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族谱知识

家谱体例的变迁与传承:一窥中国家族文化的源流

2023-11-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7
转发:0
评论:0
卷帙浩繁的中国家谱,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家世记录而流传于世,尽管有“人自为书,家自为说”的说法,但它还是有规律、有体例的。所谓家谱的体例,就是指家谱的编写格式,即如何合理地将家谱所记载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排例起来,以充分表现其自身特点。这些方式或方法,主要包括文字组织形式、图表组织形式以及全收的整体格局和结构形式。

 

家谱体例的变迁与传承:一窥中国家族文化的源流

家谱体例是在家谱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完善的。

 

先秦时期

由于中国家谱处于草创时期,其体例自然相当简单,一般都只是按照世系的先后,简略地叙述家族的人名,交待人物之间的世次关系,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说,先秦家谱体例的基本特征是“独记世谥,其辞略”。

 

汉代

中国家谱进入全而发展时期,家谱的体例也开始有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记事范围有所扩大。汉代家谱不仅记人名(即世谥),而且记得姓的起源;不仅记字号,而且有官位者还记其官位。

第二,在表现形式上,汉代家谱已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一为横格制,分代分格按顺序记载;二为以姓为单位,先叙得姓的起源,再叙世系和官位;三为一贯叙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家谱的体例又有新的发展。一方面,由于门阀制度的兴盛,出现了反映婚姻的综合家谱。另一方面,这个时期产生了目前所见最早的以世系图表来表示世系的家谱,这表明我国宋代以前家谱已有了图的形式。

 

唐代

家谱的体例应是以图表式为主,辅以文字叙述;图表用来表示世次关系,一般是分代分格填写;文字则用来叙述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等。

家谱体例的变迁与传承:一窥中国家族文化的源流

宋代

我国家谱体例发展了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家谱体例经过宋人的改造和确定成为后世的定型,一直指导着后人的修谱实践。家谱体例之所以能在宋代确定下来,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


经过唐末和五代时期的战乱频繁,在唐时就开始衰落的门阀世族彻底土崩瓦解。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败和寒族地主的崛起,唐代私家谱牒得到迅猛发展,谱学由官向私转换。到北宋时,政府已罢谱局,每个宗族都可自行修谱,政府不加干涉。


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学士积极参与修谱活动,使家谱、宗谱的质量大大提高。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巩、苏洵等人除参与修谱外,还对家谱的体例、格式等进行了探索。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促进下,家谱的体例才得以定型。

 

欧阳修和苏洵创立的体例即“欧苏体例”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代表,被后世奉为私谱体例的楷模。欧、苏体例,重在图表之创新,每图只记五世,五世以后,格尽另起。在形式上,欧体是横行的,每图五栏;


苏体是上下直行的,每图也只列五世。自上而下五代世系条理清晰,依次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右而左为同辈兄弟由大到小排例。五世排满一图后,则另起一图,但第五世必须同见于第一图的末一栏与第二图的第一栏,两图共列九世。第三图则由第九世到第十三世,余此类推。

 

苏体的区分世系原则大体与欧体相同,但更为严格。他更强调宗法,则不标明始迁祖,而只详细地写清自己这一支的世系,如高祖姓讳、祖父仕与不仕、父娶某氏、享年若干、某日某时卒等,这就是所谓欧、苏之区别。

 

欧、苏体例成为后世修谱的楷模,但相较而言,人们运用欧体者较多,这是因为“谱之法欧书尚矣,但苏则散见而难稽,欧则合收而易考,自上而下直书相承,则见高曾祖考儿孙;自右而左横书相属,则见伯叔昆季。

自一世至数十世,虽有亲疏远迩之不同,而昭继以穆,穆继以昭,罔不丝联绳贯,井然不紊,秩然于条,故一本欧家之法也”。(《义门陈氏族谱·凡例》)

 

苏洵在谱例上还有一项贡献,即创大宗谱法,即以宗之组织之宗之记载的根据,也就是将组织法与记载法合二为一。

家谱体例的变迁与传承:一窥中国家族文化的源流

元代已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远及近、一体共载的现象,不拘泥于欧苏小宗谱法的限制。谱图也突破了五世为图的限制,出现了以大宗谱法做的大谱图。

 

明代家谱不仅书五世之近亲,而且书五世以外之远亲,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使为百世之纲纪。明代家谱记事范围之扩大,记述内容之丰富,也是对欧、苏体例的进一步改造和发展。

 

清代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完备的时期。这个时期里,家谱的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家族、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中国现存历代家谱中,清代纂修的家谱最多,占总量的50%以上。

这些家谱的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文、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这等20多项,使家谱或宗了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

 

结语:中国家谱经过近三千年的发展,体例日益完善,记述内容日益广博。记事范围日益扩大。从家谱体例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以前,由于家谱主要是用来“奠世系,辨昭穆”或是“别郡望,辨婚姻”,因而谱书的内容非常简略,家谱体例也相当简单,仅以记载家族成员人事资料为主。


宋明以后,修谱的目的发生变化,修谱也由官修为主变为私修为主,这就为体例的完善、内容的丰富创造了条件,于是就有了欧苏体例,有了明代的统宗世谱,家谱的记载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这样不仅使家谱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也大大加强了家谱的功能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谱的体例【一】
尽管中国家谱是“人自为书,家自为说”,但它还是有体例可循的。所谓家谱体例,简而言之,就是家谱的编写格式;具体地说,就是指谱书表现自身内容特有的、不同于其他著作的体制形式,主要包括体裁、格局结构和文字表现形式等。家谱的体例和内容有密切联系,从而又与编纂宗旨、指导思想、谱书特点等有密切关系,受其制约。家谱体例是家谱有机整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现家谱基本面貌、体现家谱风格特征的体制形式。一、家谱体例的演变家谱的体例,是家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完善起来的。先秦时期,中国家谱处于始创阶段,其时家谱的体例都非常简单,一般都只是按照世系的先后,简单地叙述宗族人名,交待人物的世系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曾经指出,先秦家谱体例的基本特征是“独记世谥,其辞略”。如我们多次提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就是典型之例。该家谱共十三行,每行一句,行间无直线。...
· 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摘要】一个民族的姓氏文化能够反映出一定社会的文化。姓氏文化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说在交际过程中,姓氏只是一个代号,但是他是不可缺少的,它的重要性随处可见。彝族姓氏文化是彝族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它不仅仅反映了彝族的社会群体关系,还积淀了民族文化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念。我们在传承彝族姓氏文化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姓氏文化也随之变迁。文化的变迁是渐行不息的,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筛选和摒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批判。这是历史性的,也是必然的。在彝族社会中姓氏是两个词,但是与汉族的相反的,在彝族社会中氏是总的,姓才是分支,部分人没有氏。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那是代替我们自身的符号,是生下来后得到的第一份礼物。不管在怎样的国家、有怎样的身份和怎样的职业。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姓名。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则,我们每个人当有小孩的时候都会先给他一个...
· 佘氏字辈:佘氏家族传承与变迁中的家族文化
佘氏,作为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家族传承。字辈,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了家族的繁衍脉络,也体现了家族的价值观和期许。以下,我们将根据各地佘氏字辈,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意涵与传承价值。一、字辈的地理分布与特色从黑龙江大庆的“国政广顺庆福禄泰海安”到重庆涪陵的“显笔荣宋宽福庆安仁定国佐朝廷盛永泰德崇兴”,字辈中透露出各地佘氏家族的独特气质和愿景。无论是追求国家政治的广顺,还是期望家族福禄双全、国泰民安,都体现了佘氏家族对国家与家族的美好愿景。在湖北、安徽、湖南等地,字辈中更多地体现了对家族品德、学识和修养的重视。如湖北荆州的“应启国以兴文明似必成世代高显祖永远定乾坤”,安徽芜湖的“之敦祥培宗”,以及湖南邵陵的“辅永如元必义应友再克廷兴大邦显祖荣宗”,都强调了家族成员的品德修养、学识传承和对家族荣誉的维护。而在云南、江苏、陕西等地,字辈则体现了对家族团结、繁荣和国...
· 良氏源流考:张良后裔的姓氏变迁与传承
良氏,作为中华姓氏之一,其起源深远,历史悠长。据史籍记载,良氏主要源于姬姓,出自秦末汉初著名谋士张良之后,是以先祖名字为氏的典范。张良,字子房,乃战国末年韩国之世胄孙韩咸的好友与谋士。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韩国灭亡,韩咸与张良心怀国仇家恨,共谋报秦。他们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在秦始皇出游时予以击杀,但不幸事败,韩咸与张良被迫流亡。韩咸在逃亡过程中,遭遇秦军追捕。在危急关头,他巧妙地以“何”为姓,巧妙地避过了秦军的追捕,流亡至江淮地区,隐姓埋名,以务农为生。而张良则逃入西楚项氏军中,最终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果敢的决断,为刘邦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被刘邦誉为“子房功也”。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封赏功臣,张良被封为留侯,但张良功成身退,辞富贵而隐居于长安。张良的后代中,有一支因避祸而改姓良氏。据传,张良为避刘汉之祸,“收弓不张”,易姓为良,巧妙地生活在长安城中...
· 家谱的体例
尽管中国家谱是“人自为书,家自为说”,但它还是有体例可循的。所谓家谱体例,简而言之,就是家谱的编写格式;具体地说,就是指谱书表现自身内容特有的、不同于其他著作的体制形式,主要包括体裁、格局结构和文字表现形式等。家谱的体例和内容有密切联系,从而又与编纂宗旨、指导思想、谱书特点等有密切关系,受其制约。家谱体例是家谱有机整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现家谱基本面貌、体现家谱风格特征的体制形式。一、家谱体例的演变家谱的体例,是家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完善起来的。先秦时期,中国家谱处于始创阶段,其时家谱的体例都非常简单,一般都只是按照世系的先后,简单地叙述宗族人名,交待人物的世系关系。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曾经指出,先秦家谱体例的基本特征是“独记世谥,其辞略”。如我们多次提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就是典型之例。该家谱共十三行,每行一句,行间无直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