损失惨重,战争陷入僵局
758年10月-759年3月
758年10 月 - 759年3 月
决定性
史思明、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王思礼
唐军溃败,余部退守河阳
相关人物
邺城之战相关文献
邺城之战
背景公元755年,唐军连续在香积寺之战和新店之战中取得大捷,令战争局势开始倒向唐朝。叛军不仅先后丢失长安与洛阳,还在两都附近的战场上折损了大部分精锐部队。在集团创始人安禄山死后,麾下部众表现出离心离德趋势。反倒是唐军在各条战线上都获得胜利,大有一举荡平对方的架势。但收复两京的唐军却陷入了军费不足的局面,因此在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唐朝暂停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在内地设立了多位藩镇,令主要将领作为节度使,以当地的税赋就地招兵买马,恢复军力。而安史叛军方面安庆绪因为连续大败,已经失去了大部分下属的信任。长期占据范阳的史思明,已逐渐在安禄山留下的老基地内成为实际掌权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一面联合塞外的契丹、同罗部落,扩张军力,一面和唐朝暗通款曲,假意投降。于是,整个范阳军镇都在名义上重新归属长安朝廷。只留下可怜巴巴的安庆绪,在黄河以北的小块领地内度日如年。出兵邺城公元758年,稍稍恢复的
查看全文
邺城遗址
历史先秦两汉商朝时,宰相伊尹流放其君太甲于此地,时曰桐。春秋时期齐桓公筑邺城,邺是邑名。战国时属魏,有邺令西门豹治邺之故事。依“邺令(邺县令)”一词推断,此时可能已置邺县。今留有西门豹祠在河南省安阳县。西汉建立后为魏郡治所。汉末魏晋南北朝东汉末年袁绍以邺城为根据地,遂成为冀州治。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公,定魏国之都于此。曹操因旧城增筑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自北向南有冰井、铜爵、金虎三台(即铜雀台),遗址位于今临漳县三台村。曹丕代汉,迁都洛阳城,邺仍为魏郡郡治,并以“王业之本基”为曹魏五都之一。西晋沿袭曹魏旧制,后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314年改名临漳县。咸康元年(335年)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都曾在此建都。东魏建立,迁都于此,置司州,改魏郡为魏尹,并于古漳水南岸营建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规模大于北城,现其城遗址因漳水改道...
查看全文
袁绍传——邺城变起
东汉献帝初平四年(193)三月暮春,袁绍率大军凯旋南归。初五日丁巳,兵马来到经县境内漳河之上的薄落津(在今河北巨鹿县东),袁绍传令下寨安营,他要在此欢乐一番。 原来,在中国古代,流行着一种暮春三月洗浴于东流清水之上的风俗,叫做“祓禊”,又称之为“大絜”。儒家经典《论语·先进》有云: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查看全文
袁绍传——邺城末日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十月上旬,从官渡狼狈逃出的袁绍父子,渡过黄河,到达冀州南大门黎阳县(今河南省浚县东)地界。 虽说已经踏上了冀州的州境,袁绍父子依然惊魂未定。不仅因为后面有曹操的追兵,黄河之上还有敌军的巡逻船只,更主要是因为袁军大败的消息传开后,冀州不少城邑的官长纷纷倒戈投靠曹操。如果黎阳地界忽然杀出一彪人马,要把袁绍弄到曹操军前去献功,那将如何是
查看全文
壶关之战结束后,曹操如何建设邺城?
探索历史足迹,讨论历史话题,关于“壶关之战结束后,曹操如何建设邺城?”的相关问题,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的壶关之战结束后,河北地区暂时没有大的战事了。 曹操是在这一年三月率军回师邺县的,在此休整了好几个月,对于习惯于戎马倥偬生活的曹操来说,没有大仗可打,反倒有些不适应。 这段时间,他在邺县主要做的是命人开始整修漳河。如前所述,漳
查看全文
邺城之战相关标签
唐朝战争
758年
安史之乱
全战争Allwar
家族谱大览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