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族谱有多少个名称?
古人云:“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中华民族历来有编志、修谱的良好传统。族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珍贵遗产,底蕴深厚,涵盖古今。
族谱俗称家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家谱大致包括十三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举凡子孙的繁衍,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都要记录在册。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氏族的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
族谱是从文字产生以后,一直伴随着家族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献或簿籍。那究竟什么是族谱呢?“谱”是一个派生字,原字为会意字的“普”,后来由于用“普”字表示一种文献、簿籍,所以加“言”旁成了形声字的“谱”《说文》无“谱”字,当系漏收。因为《史记》、《汉书》及稍后的字书《释名》、《广韵》均有“谱”字(《史记.三代世表序》:“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十二诸侯年表序》:“太史公读春秋历、族谱”;《汉书.艺文志》:“历谱者,序四时之位”,《刘歆传》:“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释名.释典艺》:“谱,布也。”;《广雅.释言》:“谱,牒也”。)。徐铉编《说文新附》增收“谱”字是对的。“普”和“谱”意义完全相同,都表示全、遍之义。《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孟子》、《荀子》及汉人引《诗》均作“普天之下”(见《左传》昭公七年、《孟子.万章上》、《荀子.君子篇》、《韩诗外传》卷一、《史记.司马相如传》、《后汉书.桓帝纪》、《白虎通德论.封公侯篇》等。),是溥、普通用的证明。赵岐《孟子注》:“普,遍。”(《孟子.万章上》赵岐注。)普天下就是遍天下。《易.乾卦》象辞:“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墨子.尚贤中》:“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都是全部、普遍的意思。刘熙《释名》说:“谱,布也,布列见其事也。”(《释名.释典艺》。)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谱,布也,布列其事也。”(见《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正义。〉所以,作为一种文献体裁,凡同类事物,不予选择或遗漏,全部、普遍的布列出来,皆可谓之“谱”,如年谱、历谱、乐谱、家谱等等。
族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家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
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