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新五代史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58
转发:0
评论:0
体例《新五代史》其中的列传实为“类传”,采用类比方式,最有特色,有:《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杂传》等,然其《死节传》仅凑得三人,《死事传》十一人,远少于《册府元龟》所载人数;又如《唐六臣传》皆唐末助朱温篡唐者,虽名为唐臣,讽刺意味深远。《新五代史》改“志”为“考”,因为欧阳脩认为五代的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故将“志”删除,仅有《司天考》、《职方考》二考,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和《郡县志》。《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十国称为〈世家〉,并有《十国世家年谱》,载有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四夷附录》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外国列传》。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明令立《新五代史》于学官,从此大行于世,于是“薛史”渐湮不传。欧阳脩的学生徐无党曾为《新五代史》作注,多阐述...

体例

《新五代史》其中的列传实为“类传”,采用类比方式,最有特色,有:《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杂传》等,然其《死节传》仅凑得三人,《死事传》十一人,远少于《册府元龟》所载人数;又如《唐六臣传》皆唐末助朱温篡唐者,虽名为唐臣,讽刺意味深远。

《新五代史》改“志”为“考”,因为欧阳脩认为五代的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故将“志”删除,仅有《司天考》、《职方考》二考,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和《郡县志》。

《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十国称为〈世家〉,并有《十国世家年谱》,载有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四夷附录》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外国列传》。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明令立《新五代史》于学官,从此大行于世,于是“薛史”渐湮不传。欧阳脩的学生徐无党曾为《新五代史》作注,多阐述微言大意。但是《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少一些,这主要是欧阳脩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并删去。另外欧阳脩写《新五代史》时,踵孔子的《春秋》笔法,为讳,寓褒贬,重议论。并强调君臣伦理思想,史论常用“呜呼”二字发端,发表感慨议论。

评价

顾炎武、钱大昕等学者对《新五代史》都有批评,认为欧阳脩迂腐,既著史书,却不重视史实的探讨,好发议论,爱说空话,读来令人生厌。章学诚讥称:“只是一部吊祭哀挽之集,如何可称史才?”

宋人亦对欧阳脩的史学有所批评。《宋稗类钞》中引刘敞“好个欧九,极有文章,可惜不甚读书”之语,《苕溪渔隐丛话》亦引王安石的“欧九不学”的话。一日,刘攽问欧的弟子焦千之说《新五代史》有为韩通立传吗?焦说没有,刘攽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等文字耳。”

但王鸣盛高度评价《新五代史·职方考》:“五代土地,梁为最小,晋、汉差大,周又大,而唐为最大……观欧《职方考》自明,此考虽简略,然提纲挈领,洗眉刷目,此则欧公笔力非薛《史》所能及。”。赵翼亦称“卷跌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

章太炎评《新五代史》:“欧阳脩作《五代史记》,自负上法《春秋》,于唐本纪大书契丹立晋,为通人所笑。此学《春秋》而误也。《春秋》书法,本不可学,‘卫人立晋’云者,晋为卫宣之名,今契丹所立之晋,国名而非人名。东家之颦,不亦丑乎?”是故《新五代史》以文学价值见长,并不能取代以史学价值为主的《旧五代史》。

当时学者吴缜撰《五代史纂误》三卷,是纠举《新五代史》谬误的专著。清代吴兰庭撰《五代史记纂误补》六卷,乃吴缜《纂误》之续作。彭元瑞、刘凤诰有《五代史记注》。

内容

本纪

梁本纪第一 -太祖上

梁本纪第二 - 太祖下

梁本纪第三 -末帝

唐本纪第四 -庄宗上

唐本纪第五 - 庄宗下

唐本纪第六 -明宗

唐本纪第七 -闵帝・废帝

晋本纪第八 -高祖

晋本纪第九 -出帝

汉本纪第十 -高祖・隐帝

周本纪第十一 -太祖

周本纪第十二 -世宗・恭帝

梁家人传第一 - 王皇后・张皇后・朱全昱・朱友谅・朱友能・朱友诲・朱存・朱友宁・朱友伦・朱友裕・朱友文・朱友孜

唐太祖家人传第二 -刘皇后・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克宁・李继岌・李继潼・李继嵩・李继蟾・李继峣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 曹皇后・魏皇后・李从璟・李从荣・李从璨・李从璋・李从温・李从敏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 刘皇后・李重吉・李重美

晋家人传第五 - 石敬威・石敬赟・石敬晖・石重英・石重信・石重乂・石重睿・石重杲・石延煦・石延宝

汉家人传第六 - 刘崇・刘信・刘承训・刘承祐・刘承勋

周太祖家人传第七 - 柴皇后

周世宗家人传第八 -柴守礼・刘皇后・符皇后・柴谊・柴诚・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

梁臣传第九 -敬翔・朱珍・庞师古・葛从周・霍存・张存敬・符道昭・刘捍・寇彦卿

梁臣传第十 -康怀英・刘鄩・牛存节・张归霸・王重师・徐怀玉

梁臣传第十一 -杨师厚・王景仁・贺瓌・王檀・马嗣勋・王虔裕・谢彦章

唐臣传第十二 -郭崇韬・安重诲

唐臣传第十三 -周德威・符存审・史建瑭・王建及・元行钦・安金全・袁建丰・西方邺

唐臣传第十四 - 符习・乌震・孔谦・张延朗・李严・李仁矩・毛璋

唐臣传第十五 -朱弘昭・冯赟・刘延朗・康思立・康义诚・药彦稠

唐臣传第十六 -豆卢革・卢程・任圜・赵凤・李袭吉・张宪・萧希甫・刘赞・何瓒

晋臣传第十七 -桑维翰・景延广・吴峦

汉臣传第十八 -苏逢吉・史弘肇・杨邠・王章・刘铢・李业・聂文进・后赞・郭允明

周臣传第十九 - 王朴・郑仁诲・扈载

死节传第二十 -王彦章・裴约・刘仁赡

死事传第二十一 - 张源德・夏鲁奇・姚洪・王思同・张敬达・翟进宗・张万迪・沈斌・王清・史彦超・孙晟

一行传第二十二 -郑遨・张荐明・石昂・程福赟・李自伦

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张文蔚・杨涉・张策・赵光逢・薛贻矩・苏循

义儿传第二十四 -李嗣昭・李嗣本・李嗣恩・李存信・李存孝・李存进・李存璋・李存贤

伶官传第二十五 - 周匝・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

宦者传第二十六 -张承业・张居翰

杂传第二十七 -王镕・罗绍威・王处直・刘守光

杂传第二十八 -李茂贞・韩建・李仁福・韩逊・杨崇本・高万兴・温韬

杂传第二十九 -卢光稠・谭全播・雷满・锺传・赵匡凝

杂传第三十 - 朱宣・王师范・李罕之・孟方立・王珂・赵犨・冯行袭

杂传第三十一 -氏叔琮・李彦威・李振・裴迪・韦震・孔循・孙德昭・王敬荛・蒋殷

杂传第三十二 -刘知俊・丁会・贺德伦・阎宝・康延孝

杂传第三十三 -张全义・朱友谦・袁象先・朱汉宾・段凝・刘玘・周知裕・陆思铎

杂传第三十四 -赵在礼・霍彦威・房知温・王晏球・安重霸・王建立・康福・郭延鲁

杂传第三十五 - 华温琪・苌从简・张筠・杨彦询・李周・刘处让・李承约・张希崇・相里金・张廷蕴・马全节・皇甫遇・安彦威・李琼・刘景岩

杂传第三十六 -卢文进・李金全・杨思权・尹晖・王弘贽・刘审交・王周・高行周・白再荣・安叔千

杂传第三十七 - 翟光邺・冯晖・皇甫晖・唐景思・王进・常思・孙方谏

杂传第三十八 -王峻・王殷・刘词・王环・折从阮

杂传第三十九 -朱守殷・董璋・范延光・娄继英・安重荣・安从进・杨光远

杂传第四十 -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

杂传第四十一 -王景崇・赵思绾・慕容彦超

杂传第四十二 -冯道・李琪・郑玨・李愚・卢导・司空颋

杂传第四十三 -刘昫・卢文纪・马胤孙・姚顗・刘岳・马缟・崔居俭・崔棁・李怿

杂传第四十四 -和凝・赵莹・冯玉・卢质・吕琦・薛融・何泽・王权・史圭・龙敏

杂传第四十五 - 李崧・李鏻・贾纬・段希尧・张允・王松・裴皞・王仁裕・裴羽・王延・马重绩・赵延义

司天考第一 -

司天考第二 -

职方考第三 -

世家

吴世家第一 - 吴

南唐世家第二 -南唐

前蜀世家第三 -前蜀

后蜀世家第四 -后蜀

南汉世家第五 -南汉

楚世家第六 - 楚

吴越世家考第七 - 吴越

闽世家第八 - 闽

南平世家第九 -荆南

东汉世家第十 -北汉

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

附录

卷七十二 四夷附录第一契丹

卷七十三 四夷附录第二 契丹

卷七十四 四夷附录第三奚吐谷浑达靼党项吐蕃回鹘于阗高丽渤海新罗黑水靺鞨南诏蛮牂牁蛮昆明占城

卷七十五 五代史记序

参见

五代史人物列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的区别
体例不同旧五代史开篇即称朱温为“帝”;新五代史则先称之为“温”,后称为“全忠”(唐昭宗赐名),后梁建国后才称之为“帝”。旧五代史将十国君主的传记分列为《僭伪列传》(称帝者)和《世袭列传》(不称帝者);新五代史统一为“××世家”(如《南唐世家》《南平世家》)。旧五代史的本纪部分对皇帝授予官职的记载巨细靡遗,上至宰相下至刺史;新五代史只保留了皇帝任命宰相和枢密使的记载。新五代史没有记载五代制度沿革的“志”。新五代史将历仕数朝的人物列入《杂传》,将只为一朝效力的人物列入《梁臣传》《唐臣传》等。文笔不同新五代史出自大文豪欧阳修之手,文笔简练,可读性强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多处使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述之中。新五代史人物列传的论赞寓意深刻(尤以《伶官传序》《宦官传序》为代表),有些论赞以古(五代)讽今(北宋)。叙事不同旧五代史在《周本纪》一一列举了赵匡胤担任后周将领时的战绩;追求简洁的新五代史对此则基...
· 《新五代史》主要内容
《新五代史》是一部纪传体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所撰。此书是宋代以后唯一一部私家撰写的正史。这部书撰成之时名为《五代史记》,但为了和以前的官修《旧五代史》相区别,故名曰《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中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10卷,世家年谱1卷,四夷附录3卷,共74卷。这部史书所载,起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迄于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共53年的历史。作为私家著史,《新五代史》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其一:仿效孔子,采用《春秋》笔法,于字里行间褒贬人物;其二,仿效司马迁,采用通史写法,并恢复了久已不用的“世家”,记述五代时期十国的历史。《新五代史》四卷,其篇目如下:本纪十二卷:梁太祖二卷、梁宋帝一卷、唐庄宗二卷、唐明宗一卷、唐愍帝、废帝一卷、晋高祖一卷、晋出帝一卷、汉高祖、隐帝一卷、周太祖一卷、周世宗、恭帝一卷;列传四十五卷:梁家人传一卷、唐家人传二卷、...
· 新五代史的历史评价:该如何评价新五代史一书
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列传人物部分也有补充,欧阳修采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补充了事实,使人物事迹更为生动、丰富。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据胡峤《陷虏记》,记述了在契丹的亲身见闻。在《于阗录》中记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阗时所见到的沿途各国的山川、风土情况。在《司天考》中,欧阳修将后周天文学家王朴的《钦天历经》4篇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因为《旧五代史》这部分内容已经不全,所以欧阳修的记录在我国天文学史上是有重要贡献的。此外,欧阳修对所采用的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辨,订正了《旧五代史》和其他史籍...
· 新五代史的创作背景:为何会出现新旧五代史之分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北宋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1007—1072年)。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所谓“自撰”,是说这部史书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而“《春秋》遗旨”即《春秋》笔法。欧阳修自己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他作史的目的,正是为了抨击这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是私修史书。从欧阳修给尹洙、梅尧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已着手编写,到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说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在欧阳...
· 欧阳修撰《新五代史》
[欧阳修像]欧阳修不满宋初薛居正等人编纂的《五代史》(或称《梁唐晋汉周书》)的繁猥失实,花费了18年,以个人的力量,于宋仁宗皇v五年(1053)基本完成了《五代史记》的撰述,总共74卷,藏于家中。欧阳修死后,朝廷得知此事,下诏自其家取来,交国子监刊行,此即《新五代史》。在修撰时,欧阳修本着重在“义例”和“褒贬”的撰述思想,师法《春秋》,以五代为乱世,将其与春秋时期相比较,认为这是一个礼乐刑政彻底崩溃,中原几乎与夷狄之地不相上下的时代。他以史法明道义,以匡正乱世之是非,贯彻“道学”的要求。《新五代史》重书法而轻事实,难免过于简略,削弱了史书的分量。因此,新、旧《五代史》实各有长短,不可偏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