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宋朝 夔州之战

夔州之战

夔州之战,发生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二月,在北宋灭后蜀之战中,西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部署刘廷让率东路军攻克夔州(治奉节,今重庆奉节东白帝)的江河破袭战。该战斗最终以北宋军获胜告终,亦是北宋灭后蜀的重要一战。

北宋乾德二年十一月,宋军两路分进,大举攻蜀。十二月,刘廷让统领东路禁兵步骑及诸州兵2万人出归州(治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而上,杀蜀将南光海,擒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弘;歼蜀水、步军1.2万余人,缴获战船200余艘,逼近夔州。夔州为“巴蜀之喉吭”,是由长江入蜀的门户。时蜀军已在此架浮桥锁江,上置三重木栅并夹江列袍,严密封锁。刘廷让针对蜀军水强陆弱的锁江设防,按行前太祖赵匡胤面授的避强击弱战法,在距蜀设防30里处登岸,先摧毁两岸孢台,继水陆配合,破其锁江浮桥,进围夔州。宁江节度使高彦俦见宋军兵临城下,主张坚壁固守,不宜速战,而监军武守谦不从,独领部下千余人出战。二十六日,宋马军都指挥使张廷翰率部迎...

夔州之战简介资料
夔州(今重庆奉节县)
964年12月
宋军获胜
夔州之战相关文献
明代军事―夔州之战
明代军事―夔州之战,明洪武四年(1371年)闰三月至六月,在明灭夏之战中,与夏军在夔州(今四川奉
查看全文
夔州之战
夔州之战,明洪武四年(1371年)闰三月至六月,在明灭夏之战中,与夏军在夔州(今四川奉
查看全文
李渊为何要改名夔州?
李渊为何改名夔州?史笈缺载,原因不明,前人多有揣测。然而,或史证不足,或证说有误,至今仍是古史疑难
查看全文
夔州之战
战斗背景乾德二年(公元964年)11月,宋太祖赵匡胤分派王全斌及刘延让两路进讨后蜀。其中刘延让率军连克松木寨、三会寨以及巫山寨,后蜀军五千余人战死,生擒后蜀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弘等,夺取战舰二百余艘,后蜀水军损失六十余人。不久,刘延让部抵达夔州附近。战斗准备后蜀后蜀在夔州的长江上用船只等物封锁江面,并在其上放置了多重敌栅,并沿江放置数门火炮。北宋刘延让部在此之前曾得到宋太祖的口谕,以及亲授的地图,战术制定已经比较完备,在夔州之战正式开始之前并未做太多休整。战斗经过在距离后蜀军封锁江面的位置三十余里的位置,刘延让率众弃舟登岸,破除了后蜀的江面障碍物,随后乘船直抵夔州城下。后蜀军武守谦率领千余人出城迎战,刘延让派出时任马军都指挥使的张廷翰,两军交战与城外的猪头铺地区,后蜀军败走,张廷翰顺势攻下城门,进而攻陷夔州城。守城时身负重伤的后蜀主将宁江节度使高彦俦逃回府邸,因不愿被俘而自焚。其骸骨后被刘延让
查看全文
夔州府
明代的夔州府夔州府元为夔州路,属四川行省。直领县二:奉节县(附郭)、巫山县;州七:施州(领建始县1县)、达州((领通川县、新宁县2县)、梁山州(领梁山县1县)、万州(领武宁县1县)、云阳州、大宁州,开州。洪武三年(1370年)置平利县、洵阳县、石泉县三县,属大宁州。洪武初置大昌县,属夔州府,后因充军死徙,并入大宁县。永乐初复置。洪武四年(1371年)裁施州,其地入建始县;裁武宁县,其地入同城之万州;分新宁县往属于重庆府;改夔州路为府。洪武五年二月甲辰(1372年3月31日)分大宁州属平利、洵阳、石泉三县,往属陕西汉中府。洪武六年九月己亥(1373年9月17日)降开州为县。是年十二月甲寅(1374年1月30日)降云阳、万二州为县;裁梁山州,其地入同城之梁山县。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年4月29日)降夔州府为散州,裁附郭奉节县;降大宁、达二州为县;省通川县入达县;夔州及府原领之巫山、大宁、云...
查看全文
夔州之战相关标签
964年
北宋战役
宋朝战争
全战争All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