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族谱知识

七旬老人珍藏陈氏族谱57年,她是如何保存的呢?

2021-12-1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99
转发:0
评论:0
01这两天,扬中市八桥镇幸福村的丁桂英奶奶有点忙,前不久刚刚晒过的家谱,晾凉了,要收好吊上房梁了。丁桂英今年77岁,她守着义德堂陈氏家谱已经有57年了。义德堂陈氏自宋朝开始修缮家谱,第一代祖先是抗金名臣陈康伯(距今约922年)。因战乱迁徙等多种因素,至明朝,这份家谱辗转被扬中的陈氏家族收藏,直到现在。丁桂英的老公陈道发是陈氏家族第二十七代子孙。57年前,新妇丁桂英跨入陈家门,陈道发郑重地将一个蓝底碎花家织布包袱交到她手里,包袱里是七十几本陈氏家谱。陈道发嘱咐她:“媳妇,这份家谱你要好好收着,以后是要一代一代传给子孙的。”丁桂英接下了这份意义重大的包袱,手掌中沉甸甸的分量让她明白,从此,她就要扛起守护陈氏家谱的责任了。为了防止家谱受潮或者被老鼠、虫蚁咬坏,丁桂英将家谱整理整齐,用家织布裹紧,系上绳子,吊在房梁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丁桂英每隔两三个月就要将包裹放下来,打开查看整理。每年夏天,...

  01

这两天,扬中市八桥镇幸福村的丁桂英奶奶有点忙,前不久刚刚晒过的家谱,晾凉了,要收好吊上房梁了。丁桂英今年77岁,她守着义德堂陈氏家谱已经有57年了。

  义德堂陈氏自宋朝开始修缮家谱,第一代祖先是抗金名臣陈康伯(距今约922年)。因战乱迁徙等多种因素,至明朝,这份家谱辗转被扬中的陈氏家族收藏,直到现在。

七旬老人珍藏陈氏族谱57年,她是如何保存的呢?

  丁桂英的老公陈道发是陈氏家族第二十七代子孙。57年前,新妇丁桂英跨入陈家门,陈道发郑重地将一个蓝底碎花家织布包袱交到她手里,包袱里是七十几本陈氏家谱。陈道发嘱咐她:“媳妇,这份家谱你要好好收着,以后是要一代一代传给子孙的。”丁桂英接下了这份意义重大的包袱,手掌中沉甸甸的分量让她明白,从此,她就要扛起守护陈氏家谱的责任了。

  为了防止家谱受潮或者被老鼠、虫蚁咬坏,丁桂英将家谱整理整齐,用家织布裹紧,系上绳子,吊在房梁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丁桂英每隔两三个月就要将包裹放下来,打开查看整理。每年夏天,她都会乘着大伏天,将家谱晒一晒,晒完了,还要放在家中晾几天,等纸张彻底凉了才能重新打包上梁。

七旬老人珍藏陈氏族谱57年,她是如何保存的呢?

02

  随着生活条件变好,丁桂英从土房子住到小平房,梁上吊家谱的习惯从不改变。再后来,小平房又换做结构全新的小楼房,没有露在外面的梁了,怎么办?丁桂英灵机一动,用一根竹竿系上粗粗的麻绳,吊在屋顶,再将家谱悬挂在竹竿上。一直以来,除了自己,丁桂英从不让旁人轻易接触家谱,别说附近邻居,就连家中孩子想看看都不行,“怕被弄坏了。”

  尽管丁桂英对待家谱小心再小心,但意外还是发生了。那是女儿出嫁前,家中请了一位泰兴的木匠师傅打造嫁妆。这位木匠师傅姓陈,再一详谈,居然是同一脉的。陈师傅得知丁桂英收藏了陈氏家谱,多次请求借看家谱,丁桂英考虑再三,被陈师傅的诚意打动,出借了近一半的家谱。陈师傅带着家谱回到泰兴,之后因通讯不畅等多方面原因,与丁桂英失联了,近一半的家谱也随之失去音讯。

七旬老人珍藏陈氏族谱57年,她是如何保存的呢?

  怀着巨大的遗憾,丁桂英仔仔细细重新整理了留下的42本家谱,小心翼翼包裹好吊起来收藏。“我没什么文化,也看不懂家谱,我只知道要收着它们、守着它们。”丁桂英说,她不懂家谱的内容,但长辈将这个责任传给她,她就必须守下去。前两年,丁桂英将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陈氏家谱传给了两个儿子陈世章和陈世清,“传下去了,我也算完成自己的任务了。”虽说把家谱传给儿子了,但丁桂英仍然不放心,每到夏天,一定要帮着晒家谱。

  丁桂英的大儿子陈世章在仔细研究了家谱后,备受震撼,“一段段文字代表的都是与自己一脉相承的家人,可惜的是,家谱只记载到第二十八代‘永’字辈,1952年后出生的就没有记载了。”

  七旬老人珍藏陈氏族谱57年,她是如何保存的呢?

03

  2017年底,扬中市民俗文化研究会成立,并确定了第一个研究课题——扬中百家姓氏探源。扬中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从零星资料中获知陈氏家谱的存在,找到陈世章,希望借阅老谱以供研究。最初,丁桂英坚决不同意外借,但陈世章告诉母亲,这样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传承家谱文化,她被说动了,终于首肯。陈氏家谱为扬中百家姓氏探源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扬中市民俗文化研究会借谱研究的同时,陈世章和叔叔陈永龙也开始着手修谱。“现存的家谱最新一次修缮还是1951年,我是第二十八代,但是已经没有记载了。陈家已经有了第三十二代,就连辈分都断了,再不修谱,陈氏这一脉就断了。”

04

  伴随时代的高速发展,我们对于传统家族关系的认识日渐模糊。在物质极大丰富之后,人们更加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以及家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修家谱。

  可传统家谱修谱繁琐且困难,现代家庭需要以新时代的家庭谱来进行记载,这也是新时代家庭谱的使命。

  族谱网正在潜心开发新版现代(特色)家庭谱(小),用以记录百姓历史,传承优秀家风,更好地维系家庭发展和亲情关系。

  家规家训全家福祖宅祠堂记录家庭关系图生平事迹等,简单易操作,内容丰富传承后人。

  书写一本家庭谱延续祖辈精神、记录家庭岁月、启迪子孙后辈——从你开始!!!

  新家庭谱即将上线,敬请期待!趁此之前,可以点击原文,先厘清一下祖辈根源,寻根查谱了解家族史哦~

七旬老人珍藏陈氏族谱57年,她是如何保存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七旬老人探寻米氏族谱碑之谜
七旬老人探寻米氏族谱碑之谜中华米氏网2012年8月7日万家姓“闻之米姓自古多矣,由来久矣,但无确据处,虽有大家世族,不敢妄录;即有官绅士,亦不得冒认。惟宋有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徙襄阳……济南府齐河县东三十五里,有米家老寨,相传自开封迁来。可知我米氏为芾之真传不误矣!”#J,A+C#L,t;m济南米家老寨村这方米氏族谱碑是教碑群中较为罕见的一方族谱碑,它成碑于清光绪年间。碑中所述之事,大多在“宋史”等正式史料之中,史料可信。但据此就可认定老寨村的米姓回族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后裔吗?这引发了一位回族老人深深的疑惑。-x/v"|3WQ杨笑彭老人是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的退休干部,回族人,教的研究者。曾热心协助我馆搜集整理教特色档案。杨老身为回族人,在汉族地区长大,既深谙教义,又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退休后,杨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济南教档案的编撰中。时年六十多岁的老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冠...
· 七旬老人探寻米氏族谱碑之谜
“闻之米姓自古多矣,由来久矣,但无确据处,虽有大家世族,不敢妄录;即有官绅士,亦不得冒认。惟宋有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徙襄阳……济南府齐河县东三十五里,有米家老寨,相传自开封迁来。可知我米氏为芾之真传不误矣!”#J,A+C#L,t;m济南米家老寨村这方米氏族谱碑是教碑群中较为罕见的一方族谱碑,它成碑于清光绪年间。碑中所述之事,大多在“宋史”等正式史料之中,史料可信。但据此就可认定老寨村的米姓回族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后裔吗?这引发了一位回族老人深深的疑惑。-x/v"|3WQ杨笑彭老人是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的退休干部,回族人,教的研究者。曾热心协助我馆搜集整理教特色档案。杨老身为回族人,在汉族地区长大,既深谙教义,又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退休后,杨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济南教档案的编撰中。时年六十多岁的老人,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但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杨老不辞劳苦,遍访老阿...
· 如何对族谱进行永久的保存呢?
族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而族谱中记载的人和事对各个文化研究者来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盛世修谱,族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现如今各大地区都在修谱,而我们修完谱之后,如何来长久保存呢?或许10年20年都不会坏,但50年100年甚至200年呢?下面我整理了几条保存族谱的方法:第一,族谱要长久保存的前提条件是使用纯木浆纸张,采用油墨印刷方式印制。凡是打印复印和数码印刷方式制作的族谱,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掉粉褪色现象,这样的族谱均不能长久保存。第二,做好防潮防高温。高温高湿会造成纸张的老化,潮湿还能造成图书的霉烂和起虫,族谱要放在干燥通风处。第三,避免日光直射。日光中紫外线会造成纸张发黄变脆。第四,防虫蛀。书架可放置卫生球、樟脑丸等对人体无害的防虫药物。做到以上四点可以有效的防止族谱上的内容丢失、改变。现如今,我们还有一种更好的保存方式,那就是存在网络中,利用网络云存储达到最好的保存。那么把传统的纸...
· 景县七旬退休老人历时六年续修孟氏族谱
近日,75岁的老人孟祥凯退休后致力于续修族谱,用了6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孟氏族谱》的编修工作,并将其编印成册。今年75岁的孟祥凯,老家在景县刘集乡周西彦庄村,大学毕业后在邢台城建系统上班,有次回老家探亲,孟氏长辈将光绪18年和民国五年合并编印的《景州孟氏榆林支谱》送给他。孟祥凯对此非常感兴趣,他认为族谱是一种传统文化,应该得以传承,于是便产生了续修族谱的想法。2010年开始,孟祥凯用了6年时间,深入景县及周边28个村庄走访调查,掌握大量信息,通过反复核实、总结分析、修误补漏,将3100人登记入谱,并制作成册。内容详实,层次清晰,孟氏名人、人物记载一目了然,风格严谨质朴。孟祥凯介绍,他们孟氏一族为孟子后裔,他为第75代。此次修编的族谱将文字和谱式加以创新,不仅添加了许多旧谱中未记载的人和事,更从第74代开始将女性载入谱中,打破了传统族谱中“男尊女卑”的一贯做法,体现男女平等。其次一大创新是...
· 杭州这位老人祖上是武则天的宰相,珍藏家谱有朱熹、文天祥题跋
“你们帮忙看看,我家有套珍藏200多年的家谱,怎么保管比较好?”姚玉成是杭州余杭区中泰街道泰峰村村民。最近,中泰志编撰办公室工作人员到家拜访,姚大伯拿出藏在盒子里的家谱,请教对方古籍该如何保管。工作人员发现,大伯的家谱非常精美,“家谱中手绘的家族人像栩栩如生,竟然还有朱熹、文天祥等历史名人的序跋,以及张九龄等文人墨客的题赞。”中泰街道供图姚氏一族尘封已久的家族史,姚大伯其实也不太了解,只知道祖上是元末明初迁居到中泰的,如果不是这次的街道来访,大伯已经很多年没打开这套家谱了。“自从我们启动《中泰志》的编撰工作,收集到很多中泰历史史料,包括一批家族家谱,最近余杭区档案馆也受我们邀请,到中泰开展家谱档案保护利用调研活动。”正在编撰地方志的中泰街道工作人员说。姚氏家谱分为《苕南姚氏宗谱》(乾隆四十年续修,1775年)、《苕南姚氏宗谱》(己丑年重修,1829年)、《苕南姚氏宗谱》(乙巳年重修,184...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