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英语: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阿姆哈拉语:ኢትዮጵያ ʾĪtyōṗṗyā),全称为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是一个位于非洲之角的主权国家。北部与东北部与厄立特里亚接壤,东部与吉布提及索马里接壤,西部与苏丹及南苏丹接壤,南部与肯尼亚接壤。埃塞俄比亚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内陆国家,也是继尼日利亚以后,人口最多的非洲国家,有接近一亿居民。埃塞俄比亚土地面积为一百一十万平方公里,首都及最大城市是亚的斯亚贝巴。

十九世纪末列强瓜分非洲,埃塞俄比亚是唯一一个成功击败欧洲殖民势力、保护并维持其君主制国统的非洲国家。1974年,一次军事流血政变将1930年代以来一直统治埃塞俄比亚的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推翻以后,埃塞俄比亚废除君主制,建立由门格斯图掌握实权的军政府,并成为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直至1990年才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制度。1991年,亲阿尔巴尼亚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通过...

埃塞俄比亚简介资料
8°N 38°E
埃塞俄比亚相关文献
埃塞俄比亚总统
埃塞俄比亚总统(1974年至今)埃塞俄比亚工人党总书记(1984年–1991年)在世的前任总统最近的选举参见埃塞俄比亚帝国埃塞俄比亚君主列表埃塞俄比亚总理
查看全文
埃塞俄比亚饥荒
1972-1974年的饥荒英军出动C-130飞机空投救灾粮食。这次饥荒受打击最严重的省份是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沃洛省(Woloo),还影响到了更北部的提格雷省(Tigrai)以及该国的其他地区,比如哈勒尔盖省(Harerghe)。沃洛省的饥荒在1973年达到了最高峰,而这年末就开始恢复了。提格雷省和更北面的其他省份的情况基本与此相似。但是,在哈勒尔盖省,直到1974年饥荒才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埃塞俄比亚实际上发生了2次饥荒,第一次是1972-1973年,其中心在东北部,尤其是沃洛省;第二次是1973-1974年,主要影响较南边哈勒尔盖省。1973年的饥荒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主要发生在沃洛省。根据埃塞俄比亚救济和恢复委员会(1975)所提供的数字,在1973-1975年这一时期,各省受影响的人口比例分别为:沃洛省41%,提格雷省17%,哈勒尔盖省8%,施瓦省(Shewa)2.6...
查看全文
埃塞俄比亚帝国
历史阿克苏姆帝国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一些原住民在红海沿岸建立社群,并与印度人进行象牙交易。在奥古斯都领导的罗马帝国军进入埃及后,欧洲人也发现了这个非洲社群,这些人又开始和欧洲人往来。中国人通过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也发现了这些人,因此这个社群成为了罗马帝国从中国获取丝绸的中转站。到公元300年时,他们已皈依基督教,并征服了邻国库施,建立阿克苏姆帝国,将自己国家的人称为“埃塞俄比亚人”。帝国继续向西部和南部扩张,占领了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一些土地,并继续和欧洲人进行贸易。穆斯林占领埃及后,阿克苏姆帝国和欧洲的往来日益减少,该国逐渐衰落,最后在十世纪左右灭亡。扎格维王朝1137年,马拉·塔克拉·海马诺特(英语:MaraTaklaHaymanot)建立了扎格维王朝。扎格维王朝仍然信仰基督教,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所教堂。1270年左右,原来的皇族复位,建立了所罗门王朝,逐出了最后一位扎格维国王,扎格...
查看全文
埃塞俄比亚中央统计局
外部链接CentralStatisticsAgencywebsite(English)
查看全文
埃塞俄比亚狼
分类及演化最初的分子研究显示埃塞俄比亚狼是灰狼的后裔。较近期的研究却显示情况未必是这样:虽然它们是狼的近亲,但有可以早于300-400万年前就已经分支出来。特征在瑟门山上的埃塞俄比亚狼。埃塞俄比亚狼中等体型,外观像郊狼。它们重11-19公斤,公狼比雌狼大约20%。头颅骨扁平,颅盖骨呈圆柱状。冠状脊成直线,枕间骨稍稍突出。牙齿细小及疏落,适合它们大量吃啮齿目的食性。齿式为3/3-1/1-4/4-2/3,有时没有后臼齿。犬齿尖利,平均长19毫米。耳朵尖阔,耳廓很厚。前肢有5趾,后肢有4趾。埃塞俄比亚狼的面部、耳朵及背部呈赭黄色至銹红色,腹部呈白色至淡姜色。面颊上有白色小点,眼下有弯月状的斑纹。随着年纪及社会地位的增长,其红白色的对比越为明显。雌狼较为淡色。尾巴上有赤色的短纹,末端呈黑色。它们有短的针毛及厚的绒毛,可以抵受低至-15℃的气温。社交行为埃塞俄比亚狼虽然主要是独自觅食的,但会成群的生...
查看全文
埃塞俄比亚相关标签
内陆国家
东非
联邦制国家
前共产主义国家
埃塞俄比亚
非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