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明朝 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又称松锦大战,是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到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在锦州地区进行的明朝与清朝入关前的最后总决战。明军共20万,清军共24万,以明军全军覆没,明军统帅洪承畴投降清朝告终。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系东北边防,防卫金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今辽宁义县),“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清兵包围了锦州,“填壕毁堑,声援断绝”。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山、杏山、锦州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

松锦之战简介资料
1639年2月—1642年4月
明朝在辽西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和宁远城
松锦之战相关文献
松锦之战明朝统帅是谁松锦之战洪承畴
松锦之战明朝统帅是谁松锦之战洪承畴,松锦之战作为明清朝代交界的重大战役,一方面是明朝末期最后一次集结全国精锐之师
查看全文
松锦之战明朝统帅是谁松锦之战洪承畴
松锦之战明朝统帅是谁松锦之战洪承畴,松锦之战作为明清朝代交界的重大战役,一方面是明朝末期最后一次集结全国精锐之师
查看全文
宁锦之战
战役经过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率军进攻赵率教驻守的锦州,不克,又进攻袁崇焕和祖大寿、满桂驻守的宁远,又不克,后金军转而又回攻锦州,依然战败,皇太极只得率军撤退。宁锦之战中,明军再次贯彻天启六年正月(1626年)宁远之战中的凭坚固守,并使用红夷大炮,使得八旗军队的骑兵长处无法发挥,从而验证了关宁锦防线的有效性,明朝将此役称为“宁锦大捷”。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亲率后金兵围锦州,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袁崇焕等率众固守,城得保全。是月十一日,后金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后绕过锦州南下,攻克防线中的诸多堡垒,掠其物资。巡抚袁崇焕以宁远兵不可动,选精骑四千,令尤世禄、祖大寿统率,绕出后金军后,别遣水师东出相牵制,世禄、大寿等将行,后金兵已抵宁远城下。崇焕与中官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战,列营濠内,用大炮轰击后金军。而世禄、大寿等大战城外,士卒多死,仍力战不退。后金遂解宁远...
查看全文
松州之战
战前背景在松赞干布即位后,吐蕃日益强盛,逐渐统一西藏各部。之后雄心勃勃的松赞干布积极对外扩张,扩大吐蕃王朝的势力范围。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汉文史书称之为弃宗弄赞)率军入侵吐谷浑并将其击败。关于出兵的原因,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是吐蕃向唐朝请求赐婚遭拒,认为是吐谷浑的使者恶意挑拨,因此发兵惩戒吐谷浑。如《资治通鉴》就记载道,“初,上遣使者冯德遐抚慰吐蕃,吐蕃闻突厥、吐谷浑皆尚公主,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上未之许。使者还,言于赞普弃宗弄赞曰:‘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许尚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相离间,唐礼遂衰,亦不许婚。’弄赞遂发兵击吐谷浑。”实际上,当时的吐蕃,正处于扩张时期,唐旄、苏毗和羊同等与吐蕃相邻的部落都遭到了吐蕃的进攻,征服吐谷浑也是吐蕃扩张行动的一部分,请婚遭拒只是借口和导火索而已。至于唐朝方面拒绝吐蕃的联姻请求,可能是由于唐朝一般是在周边势力
查看全文
松锦之战
遭遇洪承畴本人多谋善断。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部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并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畴进军,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张若麒不知兵,认为锦州之围可立解,日日催促洪承畴进兵。崇祯帝亦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洪承畴不得已,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此时明军士...
查看全文
松锦之战相关标签
明朝战役
清朝战役
家族谱大览
锦城罗氏松都公派谱
庆熙大学中央图书馆、仁济大学中央图书馆 始祖罗聪禮的子孙录, 600-1992 光州广域市东区,锦城罗某松岛公婆报刊行委员会,罗三成,1992年发行
浏览:0
张氏宗谱[3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孝友堂, 民国31[1942]年四修. 4册: 插图, 世系表. 始迁祖(1世): (明) 张仕礼 ; 张自珍. 二公于江西瓦屑坝迁于宿松. 仕礼公派下支祖(11世): (清) 张必万,名幸,字惟岳 ; 张必议,字度宏 ; 张必侥,字维则 ; 张必赏,字有功 ; 张必松,字功年...等 自珍公下二子(2世): 张宇 ; 张宙. 宇公派下支祖(10世): (清) 张安奇,讳正先,字太亨 ; 张佛保,讳振亭,字碧知 ; 张振荣, 名同, 字瑞珍 ; 张登,字以先. 宙公派下支祖(10世): (清) 张振宝,字如珍. 派行: 天地交泰 斯称盛世 德行有恒 廼为淑裔 家人著美 同宗共济 福履绥成 应协卜筮. 散居地: 安徽省宿松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张氏宗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孝友堂, 民国31[1942]年四修. 4册: 插图, 世系表. 始迁祖(1世): (明) 张仕礼 ; 张自珍. 二公于江西瓦屑坝迁于宿松. 仕礼公派下支祖(11世): (清) 张必万,名幸,字惟岳 ; 张必议,字度宏 ; 张必侥,字维则 ; 张必赏,字有功 ; 张必松,字功年...等 自珍公下二子(2世): 张宇 ; 张宙. 宇公派下支祖(10世): (清) 张安奇,讳正先,字太亨 ; 张佛保,讳振亭,字碧知 ; 张振荣, 名同, 字瑞珍 ; 张登,字以先. 宙公派下支祖(10世): (清) 张振宝,字如珍. 派行: 天地交泰 斯称盛世 德行有恒 廼为淑裔 家人着美 同宗共济 福履绥成 应协卜筮. 散居地: 安徽省宿松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江张氏宗谱 八卷首一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笔花堂, 民国2[1913]四修. 9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之卷首含2册. 但缺卷5. 始祖 : (元明之际) 江淮 ; 与弟江汉. 由江右徙宿松,居月山江家坝. 张氏祖 : (元明之际) 张济川,讳启,字允成. 为淮公之长婿. 因淮公无子,赘于江姓. 二派祖(3世) : (明) 江昺山,讳邦,字有道 ; 江昺昆,字良玉. 皆为济川公之子. 昺山派下房祖(8世) : (明) 江兴棠,讳棠,字时茂 ; 江兴棣,讳瑞,字时芳 ; 江兴松,字时高 ; 江兴柏,字时青 ; 江兴楷,字时诚 ; 江兴相,讳相,字源茂. 昺昆公下房祖 : (明) 江兴桢,讳祥,字福生. 道意公之子. 老派 : 济昺文本世 道兴德有恒 会之星日月 普正大光明. 新派 : 礼让承先训 诗书裕后昆 蓝田生瑞玉 晖吉映芳辰. 散居地 : 安徽省宿松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江张氏宗谱 八卷首一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笔花堂, 民国2[1913]四修. 9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之卷首含2册. 但缺卷5. 始祖 : (元明之际) 江淮 ; 与弟江汉. 由江右徙宿松,居月山江家坝. 张氏祖 : (元明之际) 张济川,讳启,字允成. 为淮公之长婿. 因淮公无子,赘于江姓. 二派祖(3世) : (明) 江昺山,讳邦,字有道 ; 江昺昆,字良玉. 皆为济川公之子. 昺山派下房祖(8世) : (明) 江兴棠,讳棠,字时茂 ; 江兴棣,讳瑞,字时芳 ; 江兴松,字时高 ; 江兴柏,字时青 ; 江兴楷,字时诚 ; 江兴相,讳相,字源茂. 昺昆公下房祖 : (明) 江兴桢,讳祥,字福生. 道意公之子. 老派 : 济昺文本世 道兴德有恒 会之星日月 普正大光明. 新派 : 礼让承先训 诗书裕后昆 蓝田生瑞玉 晖吉映芳辰. 散居地 : 安徽省宿松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江张氏宗谱 八卷首一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笔花堂, 民国2[1913]四修. 9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之卷首含2册. 但缺卷5. 始祖 : (元明之际) 江淮 ; 与弟江汉. 由江右徙宿松,居月山江家坝. 张氏祖 : (元明之际) 张济川,讳启,字允成. 为淮公之长婿. 因淮公无子,赘于江姓. 二派祖(3世) : (明) 江昺山,讳邦,字有道 ; 江昺昆,字良玉. 皆为济川公之子. 昺山派下房祖(8世) : (明) 江兴棠,讳棠,字时茂 ; 江兴棣,讳瑞,字时芳 ; 江兴松,字时高 ; 江兴柏,字时青 ; 江兴楷,字时诚 ; 江兴相,讳相,字源茂. 昺昆公下房祖 : (明) 江兴桢,讳祥,字福生. 道意公之子. 老派 : 济昺文本世 道兴德有恒 会之星日月 普正大光明. 新派 : 礼让承先训 诗书裕后昆 蓝田生瑞玉 晖吉映芳辰. 散居地 : 安徽省宿松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