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祠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广泛修建的?当时又有着怎样的讲究?
祠堂在家族文化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特的部分存在,它虽是建筑结构,却承载着醇厚的文化内涵,如其中存放的家谱,建筑中显而易见的宗祠对联、堂号等。祠堂这一概念在历史上是从哪个时期崛起的?小谱有话展开讲讲。
图源网络
若要探究祠堂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就不得不分为两个概念,一是祠堂这一建筑类型;二是“祠堂”这个名词。“祠堂”这个名词是在汉代出现的。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祠堂”成为早有的祭祀场所的名称。但是作为祭祀场所的祠堂,却是在远古社会末期就已经有了。那时,父系氏族社会,部落中有一种公共场所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功能是祭祀和祈求,兼有占卜、庆祝和重大决定功能。并且这些建筑不对外开放,只有巫人、祭司等专门神职人员才能进入,只有在重要活动集会时众人才会集聚在此。
至于祠堂广泛修建的时间节点。也要分为两个,先是南宋,然后是明清时期。南宋时期理学盛行,家庭礼教和立祠之制被人们广泛尊崇,因此祠堂被广泛修建。但是这时只有帝王、诸侯、士大夫等阶层才被允许修建,平民是不能修建自己的祠堂的。
图源网络
到明朝中后期,朝廷才允许平民修建祠堂,民间修建祠堂之风也因此盛行,出现“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上《献末议请明诏以推恩臣民用全典礼疏》,奏请嘉靖帝“推恩”放宽官民祭祖,清朝建国以孝治天下,雍正帝颁布《圣谕广训》,提倡人们立家庙和修族谱,明清的祠堂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时期。所以说清朝的祠堂数目相较之明朝更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那时人们修建祠堂并不仅是用来祭祀祖先,民间祭祀神灵祠庙包括里社、灶神、土地、谷神、城惶、关帝、祖先等。从我们现在的很多寺庙就可以看出,比如说关公祠等。这也是源于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不过我们现在的祠堂主要还是以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处理家族大事为主。
古代祠堂种类繁多,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墙门、门楼、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筑,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总体上仍不外乎传统的中轴对称、纵深布局的方式。但纵向进深及横向路数各有不同。古代祠堂的建筑有很多讲究,按照各样的分类能得出不同的建筑结构,属性分为三类:庙祠、专祠、宗祠。
(族谱网:www.zup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