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训文化是什么样的?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家训,也称家范、家诫、家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典籍。
它是建筑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尊长在家族中的权威地位,对子孙族众进行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治家、为人处世、齐家教子的重要载体。
它起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和综合功能,富有形象性、哲理性,具有感人的情感色彩。它虽然不具备法律强制性,但却具有道德舆论的约束力,解决的恰恰是法律无法延伸之处。因此,千百年来家训对于加强同族宗亲的认同感,维护家庭秩序,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家训的起源
家训的产生源远流长。从周朝周公教儿子鲁公,孔子教儿子伯鱼学诗、学礼,就已能看到古代家训的雏形。到了两汉时期,新兴的豪门贵族希望通过密切家族内部联系来扩大对外的社会影响力,纷纷制定家族或家庭的清规戒律,出现了以书信为形式用以教育后代的文献,如刘邦的《透太于书》、刘向的《诫子歆书》等。而南北朝末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规范性家训的诞生。这是现今可知的第一部系统的封建家训专著, 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宋代掀起了写作家训的高潮,除了谈论伦理内容之外,还增加了支配家庭经济关系的规定。代表作有司马光的《家训》、陆游的《放翁家训》、南宋廉臣袁采的《袁氏世范》,以及朱熹的《训蒙诗》等。
家训的内容
中国古代家训很多都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百科全书 ,大到治理天下,小到家庭生计,涉及了教育、劝谕、禁戒、生活等多个方面。古代家训总是希望通过道德教育塑造子孙的理想人格主要表现在立志勤学、谨慎交友、积德行善、孝悌忠信、勤俭节约这五大方面。家训文化还具有四个特点:在教育对象上,具有从贵族向平民发展的特点;在教育内容上,由从重道德到道德、生活(生计)并重;在表达形式上,从只言片语到成文成系统;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从粗糙到细腻的特点。
家训的局限性
古代家训中也有许多封建糟粕和唯心主义谬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宣扬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灌输宿命论、报应论和封建迷信思想;鼓吹实行棍棒主义教育。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明辨的,而且是应该摒弃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把我们民族的这份优秀文化遗产就像浴盆里的孩子一样和脏水一起倒。
家训文化是一批值得我们珍视、 整理、研究和介绍的民族文化遗产。通过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对于当今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也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