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家谱中的古文献?实用方法与技巧分享
如何读懂家谱中的古文献?
相信有不少人在修谱过程当中,都会遇到对先世遗留文献感到难以理解的困惑从而影响了修谱工作的正常进展。如何克服这个困难呢?笔者有以下几项经验方法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借鉴:
(1) 通读全文,通晓大义
多次阅读:确实,对于古文献,初次阅读可能难以理解,但通过多次阅读,一遍不懂读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四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逐渐熟悉其语境和表达方式。
把握主旨:了解文献的中心思想对于理解全文至关重要。只有清楚地把握了文献的主旨大意,胸有成竹,才能更好地按照先辈的思路,以一以贯之的,顺利地把家谱编修下去。
(2) 理清结构,逐段突破
层次分析:将文献按照其论述的层次进行划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注意格式:古代文献的格式和排版往往有其特定的规律,例如您提到的空缺两格以示层次,这些都是解读文献的重要线索。
一篇文章若干层次,众星拱月,围绕主旨分别独立地阐明各层的观点依据。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万条江河归大海,最后水落石出,突出了主题。
古献行文,多用起承转合的格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倒叙,或插叙,如是韵文,多以音韵分段。家谱文献,以先论后叙结构为多。先论为总,后叙为据,多方面多层次的说明论点。有的古代文献分段,不是低格换行,而是文中空缺两格,以示层次。
(3) 明白典故内含
查阅典故:对于文献中提到的典故,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故事。
结合上下文:将典故与文献的上下文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典故使古文简明而含意丰蕴,如果我们在古文献的阅读中不明白典故的内含意思,就会坠入云中雾里,不知所云了。如《开州乜堌太原王氏谱》中有句:“…妄有攀附将至若闵子骞之后裔以遥遥华胄贻讥郭崇韬之骤贵以拜汾阳墓取辱矣”运用了“遥遥华胄”和“郭崇韬拜汾阳墓”两个典故,充分而形象地说明了修谱中妄自攀附权贵名家的负面作用。
(4) 辨字三义
字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等三以的区别。明了三义,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文义。如“朝”字,“早晨”是“朝”的本义,而“朝廷”“上朝”,是它的引伸义,而“朝前”“朝右”则成了它的比喻义了。
再如“宗”的本义为祭祀的庙,引伸为祖宗与宗族,又引申为主旨和本源。历史上有皇帝如唐太宗,宋太宗的称谓。开国皇帝称太祖,以后的皇帝“X宗”。这里借用宗的比喻义来尊称始祖的儿子,用的就是宗字的比喻义。
(5) 给古文断句
利用词性断句:根据名词、动词、虚词等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可以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结合句式和修辞:利用古代汉语的特定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等,以及对偶、排比等修辞法,可以更准确地断句和理解文义。
此外,为了更好地读懂家谱中的古文献,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请教专家:对于难以理解的文献部分,可以请教研究家谱或古代汉语的专家,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解释。
利用现代工具:借助电子资源和在线工具,如古代汉语词典、古籍数据库等,可以更方便地查找和理解古文献中的词汇和句子。
a、名词、代词,多作主语和宾语
b、动词多作谓语,以它为中心寻找它前后的主与宾。
c、虚词。在“其、盖、凡、若、诸、唯、夫、且”等发语词前断句;在“者、也、矣、哉、欤、耶、乎、兮”等句末语气词后断句。
看对话以断句。
对话前一般有:“曰、云、言、道、谓”等标志性词语,便可断句明特定句式以断句。
a、 判断句,多有“者、也”二字。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b、疑问句,多有“奈何、若何、何如”等字眼,如:“取吾壁,不予吾城,奈何?c、被动句,多有“见、于”二字。如:“恐见欺于贼”,恐怕被贼人欺负。d、省略句有前省、后省和自称省;如前省句:“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后省句:“(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自称省:“(予)爱是溪”。e、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和定语、状语后置三种情况。如: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何操”为“操何”的前置,大王带什么来了;定语后置:“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状语后置时,状语则变成了补语。
辨修辞以断句。
古文中的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法,对称整齐,琅琅上口,也是断句的很好依据
综上所述,读懂家谱中的古文献需要耐心、细心和专业知识。通过多次阅读、理清结构、理解典故、辨字三义和正确断句等方法,可以逐渐提高解读古文献的能力。同时,结合现代工具和专家的指导,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修谱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