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历史渊源:探索中国最古老家谱的样貌
中国最古老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时期,大约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一件甲骨家谱是殷商武丁时期的《儿氏家谱》,记录了儿氏家族十一代的世系关系。
在古代,家谱并没有纸张可以使用,因此人们选择了适合的材料来记录家谱。除了甲骨家谱外,商代末年出现了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而汉代则流行在石碑上刻家谱。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还使用结绳家谱和口述家谱来记录家族的辈分和人数。
据称,周代的《世本》被认为是正式内容形式完备的家谱,也标志着官方修谱的时期开始。在这个时期,家谱开始为政治服务,官员的升迁和血统关系紧密相关。
中国图书馆收藏的家谱中,最珍贵的是宋代皇室谱牒,被认为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这些皇室谱牒以明黄色织锦制作的书衣,内容包含了皇族世系和官职流派,被保存至今。
然而,不是所有的家谱都可以被完全信任。自宋代开始,私人修谱变得越来越普遍,一些家谱为了彰显家族的荣耀和地位,可能会夸大其祖先的身份。有一些家谱甚至邀请名人撰写序言,但有时这些名人序言可能是伪造的。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杨印民博士告诉记者,在中国图书馆收藏的这些家谱中,最珍贵的,要属宋代皇室谱牒。“这里的谱牒,就是我们常说的家谱。宋代的皇室谱牒共有五种,传世的只有仙源类谱与宗藩庆系录两种。因其出身之贵、家族之显、年代之久、传世之孤,堪称价值连城。”
那么,宋代的皇室谱牒是什么样呢?杨印民博士说,仙源类谱与宗藩庆系录的书衣是皇室专用的明黄色织锦,开本阔大,高宽约为40×28厘米。至于这两本皇室谱牒是如何在历史文化中流传至今得,咱们接着往下看。
靖康之变后,北宋时期所修的皇族谱牒全部被毁,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朝廷组织人员重修。重修后的仙源类谱重“官爵迁叙”,宗藩庆系录则重“辨谱系”。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将南宋皇室谱牒运到大都(今北京)的秘书监。
元灭亡后,宋皇室谱牒归明朝的文渊阁,后来又传到清朝的内阁大库。清朝末年,内阁大库的藏书划归学部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
为何到处都有名门之后,未必都是真的,有的家谱一点也不靠谱
曾经有媒体报道,学者们在太原市郊区调查研究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某村的居民都姓张,附近一个庙里还供奉着张氏宗族的灵位。村民自称是几千年前某个名门之后,也有家谱表明,他们是同一个张姓。但研究人员从史书记录发现,这个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为了验证太原张姓的来源,研究人员从村民中抽取了30 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位点作了测试,结果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不一致。
按照“姓氏基因”理论可判定,这些同姓人群应该不是一个祖先的后代。
看来,民间流传的有些家谱并不靠谱。王鹤鸣告诉记者,自从宋代开始私人修谱以后,不少家谱为“光宗耀祖”,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的祖先,比如,萧姓拉萧何为祖先;张姓拉张良、张飞为祖先;李姓则拉李世民为祖先。有的家谱,还请来名人作序,企图以假乱真。但是这些所谓的名人序,有些其实是假的。例如,宋代大儒朱熹的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有姓氏一字之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