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五代史补

五代史补

《五代史补》,北宋陶岳著。五卷。采五代十国遗事,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成书。
五代史补简介资料
1012 年
中文(文言文)
史部
相关人物
五代史补相关文献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
查看全文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的区别
体例不同旧五代史开篇即称朱温为“帝”;新五代史则先称之为“温”,后称为“全忠”(唐昭宗赐名),后梁建国后才称之为“帝”。旧五代史将十国君主的传记分列为《僭伪列传》(称帝者)和《世袭列传》(不称帝者);新五代史统一为“××世家”(如《南唐世家》《南平世家》)。旧五代史的本纪部分对皇帝授予官职的记载巨细靡遗,上至宰相下至刺史;新五代史只保留了皇帝任命宰相和枢密使的记载。新五代史没有记载五代制度沿革的“志”。新五代史将历仕数朝的人物列入《杂传》,将只为一朝效力的人物列入《梁臣传》《唐臣传》等。文笔不同新五代史出自大文豪欧阳修之手,文笔简练,可读性强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多处使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述之中。新五代史人物列传的论赞寓意深刻(尤以《伶官传序》《宦官传序》为代表),有些论赞以古(五代)讽今(北宋)。叙事不同旧五代史在《周本纪》一一列举了赵匡胤担任后周将领时的战绩;追求简洁的新五代史对此则基...
查看全文
旧五代史
修书过程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诏修《五代史》,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瞻、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七人同修,以范质《五代通录》作底本,并参考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各朝实录,至翌年闰十月甲子日成书,前后只用了一年。后因欧阳脩《新五代史》,冠以“旧”史。记载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周世宗显德七年(960年)北宋灭后周。共150卷,含本纪61卷,列传77卷,志12卷,以五代断代为书。有《梁书》24卷,《唐书》50卷,《晋书》24卷,《汉书》11卷,《周书》22卷,志12卷。少数民族如契丹、吐蕃、回鹘、党项等则写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自《新五代史》问世,《旧五代史》渐湮失,泰和七年(1207年)金章宗诏书《旧五代史》在官学中不列为正史,“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脩所撰”,至明初只有内府才有传本,《永乐大典》和《大事记续编》曾大量地引用该书。清初已不见其...
查看全文
新五代史
体例《新五代史》其中的列传实为“类传”,采用类比方式,最有特色,有:《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杂传》等,然其《死节传》仅凑得三人,《死事传》十一人,远少于《册府元龟》所载人数;又如《唐六臣传》皆唐末助朱温篡唐者,虽名为唐臣,讽刺意味深远。《新五代史》改“志”为“考”,因为欧阳脩认为五代的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故将“志”删除,仅有《司天考》、《职方考》二考,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和《郡县志》。《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十国称为〈世家〉,并有《十国世家年谱》,载有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四夷附录》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外国列传》。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明令立《新五代史》于学官,从此大行于世,于是“薛史”渐湮不传。欧阳脩的学生徐无党曾为《新五代史》作注,多阐述...
查看全文
《五代史补》:书历代目录家多归之杂史
《五代史补》,北宋陶岳著。五卷。采五代十国遗事,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成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记载一百零七事,按今本载後梁二十一事,後唐、後晋、後汉各二十事,後周二十三事,共一百零四事,当有脱漏。是书历代目录家多归之杂史,因其「不拘类例」,多聚遗闻逸事,作者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以为近同小说。所载难免有疏失处,其中问题最多是人物姓名错乱,有的史实存在明显错误,但叙事「首尾详具」,文笔也简洁,为《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书引用,诚可补薛居正《旧五代史》所未及。今存汲古阁校宋本、四库全书本、《紫藤阁书屋丛刊》刻本、《忏花庵丛书》刊本、《豫章丛书》刊本等。陶岳,字介立,一云字舜咨。宋永州祁阳(今湖南祁阳)人。太平兴国五年(980)登第,一云雍熙二年(985)登第。岳曾为密州幕,又历端、宾等五州郡守,累官太常博士,尚书职方员外郎,赠刑部侍郎。岳知宾州在乾兴壬戌年(1022),其卒年当不...
查看全文
五代史补相关标签
五代史
五代十国
东方古籍
家族谱大览
1.补氏族谱, 1, 1698–2016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100
1.译史补
计六卷 :1.盖喀图补传2.不赛因补传3.喀儿奔特补传考异4.译史碎金5.拔都传考异6.蒙古部族考
浏览:100
1.译史补
计六卷 :1.盖喀图补传2.不赛因补传3.喀儿奔特补传考异4.译史碎金5.拔都传考异6.蒙古部族考
浏览:100
黄氏世谱补 [8卷,首末各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江夏堂修, 民国37[1948]. 2册 : 插图, 世系表. 东江桥始迁祖 : 黄顺如. 散居地 : 湖南省湘阴县等地. 版心题 : 湘阴东江黄氏世谱补.
浏览:100
增补榕冈孙氏世系图谱 [6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2002年修订. 全1册(约564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注 : 修谱年为2000年, 但后续仍有增补至2002年. 受姓祖 : 书,字子占. 齐大夫, 因伐莒有功,齐王赐以孙姓,称孙书. 受封于乐安,为乐安孙氏. 名祖 : 孙武,字长卿. 仕吴为上将,着 "孙子兵法". 远祖 : 孙膑,字嘉谋,号伯灵. 着 "孙膑兵法". 昔居山东鄄城县. 孙武之裔. 揭阳始祖 : (南宋) 孙乙,字次木. 因受揭阳令,由江苏高邮迁至揭阳榕冈. 为竢公之子. 览公之孙. 次木公下四大派祖 : 孙大荣 ; 孙大美,讳白 ; 孙大有,讳麟 ; 孙大经,字肫庵 (生五子). 大经公下五大房祖 : 孙自修 ; 孙自任 ; 孙自牧 ; 孙自治 ; 孙自厚. 自修公下两大支祖 : 孙俞 ; 孙介. 此谱主要记录介公之后派谱系资料. 介公下四子(5世) : 孙富国 ; 孙正国 ; 孙安国 ; 孙兴国(生一子 : 次望). 迁惠来祖(7世) : (宋元之际) 孙惠弟 ; 孙天佑. 兄弟为避军务之繁,故潜籍惠来. 为次望公之子. 兴国公之孙. 迁潮阳祖(8世) : 孙清隐(居沙陇) ; 孙汝盛(居溪南). 皆为惠弟公之子. 迁陆丰祖(9世) : (明初) 孙城斋 ; 偕长子孙朴翁. 因寻生计故迁居陆丰. 为心二公之子. 天佑公之孙. 迁海丰祖(14世) : 孙芳林. 为昆山公之子. 朴翁公之裔. 新字派(35-66世) : 忠秦孝恭 敦厚仁慈 守高曾训 宝若鼎彝 积阴丰隆 衍诸洪丕 履安泰定 贞寿恒颐. 散居地 : 广东省揭阳县, 海丰县, 陆丰县, 潮阳县, 及惠来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脊题, 及版心题编目. 目录题 : 广东海陆潮惠孙氏家乘.
浏览:100
增补古今姓氏族谱笺释 [8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务本堂, 清雍正2[1724]序. 8册. 详列中国各地姓氏及名人传记. 封面题 : 氏族笺释. 版心题 : 增补氏族笺释. 卷端题 : 新纂氏族笺释.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