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尼西亚会议

尼西亚会议

尼西亚会议(Ecumenical Council of Nicaea又称尼西亚大公会议、尼西亚公会议,公元4世纪和公元8世纪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Nicaea) 举行的两次基督教世界性主教会议。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是公元325年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是公元787年由东罗马帝国摄政女皇伊琳娜(Irene约725-830年) 召集的,旨在解决圣像崇拜上引起的争端。

尼西亚会议简介资料
君士坦丁一世
尼西亚
公元4世纪和公元8世纪间
尼西亚会议相关文献
尼西亚帝国
历史1205年前后的拜占廷帝国(尼西亚帝国)疆域1204年2月,君士坦丁堡发生市民暴动,安吉洛斯王朝的伊萨克二世和阿列克修斯四世被废黜,科穆宁王朝末代皇帝阿列克修斯三世的女婿阿列克修斯&m
查看全文
尼西亚之围
1097年5月,布永的戈德弗鲁瓦率领的十字军和拜占延帝国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率领的拜占庭军队包围了位于阿斯卡尼乌斯湖畔的尼西亚城。由于该城穆斯林守军控制阿斯卡尼乌斯湖,阻挡了十字军向耶路撒冷前进的道路,因此十字军决定攻克此城,打通行军的道路。尼西亚位于一个盆地。它的北侧和东侧相对平坦。在离南部不远的地方,一座800米高的山峰从地面升起,俯瞰着城市。在西边,它是一个巨大的湖泊。这个湖已延伸数十公里。因此围攻者只能将兵力布置在北部和东部。尼西亚的城墙拥有超过一百座塔楼,城墙高达10米以上,易守难攻。为了攻克该城,十字军动用大量人力,把许多船只从马尔马拉海通过陆路运到城西的湖中,对尼西亚实施水陆封锁,索利曼苏丹曾两次试图为该城解围,但均被击退。6月12日,尼西亚守军向拜占延帝国投降。
查看全文
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
历史第一次尼西亚会议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召开,按罗马元老院的形式组织大会的进行。君士坦丁一世身穿耀眼的金边紫袍进场,恭敬地坐在主教们后,作为会议的观测者。教会历史家优西比乌在会议开始时,宣读会议祝辞。亚历山大宗主教亚历山大一世与西班牙的奥塞思先后主持了会议的讨论。罗马教宗亦委派两位教士出席会议。会议主要是解决亚历山大教会中,耶稣与天父关系理解上的分歧:耶稣当然与天父同质不只是是类似。亚历山大教会内一方的主教认为耶稣与天父同质,另一方则认为耶稣与天父类似。君士坦丁一世在议期间,曾多次出席会议。最后,何西乌建议以该撒利亚主教、教会历史家优西比乌所提出的《尼西亚信经》为基础,并采用了关键性字词——“圣子与圣父同质”。尼西亚会议的决议否定了耶稣次于天父的从属论观点(在估计的250-318所有参加者中,最后只有两人支持阿里乌教派即是亚流派)。信经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施加压力下通过,定为正统的教义
查看全文
尼西亚会议
会议的重要性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亚他那修提出基督信仰的权威,不在乎哲学、理性上的思考,就是单单地信靠‘圣经’的教导,若非如此就会有信仰上的偏差。透过尼西亚会议的讨论,知道基督把上帝的救赎‘恩典’带给我们,耶稣基督既然在本质上与父上帝相同,则我们现在透过耶稣基督所获得的救恩,就是一个有完全神性的上帝的救恩,兼具神与人的特性。“三一论”确立为正统教义的第一波(父子同质):会议确定了基督这位圣子与父神的本质是相同的,即父与子有二个独立、分别的位格,但是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本质一致(homoousios)的看法后来扩大到父、子、灵:即父、子、灵是三位但却同一个本体的信仰:三位(位格)一体(本体)。具深远影响的结果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颁布《尼吉亚信经》,主要内容为宣告三位一体为信仰的中心,并陈述基督教会的性质和得救希望。制定二十条教会法规以扩大正统派主教的权力,但规定主教全由皇帝任免。按罗马帝国行省划...
查看全文
尼西亚大公会议
尼西亚会议(EcumenicalCouncilofNicaea)又称尼西亚大公会议、尼西亚公会议,公元4世纪和公元8世纪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Nicaea)举行的两次基督教世界性主教会议。是七大公会议中的两次。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是公元325年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的。教会历史家优西比乌在会议开始时,宣读会议祝辞。亚历山大宗主教亚历山大一世与西班牙的何西思(Hosisu)先后主持了会议的讨论。罗马教宗亦委派了两位教士出席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强制性的统一信条,(后修订为《尼西亚信经》),使基督教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全面受控于罗马帝国。会议确定了上帝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强调圣子和圣父本体同一,将不按受这一信条的阿利乌派宣判为“异端”并开除其教籍。大公会议赋予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和耶路撒冷主教较一般主教更多的权力。对神职人员也作了一些规定。该会议被基督教称为第一次大公会议。第二次尼西亚...
查看全文
尼西亚会议相关标签
787年
大公会议
土耳其基督教史
325年
基督教事件
尼西亚大公会议
家族谱大览
丹尼尔·海特家族的谱系叙述
原稿微缩复制:多伦多:罗塞尔和哈钦森出版社,1899年。71页,[1]板叶:插图。盾徽 标题小插曲:红色纹章。 西蒙·霍伊特(公元1657年)于1628年从英国移民到马萨诸塞茨的塞勒姆,后来移居到马萨诸塞特的Scituate,然后到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德。摩西·霍伊特(b.1662),西蒙的第四个儿子,搬到了纽约州西切斯特县的东切斯特。他的许多后代成为贵格会教徒,拼写为Haight姓。丹尼尔·海特(1764-1830)是约瑟夫·海特的儿子,是摩西和西蒙的直系后裔。他结过两次婚,作为贵格会教徒和忠诚者,于1789年移居安大略省的阿道夫·普斯顿。其后裔和亲属居住在安大略省、魁北克省、爱德华王子县和其他地方。一些后裔移民到新英格兰、纽约和美国其他地方。
浏览:0
1.马来西亚槟城王氏太原堂庆祝百周年纪念特刊, 1600-1993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91年. 1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受姓祖 : 宗敬. 晋公长子,仕周为司徒. 时诸侯争霸,避乱于晋阳. 世人以之为王室之后,仍呼为王家,遂以王为姓. 为太原王室之始祖.后人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新安始祖 : 王壁,字大猷. 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 琅琊始祖 : 王元. 避祸,迁山东琅琊. 江左金陵始祖 : 王导. 咸阳始祖 : 王褒. 散居地 : 马来西亚槟城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浏览:100
哈姆-哈姆-法尼霍夫-法尼霍夫-沃伦-卢卡斯-节俭:弗吉尼亚州的一些相关家庭
打字稿缩微胶卷(复写,127页[即143页]),美国革命之女国家图书馆,华盛顿特区。 部分内容:弗吉尼亚殖民地成立时的哈姆家族——弗吉尼亚州斯波茨尔瓦尼亚县的塞缪尔·哈姆(约1738年)——塞缪尔·哈姆(1795年后约1722年)——弗吉尼亚州奥兰治县,个人税单,1782-1789年——塞缪尔·哈姆(1820年后的民主党人)——以利亚·哈姆(约1792-1809年)——詹姆斯·肖顿·哈姆法官(1817年或1823-1898年)——托马斯·哈姆医生(1744年)——理查德·哈姆博士(1736年)——约瑟夫·哈姆先生(1820年间)——斯蒂芬·哈姆——各种哈姆/哈姆数据——关于弗吉尼亚州节俭家庭的注释——法内霍/弗雷诺/法尼,等等。弗吉尼亚州的家庭——约翰·罗伯特·费内霍(1815年)——约翰·罗伯特·费内霍,小(1788-1860年)——安费诺(1778年)——托马斯·费尔尼(费尔诺)(1776年,1812年)——约翰·费内霍(1837年)——伊丽莎白·法内霍的遗嘱,弗吉尼亚州奥兰治县,1862年——米尔顿·费纳霍(1785年)——爱德华·费尔内霍(1780年后约1730年)——爱德华·费内霍夫,年轻人(约1772-1831年)——爱德华·费纳伊霍格(约1800-1867年)——乔治·纳撒尼尔·费纳伊霍格少校——费纳伊霍家族圣经记录。 主要是关于弗吉尼亚州哈姆/哈姆和法尔内霍夫/法尔内诺家族的信息,最初是在搜索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T.T.麦卡利夫人的祖先时收集的,后来又添加了其他材料。
浏览:0
尼博惹士
尼博惹士
浏览:0
龚氏编谱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一期, 1, 1600-2016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100
马来西亚沙巴洲张氏寻根录
原书: 马来西亚 : 清河堂张氏公会, 1997年修胶印本. 1册 : 插图, 肖像. 收藏所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受姓祖 : 张挥,字天禄,号玉爵. 因官赐姓. 挥公下四子 : 张文钦(昧公) ; 张文光(般公) ; 张文逸,又名文逵(选公) ; 张文盛(盛公). 散居地 : 河北省清河县, 及全国各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