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宋朝 挥麈录

挥麈录

《挥麈录》,宋代王明清 。全书二十卷,包括前录四卷、后录十一卷、三录三卷、余话二卷,记载宋代典章制度、军事、政治及官僚文人轶闻,兼论诗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王)明清为中原旧族,多识旧闻,要其所载,较委巷流传之小说终有依据也。”
挥麈录简介资料
中文(文言文)
佑陵有僧妙应者,江南人,往来京、洛间,能知人休咎。其说初不言五行形神,且不在人之求而告之。佯狂奔走
挥麈录相关文献
挥发成分
火成岩岩石学在火成岩岩石学,这个名词更具体的指岩浆中的挥发性成分(多数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这会影响火山的爆炸和外观。在岩浆中的高黏度挥发性物质通常是二氧化硅(SiO2)含量较高的长英质,往往会形成爆炸式的喷发。在岩浆中的低密度挥发性物质,通常是硅含量低的镁铁质,倾向于喷气孔和造成熔岩喷泉式的喷发。
查看全文
指挥棒
历史指挥棒始见于1594年,当时的指挥棒比较像一支打磨光滑的木制手杖,是修女讴歌时使用的。而今天较常用的小棒,大概在1820年出现,由德国作曲家、小提琴家及指挥家路易斯·施波尔引进使用。在此之前,指挥家并不允许使用指挥棒演出。使用通常指挥棒会由右手握持,唯有些左撇子的指挥家会把其握在左手(年轻的左撇子指挥有时会被其老师“诱使”其使用右手)。最常见的握持方法,就是以拇指、食指及中指握著棒身,尾部的位置则置于掌心。有些指挥家如布莱兹、史托高斯基等,则选择不用指挥棒。小型组合及合唱指挥中,则绝少使用指挥棒。无论使用与否,重点是指挥要透过其表情及身体动作以向乐手传递其意念。伯恩斯坦曾说道:“若一个指挥家使用指挥棒,则该棒必须成为活物,如有一股电流在其中,致使它的一小移动都成为有意义的移动。同样地,若指挥家不用指挥棒,他就要靠双手做到同样的东西。无论有指挥棒与否,其表情必是首要,音乐上一定要显得有意...
查看全文
指挥家
指挥棒指挥用于打拍子和表达演奏表情的棒。指挥棒的确切起源无从考证。指挥棒的使用,19世纪始于德国。棒的长度有多种,有些指挥家(如里希特和博尔特)用一根长指挥棒。不过一般来说,指挥爱用轻而短的指挥棒,这样可以在除了击打小节的节拍之外能作出更多的暗示;因而有所谓的“用棒技巧”(sticktechnique)。有些指挥者不用指挥棒,仅用他们的双手(当然还有他们的眼睛)。指挥们喜欢用右手握指挥棒或一细棒来强调节拍的轮廓,让左手来指示各个声部的进入和表示音乐的层次。然而许多现实指挥家遵循长期以来指挥无伴奏合唱的做法而不用指挥棒。职责表演时,乐队指挥须和演奏乐队基于相同的理解,共同演绎一个音乐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队指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职责:通过指挥棒给定演奏曲目的节奏,协调乐队的多个声部,使之能够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对乐队的指挥和安排,体现乐队指挥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和再创作。因此有人说,听大型乐队演...
查看全文
童挥厚
生平《清鉴纲目》载:清之先祖为满洲,满洲考居于长白山之东。自蒙古灭金后,通古斯族势力日衰,相传有布库里雍顺者以爱新觉罗为姓,始居吉林北境俄谟惠之野,鄂多里城,建国曰满洲。是为清人开国之始祖。由布库里雍顺,数传而后,国内大乱,举族被戕,幼子范察仅以身免,又数传至都督孟特穆(肇祖原皇帝)”。以上所讲的是,布库里雍顺在三姓地方的鄂多里城建满洲后,励精图治,治理部族,以期再创辉煌。但终未能逐愿。经数世后,由于领导不力,引起众怒,国内大乱,部族首领被追杀,唯有首领幼子范察逃到荒效野外,藏于树丛中,追兵来时,被群鹊遮住身体,得以幸免。范察逃生后,重整女真部落,娶妻乔芳,生有二子,长童挥厚,后为斡朵里万户府万户。童挥厚传子孟特穆(猛哥帖木耳),孟特穆为斡朵里部酋长。家族父:范察母:乔芳弟:包奇妻:也吾巨子:孟特穆(猛哥帖木耳)参考资料《爱新觉罗宗谱》《清鉴纲目》努尔哈赤先祖谱系研究《清肇祖传》
查看全文
指挥若定
【成语意思】:指挥调度;似有定局(若:好像;定:定局)。形容从容不迫;很有把握。【用法分析】:指挥若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成语来源】:唐杜甫《咏怀古迹》诗:“伯仲之间见伊吕,指
查看全文
挥麈录相关标签
杂史
史部
国学典籍
宋代
军事
典章制度
政治
东方古籍
家族谱大览
2.张氏宗谱, 2, 卷首, 老谱原序 各修谱序 纂修名目 目录 世派 历代源流世系: 挥公起 等, 193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百忍堂, 民国25[1936]年八修. 存25册: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张挥. 迁蕲始祖: (宋) 张宽. 携子伯四公由长沙迁蕲, 世居永福乡. 挥公107世孙. 宽公下一子(1世): (宋) 张伯四. 伯四公派下支祖(5世): (明) 张德广,讳文一 ; 张德达(生子三: 张汉鼎 ; 张汉英 ; 张汉祚(迁贵州)). 此谱为德广公后裔世系. 德广公下五子(6世): (明) 张汉臣 ; 张汉琏(传数世后无记事) ; 张汉景,讳良五 ; 张汉冕 ; 张汉辅. 汉臣公下五子(7世): (明) 张谕 ; 张讯 ; 张赞 ; 张访 ; 张谧 ; 张详. 汉景公下支祖(7世): (明) 张䚸 ; 张谟(传数世后无记事) ; 张訷. 汉冕公下四子(7世): (明) 张谆 ; 张训 ; 张论 ; 张谊. 汉辅公下二子(7世): (明) 张谈 ; 张志. 世派: 世泽辉宏培植深 仁天丕裕福恒兴 时逢国泰经猷远 硕彦蕃昌耀祖庭 谟烈显承惟积善 忠厚传基亿万春. 注: 此谱历代源流世系, 纂修名目, 目录等内容在第1, 2册重复. 注: 此谱缺卷5. 散居地: 湖北省蕲春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张氏宗谱, 1, 卷首, 历代源流世系: 挥公起 谱序 名目 目录 等, 1936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百忍堂, 民国25[1936]年八修. 存25册: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张挥. 迁蕲始祖: (宋) 张宽. 携子伯四公由长沙迁蕲, 世居永福乡. 挥公107世孙. 宽公下一子(1世): (宋) 张伯四. 伯四公派下支祖(5世): (明) 张德广,讳文一 ; 张德达(生子三: 张汉鼎 ; 张汉英 ; 张汉祚(迁贵州)). 此谱为德广公后裔世系. 德广公下五子(6世): (明) 张汉臣 ; 张汉琏(传数世后无记事) ; 张汉景,讳良五 ; 张汉冕 ; 张汉辅. 汉臣公下五子(7世): (明) 张谕 ; 张讯 ; 张赞 ; 张访 ; 张谧 ; 张详. 汉景公下支祖(7世): (明) 张䚸 ; 张谟(传数世后无记事) ; 张訷. 汉冕公下四子(7世): (明) 张谆 ; 张训 ; 张论 ; 张谊. 汉辅公下二子(7世): (明) 张谈 ; 张志. 世派: 世泽辉宏培植深 仁天丕裕福恒兴 时逢国泰经猷远 硕彦蕃昌耀祖庭 谟烈显承惟积善 忠厚传基亿万春. 注: 此谱历代源流世系, 纂修名目, 目录等内容在第1, 2册重复. 注: 此谱缺卷5. 散居地: 湖北省蕲春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1.丁堰张氏宗谱, 1, 前编卷首, 目录 先祖源流图: 挥公起, 2015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二铭堂, 公元2015年续修. 18册:插图, 人像, 世系表. 收藏者: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受姓祖: 张挥. 姑苏始祖: (宋) 张吉甫,讳迪. 生子二: 张载,字子厚,号横渠先生 ; 张戬,字天祺,号临渠. 初祖: (宋) 张日升,字初阳,号遯庵(戬公之后). 始迁祖(1世): (元明之际) 张逸槃(横林梅巷祖) ; 张永槃,字朝荣.号公桓(本支祖) ; 张寅. 兄弟三人由姑苏避乱至毘陵(常州), 本支始祖后卜居郡东丁偃下塘. 永槃公派下支祖(5世): 东大房分祖: 张希,字思南,号景轩. 西小房分祖: 张玘,字人瑞,号琢成. 潞城分祖: 张源. 水墩分祖: 张庭蕙 ; 张庭兰. 注: 本书以简化字体书写. 散居地: 江苏省武进县(2002年编为常州市武进区)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镶黄旗满州钮祜录氏弘毅公勋绩
板心题 : 钮祜录氏家谱 始祖 : 索和济巴颜 散居地 : 东北地区 摄影 : 美国犹他州盐湖城 : 家谱学会, 1971. -- 微卷2卷 ; 35厘米
浏览:0
镶黄旗满州钮祜录氏弘毅公勋绩
板心题 : 钮祜录氏家谱 始祖 : 索和济巴颜 散居地 : 东北地区 摄影 : 美国犹他州盐湖城 : 家谱学会, 1971. -- 微卷2卷 ; 35厘米
浏览:0
马来西亚沙巴洲张氏寻根录
原书: 马来西亚 : 清河堂张氏公会, 1997年修胶印本. 1册 : 插图, 肖像. 收藏所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受姓祖 : 张挥,字天禄,号玉爵. 因官赐姓. 挥公下四子 : 张文钦(昧公) ; 张文光(般公) ; 张文逸,又名文逵(选公) ; 张文盛(盛公). 散居地 : 河北省清河县, 及全国各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