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凡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尔雅》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谓肉是指边,好是指孔。实际上这一比例仅仅是理想的,实际出土的玉器很少合乎这一比例。

在玉器中,璧是用于祭天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最早的玉璧是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也有出土玉璧。玉璧在商周时期比较兴盛,汉代以后逐渐式微。

玉璧除了作为礼器,还是权力的象征,用作佩戴和墓葬。

玉璧的形状通常是圆形的,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玉璧的纹路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谷纹、蒲纹、龙凤纹、兽纹等。

璧简介资料
公元前7000年 - 1911年
祭祀、陪葬、佩戴、实用等
璧相关文献
郑璧
郑璧,唐末江南进士。有诗四首。《和袭美索友人酒》、《文燕润卿不至》、《和袭美伤顾道士》、《奉和陆鲁望白菊》。
查看全文
林璧
参考
查看全文
梁璧
相关链接咏春叶问李小龙梁挺李文茂
查看全文
参见璜环圭琮璋琥和氏璧瑄外部链接
查看全文
刘璧
参考资料编纂委员会.《上海旧政权建置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ISBN7-80618-881-9.
查看全文
璧相关标签
玉器
手工艺
宝石
中国艺术
文物
家族谱大览
8.浠水徐家山徐氏族谱, 8, 卷8, 文衡 奎发 22世璧瑞公起, 193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浠水东海堂, 民国26[1937]年七修. 27册 : 世系表. 蕲水始迁祖(1世): (宋) 徐省十,号元寿,字伯仁. 由江西南昌迁蕲水鸟鹊林. 徐家山祖(3世): (明) 徐福二. 自鸟鹊林迁居徐家山. 福二公下支祖(0世): 徐辅(元一公之后) ; 徐星(元七公之后). 辅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武 ; 徐绍凤. 星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春 ; 徐绍纲 ; 徐绍魁 ; 徐绍金 ; 徐绍银. 派行(11世起): 绍祭文士(仕) 凤立高冈 瑞映奎璧 邦家之光. 复续名派: 祥开东海 庆衍南州 克敦先绪 运启鸿猷 鹏展北极 声振西洋 中天顶柱 源远流长. 字序: 锺才毓俊 炳蔚馨香 联升科甲 世代荣昌. 注: 总辑徐璧珠,字季斋 ; 总修徐奎荣,字春芳 ; 编修徐璧松,字春廷 ; 校正徐锦然,字宾臣. 注: 卷21,文孝,文智,文举,文高,文煜五支系咸丰戊午(1858)续修补入. 散居地: 湖北省浠水县等地. 书名据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徐家山徐氏族谱. 书名页题: 徐氏族谱.
浏览:100
12.浠水徐家山徐氏族谱, 12, 卷12, 文觐 奎发 22世璧晋公起, 193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浠水东海堂, 民国26[1937]年七修. 27册 : 世系表. 蕲水始迁祖(1世): (宋) 徐省十,号元寿,字伯仁. 由江西南昌迁蕲水鸟鹊林. 徐家山祖(3世): (明) 徐福二. 自鸟鹊林迁居徐家山. 福二公下支祖(0世): 徐辅(元一公之后) ; 徐星(元七公之后). 辅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武 ; 徐绍凤. 星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春 ; 徐绍纲 ; 徐绍魁 ; 徐绍金 ; 徐绍银. 派行(11世起): 绍祭文士(仕) 凤立高冈 瑞映奎璧 邦家之光. 复续名派: 祥开东海 庆衍南州 克敦先绪 运启鸿猷 鹏展北极 声振西洋 中天顶柱 源远流长. 字序: 锺才毓俊 炳蔚馨香 联升科甲 世代荣昌. 注: 总辑徐璧珠,字季斋 ; 总修徐奎荣,字春芳 ; 编修徐璧松,字春廷 ; 校正徐锦然,字宾臣. 注: 卷21,文孝,文智,文举,文高,文煜五支系咸丰戊午(1858)续修补入. 散居地: 湖北省浠水县等地. 书名据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徐家山徐氏族谱. 书名页题: 徐氏族谱.
浏览:100
13.浠水徐家山徐氏族谱, 13, 卷13, 文觐 璧晋 23世邦望公起, 193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浠水东海堂, 民国26[1937]年七修. 27册 : 世系表. 蕲水始迁祖(1世): (宋) 徐省十,号元寿,字伯仁. 由江西南昌迁蕲水鸟鹊林. 徐家山祖(3世): (明) 徐福二. 自鸟鹊林迁居徐家山. 福二公下支祖(0世): 徐辅(元一公之后) ; 徐星(元七公之后). 辅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武 ; 徐绍凤. 星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春 ; 徐绍纲 ; 徐绍魁 ; 徐绍金 ; 徐绍银. 派行(11世起): 绍祭文士(仕) 凤立高冈 瑞映奎璧 邦家之光. 复续名派: 祥开东海 庆衍南州 克敦先绪 运启鸿猷 鹏展北极 声振西洋 中天顶柱 源远流长. 字序: 锺才毓俊 炳蔚馨香 联升科甲 世代荣昌. 注: 总辑徐璧珠,字季斋 ; 总修徐奎荣,字春芳 ; 编修徐璧松,字春廷 ; 校正徐锦然,字宾臣. 注: 卷21,文孝,文智,文举,文高,文煜五支系咸丰戊午(1858)续修补入. 散居地: 湖北省浠水县等地. 书名据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徐家山徐氏族谱. 书名页题: 徐氏族谱.
浏览:100
9.浠水徐家山徐氏族谱, 9, 卷9, 文衡 璧瑞 23邦荣公起, 193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浠水东海堂, 民国26[1937]年七修. 27册 : 世系表. 蕲水始迁祖(1世): (宋) 徐省十,号元寿,字伯仁. 由江西南昌迁蕲水鸟鹊林. 徐家山祖(3世): (明) 徐福二. 自鸟鹊林迁居徐家山. 福二公下支祖(0世): 徐辅(元一公之后) ; 徐星(元七公之后). 辅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武 ; 徐绍凤. 星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春 ; 徐绍纲 ; 徐绍魁 ; 徐绍金 ; 徐绍银. 派行(11世起): 绍祭文士(仕) 凤立高冈 瑞映奎璧 邦家之光. 复续名派: 祥开东海 庆衍南州 克敦先绪 运启鸿猷 鹏展北极 声振西洋 中天顶柱 源远流长. 字序: 锺才毓俊 炳蔚馨香 联升科甲 世代荣昌. 注: 总辑徐璧珠,字季斋 ; 总修徐奎荣,字春芳 ; 编修徐璧松,字春廷 ; 校正徐锦然,字宾臣. 注: 卷21,文孝,文智,文举,文高,文煜五支系咸丰戊午(1858)续修补入. 散居地: 湖北省浠水县等地. 书名据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徐家山徐氏族谱. 书名页题: 徐氏族谱.
浏览:100
17.浠水徐家山徐氏族谱, 17, 卷17, 文弟 奎贵 22世璧志公起, 193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浠水东海堂, 民国26[1937]年七修. 27册 : 世系表. 蕲水始迁祖(1世): (宋) 徐省十,号元寿,字伯仁. 由江西南昌迁蕲水鸟鹊林. 徐家山祖(3世): (明) 徐福二. 自鸟鹊林迁居徐家山. 福二公下支祖(0世): 徐辅(元一公之后) ; 徐星(元七公之后). 辅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武 ; 徐绍凤. 星公下房祖(11世): 徐绍春 ; 徐绍纲 ; 徐绍魁 ; 徐绍金 ; 徐绍银. 派行(11世起): 绍祭文士(仕) 凤立高冈 瑞映奎璧 邦家之光. 复续名派: 祥开东海 庆衍南州 克敦先绪 运启鸿猷 鹏展北极 声振西洋 中天顶柱 源远流长. 字序: 锺才毓俊 炳蔚馨香 联升科甲 世代荣昌. 注: 总辑徐璧珠,字季斋 ; 总修徐奎荣,字春芳 ; 编修徐璧松,字春廷 ; 校正徐锦然,字宾臣. 注: 卷21,文孝,文智,文举,文高,文煜五支系咸丰戊午(1858)续修补入. 散居地: 湖北省浠水县等地. 书名据卷端题编目. 书衣题: 徐家山徐氏族谱. 书名页题: 徐氏族谱.
浏览:100
36.夏氏宗谱, 36, 卷35: 6世 璧公 琐公起, 1940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尚忠堂梓, 民国29[1940]四修. 36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一世祖 : 夏荣七,字文朴. 宋末由黄冈迁罗田. 麻城始迁祖(2世) : 夏元二. 三传分二派 : 夏子文 ; 夏子钊(居白石山,另谱). 派祖(5世) : 夏子文. 居东乡牌楼河. 子文公传五子(6世) : 夏瑀 ; 夏琏 ; 夏琳 ; 夏璧 ; 夏顼. 瑀公下房祖(8世) : 夏大荣 ; 夏大才 ; 夏大暹 ; 夏大海 ; 夏大华. 琏公下房祖(11世) : 夏焜 ; 夏炳. 琳公下房祖(9世) : 夏尚忠 ; 夏尚义 ; 夏尚凤 ; 夏尚仕. 排行字第 : 祖德长远 忠厚传家 绪延光裕 世育英华 克继先哲 永昭贻泽 昌炽开宗 贤良治国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璧导读知识
和氏璧的历史故事
和氏璧的历史故事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块著名的美玉。和氏璧的出名还要得益于一个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还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一块宝玉和氏璧,想用和氏璧换取秦国的十五座城池。秦国口头答应,却不想给城池。蔺相如知道秦国的阴谋,于是以指认和氏璧和瑕疵为由,拿走和氏璧完整归还到赵国。这便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但真正的和氏璧是什么样的,已无人知晓。
浏览量:1730次
和氏璧的来历
和氏璧的来历
根据古文记载,战国时期,有一个石匠叫做卞和。他在野外采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看起来跟普通的石头没什么两样,但卞和根据多年经验判定,这一定是一块宝石。于是,卞和就把这块石头献给了楚国当时的国王楚厉王。楚厉王请来石匠查看,结果石匠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砍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退位后,卞和又把石头献给楚厉王的儿子武王,武王也认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让人砍了卞和的右脚。 武王的儿子文王继位后,卞和又想去献石头,但无奈他以失去双脚无法行走,于是坐在路边痛哭。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派人把卞和接来,有命人把石头切开,果然里面是一块绿色的宝玉。文王感念卞和的诚挚,于是给石头取名为“和氏璧”。
浏览量:1654次
和氏璧是什么玉石
和氏璧是什么玉石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蔺相如之所以能够完璧归赵,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蔺相如的口才超群,虑事周密。其中有一个占有小部分的原因是和氏璧的珍贵让秦王很珍视,所以会在蔺相如站在柱子边威胁的时候妥协。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那么这种玉属于什么玉呢?根据推测,和氏璧可能是一下三种玉石,主要参考的重点是颜色跟产地。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独山玉产自河南汉阳,与和氏璧产地湖北襄阳相近,且独山玉颜色多彩,可达到和氏璧正看绿色,侧看白色的条件。也可能是绿松石,绿松石的产地与襄阳接壤,颜色也比较符合。还可能是拉长石,拉长石产地和颜色变化同样符合。
浏览量:1257次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另外又被称为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和氏璧,在刚挖出来的时候是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不过因为和氏璧到如今已经失传,所以真正的和氏璧是什么模样的,大家已经无法知晓了,只能通过一些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的描述加以想象。而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可以首先了解一些和氏璧是如何发现的。相传,和氏璧的发现者是春秋早期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有一次,卞和到荆山里去砍柴,无意间在乱石堆中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卞和的直觉告诉他,这块通体透着灵气的石头其实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于是,卞和兴奋地将宝贝献给了楚王。只是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就以欺君之罪受到了惩罚,直到楚文王的时候,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也就是这个时候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了,在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浏览量:1249次
和氏璧文言文
和氏璧文言文
《韩非子》中记载“楚卞和往荆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历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之,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名之曰诈,是以泣也。”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 除了这篇《和氏璧》还有《廉颇蔺相如传》中对和氏璧的描写“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可见,和氏璧在古代是多么宝贵的玉石。
浏览量:15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