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隋文帝和隋炀帝多次派出空前的大军征讨高句丽但惨败而归。经过多次交战后,高句丽婴阳王将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遣返,隋炀帝撤军。由于长年大规模征兵,隋国内出现隋末民变,后灭亡。不过,隋朝的屡次空前大规模进攻也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简介资料
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黄海
598到614年
598 年 - 614 年
隋朝多次征讨无果,导致灭亡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相关文献
隋唐五代军事-隋与高丽的战争
隋唐五代军事-隋与高丽的战争,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为征服高丽(都平壤),于开皇十八年(598年)、大业八年
查看全文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第一次战争(644年-645年)隋朝在征高句丽时屡次遭遇惨败,加上隋炀帝的横征暴敛,导致国内爆发大规模的民变,隋朝也因此灭亡。在隋朝灭亡后,唐朝经过多年的征战,重新统一中国。高句丽对于唐朝的兴起十分恐惧。高句丽一面开始在辽东建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一面采取亲唐政策,多次对唐朝朝贡,这些行为使高句丽与唐朝之间保持了20余年的和平友好关系。但是,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杀死亲唐的容留王高建武,另立荣留王弟大阳王的儿子高藏为王,独专国政,同时联合百济出兵进攻新罗。次年新罗遣使入朝,乞求唐朝出兵救援新罗。唐太宗李世民派命令高句丽与百济停止军事行动,否则唐朝将要攻打他们。高句丽不从,还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的关系,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势。第1次唐朝与高句丽戦争贞观十八年(644),忍无可忍的唐太宗带着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贞观十九年(645)四月,李世勣...
查看全文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
背景平原王在位早期,高句丽与隋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继北朝之后,受隋文帝册封为“高丽王”。由于此时百济与新罗的联盟早已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668年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过程第一次战争(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突袭辽西的营州,激怒隋文帝,引发高句丽与隋朝第一次战争。隋文帝派汉王杨谅协高颎和大将周罗睺率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周罗睺的海军同时也是困难重重。虽然隋的海军尽可能地靠着海岸前行,但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隋的海军一抛锚休息,高句丽的先遣部队就会出现进行袭击。由于周罗睺先前已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败于高句丽。据《隋书》记载,这次战役中,隋军损失90%。而与隋相比,高句丽军队伤亡很少。杨谅别无办法,只好撤退。此次战役是隋文帝仅有的一次大败仗。为防止隋的再次入侵,婴阳王高元曾上表称“辽...
查看全文
曹魏与高句丽的战争
背景东汉末年,公孙氏雄踞辽东(今辽宁东部地区),远近戎夷咸服,《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称公孙氏“王辽东”(在辽东地区当王)。后来,公孙虽然臣服曹魏,却一直保持着独立状态。开始时,高句丽与公孙氏的关系初时较和睦,还曾出兵帮助其剿灭山贼。但196年高句丽新大王初即位时,王兄拔奇曾得到公孙度之助,起兵争位,但拔奇不久兵败身死。从此高句丽与公孙氏就结下了梁子。公孙氏欲入中原争锋,必须要先解决高句丽这个后顾之忧;高句丽要想实现独霸辽东的预想,也必须要排除掉公孙氏这个障碍。二者都心怀鬼胎,互相提防。双方甚至发生战争。公孙度之子公孙康公元197年大破高句丽军,攻陷高句丽都城丸都城(旧丸都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岩城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丸都扩建完毕后山上王将都城迁移。209年,山上王迁都丸都(新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此后,高句丽发现自身毕竟力弱,主要采取保境安民的守势,待机而动。高句丽在外交上...
查看全文
高句丽与倭的战争
历史391年,高句丽从海上击败百济。396年高句丽好太王拿下百济众多城池后,直逼百济首都。百济王投降并成为高句丽的藩属。好太王随后挟百济王子和贵族为人质返国。399年,百济与倭国同盟以对抗高句丽,并且联合入侵高句丽的藩属-新罗。新罗派特使到高句丽的平壤城请求高句丽好太王援助。由于新罗是高句丽的藩属国,好太王决定出兵援助。400年,高句丽发兵5万援助新罗。高句丽的军队到达新罗首都之际,倭国即撤兵。入侵的倭军被高句丽围追到阿罗伽倻后投降。404年,倭国再次袭击高句丽(到带方郡旧地),最后被高句丽击败。参考资料好太王碑相关条目隋与高句丽的战争唐与高句丽的战争高句丽军事
查看全文
隋与高句丽的战争相关标签
中国水军史
隋朝战争
高句丽战争
610年代中国战役
612年
589年
613年
614年
590年代中国战役
家族谱大览
山东省枣庄市隋河隋氏族谱 [全1册]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隋河隋氏续修族谱理事会, 2011年. 1册 : 图像, 世系表. 收藏所 : 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 迁山东世系始祖 : 讳隋世继, 字续长, 居栖霞县蛇窝泊. 山东鱼台随家海隋氏是明洪武年由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迁出, 是栖霞县隋氏的一支. 滕州市化石沟隋氏是明万历年由鱼台迁出.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隋河隋氏族谱. 散居地 : 山东省栖霞县, 滕县, 鱼台县及枣庄市等地.
浏览:0
一本族谱
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的多
浏览:0
安平高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漱竹居, 大正13[1924]年修. 1册 : 世系表. 收藏所 : 台湾省姓氏研究学会 闽中凤冈始迁祖 : (唐) 高钢,字一清,行六. 由光州固始入闽, 居福州怀安县凤冈. 安平始祖(5世) : 高㙱,字德调,行三十. 奉檄守泉州.子孙居泉州之安平. 霁江开基一世祖(19世) : 高佑,讳从,字长铿. 由泉州平安徙永宁霁江. 佑公生三子 : 高彦芳,讳勃安(长房) ; 高彦茂(二房) ; 高彦美(三房,为本支系祖). 派祖(5世) : 高廷祥. 支祖(9世) : (清) 高际晋(起密公次子) ; 高际侯(起密公三子). 霁江高氏三房五支排行 : (1-12世) 培钟沛标烶 墀铭泉树炳 堂锦洙机煊 ; (13世起) 扬名绳祖武 积德燕孙谋 有继家声振 荣华孰与俦. 散居地 : 福建省泉州永宁 ; 台湾淡水, 台南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浏览:0
高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善庆堂, 1993年(上饶黄市 : 叶水路梓).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始祖(一世) : (唐) 高钢,字一清,行六. 原居河南固始,避黄巢难入闽,肇基凤冈. 江西始祖(28世) : 高茂春. 有相公长子. 自福建诗山徙广信府弋阳. 茂春公下入上饶派祖(29世) : (清初) 高植槐,讳三,字兴奇 ; 与弟高植德,讳四,字启养. 自弋阳徙上饶,居南乡44都东江. 另上饶始迁祖(29世) : 高植槐,字振凤(迁南乡夏厯桥) ; 高植翰,字振龙(迁南乡樟树坂). 上饶双池始祖(30世) : (清初) 高炅明. 植松公之子. 下有二子 : 高培桂 ; 高培成. 派行 : 光宗耀祖 行善积德 贤孙兴旺 富贵长寿 福禄双全 和睦友义 英雄辈有 铜墙金城. 散居地 : 江西省上饶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签题 : 凤岗高氏族谱.
浏览:100
高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善庆堂, 1993年(上饶黄市 : 叶水路梓).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始祖(一世) : (唐) 高钢,字一清,行六. 原居河南固始,避黄巢难入闽,肇基凤冈. 江西始祖(28世) : 高茂春. 有相公长子. 自福建诗山徙广信府弋阳. 茂春公下入上饶派祖(29世) : (清初) 高植槐,讳三,字兴奇 ; 与弟高植德,讳四,字启养. 自弋阳徙上饶,居南乡44都东江. 另上饶始迁祖(29世) : 高植槐,字振凤(迁南乡夏厯桥) ; 高植翰,字振龙(迁南乡樟树坂). 上饶双池始祖(30世) : (清初) 高炅明. 植松公之子. 下有二子 : 高培桂 ; 高培成. 派行 : 光宗耀祖 行善积德 贤孙兴旺 富贵长寿 福禄双全 和睦友义 英雄辈有 铜墙金城. 散居地 : 江西省上饶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签题 : 凤岗高氏族谱.
浏览:100
济州高氏文忠公派谱
首尔特别市中区,济州高氏文忠公派普遍赞委员会,高亨坤, 1978年发行 始祖高乙那,坡祖高庆的子孙录, BC 2334-1978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