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祠堂伦理教化的堂号命名趋势:以字、号、封号、溢号为例
祠堂,作为祭祀祖先的象征,又是宗族文化的中心和族权的象征,因而每个祠堂都有一个永恒的印记,这就是祠堂的堂号。凡祠堂,皆有堂号,或称堂名。堂号,是某一姓氏中某-支派群体的代称,是区分同一姓氏中不同血亲关系的重要标志,也是追宗溯源的主要依据。
祠堂堂号匾额一般悬挂于中堂正厅墙的上首,它用最浓缩的词汇表达出本宗本房所崇尚的价值理念或者祖先曾经的荣耀。如顺德梅庄欧阳公祠叫“绍德堂”沙边何氏大宗祠叫“厚本堂”,均安三华凫川欧阳公祠叫“敦厚堂”,南朗西房有“裕后堂”,竹园冯氏有“显承堂”等。
上海图书馆是海内外收藏中国家谱数量最多的单位,计2 万余种,约占存世家谱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下面我们据上海图书馆收藏家谱中有关祠堂的记载,就祠堂堂号如何命名作些分析。祠堂堂号命名大体分以下几类。
以郡望命名。
祠堂以郡望命名相当普遍。“郡”原是秦汉时的行政区域建置,它是各姓氏来源的标记,是各姓氏祖先发祥之地。“望”是某姓氏自发祥地迁至其他郡后,蕃衍流传,慢慢成为
该郡显贵巨族,而为当地所“仰望”,故常称该姓氏“望出”某郡。“郡”与“望”有时合称“郡望”,也有将发祥地混称为“那望”的。
据上海图书馆收藏家谱中有关祠堂的记载统计,现占百家姓前 15 位的大姓祠堂,多以郡望命名堂号。如:
王氏“太原堂”: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西南)命名;
李氏“陇西堂”:以陇西郡(今甘肃东乡以东至临一带)命名;
张氏“清河堂”:以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命名;
刘氏“彭城堂”:以彭城郡(今江苏徐州一带)命名;
陈氏“颖川堂”:以颖川郡(今河南许昌一带)命名;
杨氏“弘农堂”,一作宏农堂:以弘农郡( 治所今河南灵宝)命名
赵氏“天水堂”:以天水郡(今甘肃天水、陇西以东地区)命名;
黄氏“江夏堂”:以江夏郡(治所分湖北云梦)命名;
周氏“汝南堂”:以汝南郡(今河南中部与安徽准北一带)命名;
吴氏“延陵堂”。以延陵郡(今江苏常州市)命名;
徐氏“东海堂”:以东海郡(今江苏东海县至水以北一带)命名;孙氏“乐安堂”:以乐安郡(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一带)命名;胡氏“安定堂”:以安定郡(今甘肃平凉及宁夏西部一带)命名;
朱氏“沛国堂”:以沛国郡(今安徽溪与江苏沛县一带)命名;
高氏“勃海堂”,一作“渤海堂”:以勃海郡(今河北、辽宁渤海湾一带)命名(二)以先祖的字、号、封号、溢号、生平、传说等命名。
在现存祠堂中,很多宗族都追溯本族历史上相当有成就或有名望者为先祖,并根据先祖的生平事迹命名堂号,从而使堂号的名称不仅色彩缤纷,而且意味深刻。
其中以先祖字、号来命名堂的号。如:
孟氏“浩然堂”:以唐代诗人孟浩然(以名为字)命名;
陶氏“五柳堂”:以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命名;
白氏“香山堂”:以唐代诗人白居易( 晚号“香山居士”)命名;
周氏“濂溪堂”: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学者称“濂溪先生”)命名;
朱氏“紫阳堂”:以南宋理学家朱熹(学者称“紫阳先生”)命名。
有以先祖著述为堂号。如:
孔氏“诗礼堂”:春秋时,孔丘整理《诗》《书》,以“礼”为规范,后人即合“诗礼”为孔氏堂号;
宋氏“阳春堂”:春秋时,屈原弟子宋玉著《对楚怀王问》,曰:“客有歌于野中者,其始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者,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人即引“阳春”二字为宋氏堂号;
左氏“三都堂”:晋人左思著有《三都赋》,后人遂以“三都”为左氏堂号;文氏“正气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就义前所著《正气歌》,千古传颂,文氏后人即以“正气”为堂号。
也有以先祖嘉言懿行为堂号命名的。如:
杨氏“四知堂”:东汉华阴人杨震,官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不受。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杨氏后人遂以“四知”命名堂号;王氏“三槐堂”:北宋兵部侍郎王枯,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次子王旦位居宰相。天下谓之三槐王氏。王氏后人遂以“三槐”为堂号;
沈氏“三善堂”:宋绍兴年间,武康人沈度,任江西余干县令,“有善政,以三善鸣其堂:一曰田无废土,二日市无遗民,三曰狱无宿系。”沈氏后人就以“三善”为堂号。
以伦理教化命名
明初,朱元璋基于“为治之要,教化为先”的治国理念,十分重视思想上加强封建伦理教育
,提出“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人清后,为宣扬教化,康熙帝提出“圣谕十六条”
第一条为“敦孝弟以重人伦”,
第二条“笃宗族以昭雍睦”,表明清政府将孝治天下、和睦宗族的伦理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雍正帝对“圣谕十六条”逐条解释,成为洋洋万言的《圣谕广训》,并向天下颁布。在当“三纲五常”为主流伦理思想的影响下,各宗族祠堂都以伦理教化内容来命名堂号,其中尤以敦、笃、崇、务与孝、伦、淳、睦、思、德、忠、本等字的组合为多。
因此堂号、重复的现象极为严重。
如以“敦”字组合而成的祠堂堂号就有:敦本堂、敦爱堂、敦德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礼堂、敦仁堂、敦睦堂、敦行堂、敦义堂、敦裕堂、敦雅堂、敦彝堂、敦谊堂、敦叙堂、敦五堂敦九堂、敦复堂、敦化堂、敦孝堂等 20 余种。
以“本”字组合的祠堂堂号则更多
上述每个堂号的使用又极为广泛,如以“敦本堂”命名为祠堂堂号的姓氏就有:蔡操、曹、陈、程、诸、戴、段、傅、甘、郭、何、洪、胡、黄、汪、江、瞿、赖、黎、李、刘、卢、马、梅、欧阳、潘、裴、彭、、沈、石、宋、苏、孙、谈、谭、汤、唐、王、酸、萧、谢、徐、杨、姚、叶、殷、余、郁喻、元、袁、曾、张、赵、钟、周、朱、邹等 60 余家。又如以“敦睦堂”命名祠堂堂号的姓氏就有:边、蔡、邓、董、段、方、费、甘、高、顾、郭、何、洪、胡、李、黄、廖、凌、刘、罗、穆、戚、裘、饶沈、慎、盛、石、孙、汪、王、吴、伍、夏、项、徐、杨、姚、尹、余、袁、张、章、周、朱、诸、祝、邹等50余家。
需要指出的是,各姓氏的祠堂是分等级的,不同等级的祠堂所奉祀的对象亦不同。以广东东莞的南社村为例
谢姓为南社村的主姓,位于中央水塘北岸,始建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谢氏大宗祠”(崇恩堂)是南社村整个谢姓宗族的大宗祠堂。
相应地,寝堂中供奉着开基祖谢尚仁以来历代祖先的牌位,门口立有谢家所有获取了功名的子弟的旗杆夹。在南社村还有谢氏各房各支的分祠堂
如“晚翠公祠”(仰徽堂)、“任天公祠”(敬思堂)、“社田公祠”(绎思堂)、“晚节公祠”(敬爱堂)、“简斋公祠”(敬康堂)等。其中“晚翠公祠”(仰徽堂)供奉的是明朝七世祖谢晚翠至民国二十四世祖谢春棠的牌位,“任天公祠”(敬思堂)供奉的是十三世谢泽端至二十五世祖谢柱广的牌位。
堂号作为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种特殊产物,其历史久远,流传甚广,而且寓意深刻而丰富。
堂号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及其支派的代称,堂号中所使用的郡望,实际上是秦汉时期的行政建制,隋唐之后人口繁衍加快,年久族盛人多,因故迁徙流离,将发祥之郡的郡号题于祠堂之上,成为堂号,为的是不忘本源,永记世系。
祠堂的堂号匾额又记载了本族先人中的名人显宦及其优秀品质,以及在当地当时与官方文人的人脉关系,更是为了弘扬祖德,启裕后人。还有许多堂号取义于体现封建伦理纲常以训勉后人积极向上的词语,这对于子孙无疑是一种鞭策、一种鼓舞。至于少数宗族得到皇帝题名的祠堂堂号,那更是家族值得荣耀的大事。
如广东顺德昌教的黎氏家庙,修建者是一代良吏黎兆棠,他在同治八年(1869)、同治十三年(1874)两度入台主政,堆行强硬的爱国举措,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黎兆棠为官多年,深得同治皇帝和光绪帝的器重。当黎兆棠辞官回昌教建祖屋和祠堂时,慈禧太后就特赐牌匾“忠孝堂”,光绪帝赐匾“御书亭”给予归隐老家的黎兆棠以特别嘉奖。
总之,堂号具有褒扬先辈、克承祖德、纪念先烈的意义,是中国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家族或支派的代称,而且对于探索家族迁徙历史、宣扬道德教化等都有一定的意义,对研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