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称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总称“板块飘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为大板块及小板块,两板块相接触的部分则可依其相对运动来分为分离板块边缘、聚合板块边缘及转形断层。在板块边缘常会出现地震、火山、造山运动及海沟。每年的相对运动距离约在0至100 mm不等。

板块可以分为海洋板块及较厚的陆地板块,两者都有各自的地壳。在聚合板块边缘会有隐没带,会将板块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质量减少,而分离板块边缘因海底扩张形成的新地壳,这种对板块的预测称为输送带原理。较早期的理论认为地球会渐渐膨胀或是...

板块构造论相关文献
板块构造论
历史演进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地壳与地幔的交界,即莫霍界面。1913年古登堡发现了地幔与地核的交界(即古登堡界面),地球具有分层的现象,且能具体说明分层的深度。1912年大气学家伟格纳根据地质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因缺乏飘移的动力来源而不被接受。1929年英国地质学家霍姆斯(英语:ArthurHolmes)相信大陆地壳下的热对流是造成大陆分裂和飘移的原因,首次提出聚合与张裂的想法。1940年代,发现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花岗岩岩质不同,其厚度仅七公里。1954年日本地震学家和达清夫与美国地质学家班尼奥夫发现连接海沟与火山岛弧底下的震源分布,有一向内陆倾斜的带状区域(班尼奥夫带),为板块构造学说想法的先驱。1956年澳大利亚国家学院的艾尔文等人测量陆地的古地磁发现,若回推磁极,大陆都历经长期漂移,且移动路径与魏格纳所描述十分接近。195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布鲁斯·希森(英语:...
查看全文
科科斯板块
外部链接thevolcanicarcMartinMeschedeandUdoBarckhausen,"PlatetectonicevolutionoftheCocos-Nazcaplate&
查看全文
冲绳板块
参考文献Bird,P.(2003)Anupdateddigitalmodelofplateboundaries,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systems,4(3),1027,doi:10.1029/2001GC000252.[1]
查看全文
华南板块
中英文名称的翻译目前,地质学的中文术语与英文术语,对华南或扬子板块及陆块的习惯用名正好是反着的。在中文术语中,本板块常称为“华南板块”,并包括了扬子陆块(即扬子克拉通)与华夏地块(华夏陆块)等较小的陆地结构。而在英文中,则习惯将扬子陆块称为“华南陆块”(SouthChinaContinent),而华南板块则称为“扬子板块”(YantzePlate)。不过,“扬子克拉通”(Yangtzecraton)这个名称中英文是一致的,因为其南邻的华夏地块无论如何不能算是一个克拉通。华夏地块与扬子陆块接触带之间存在一条深大裂谷,后江西赣东南地段火山口喷发,岩浆流入将深大裂缝谷胶结填充,称华夏地区块。参考文献Bird,P.(2003)Anupdateddigitalmodelofplateboundaries,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systems,4(3),1027,doi:1...
查看全文
巽他板块
参见爪哇海沟参考文献Bird,P.(2003)Anupdateddigitalmodelofplateboundaries,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systems,4(3),1027,doi:10.1029/2001GC000252.[1]alsoavailableasaPDFfile(13mb)[2]
查看全文
板块构造论相关标签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板块
地质学
Pages with DOIs inactive since 2015
地球科学
地球动力学
学科&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