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如何编修谱牒的?对现代有什么借鉴意义?
唐代,谱牒的作用发展到高峰阶段,郑樵在《通志》一书中记录了谱牒在当时盛行的情况:“自隋唐而官有薄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可见谱系在唐代社会的深入状况。因此,隋唐时,针对这种情况,不仅采取了科举制来打击士族,唐代还采用官修谱牒的方式来“抑士扬庶”,以平衡社会的基本矛盾,使士庶二族渐趋合流,便利于政治统治。
唐太宗时期修《氏族志》
据史书记载在唐太宗时,“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菜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通过这段文字的描写我们知道,唐太宗修《氏族志》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士族也就是那些旧的士族,妄自尊大,缔结婚姻时,他们广索聘礼,有损风俗。这让太宗皇帝为之震怒,下诏编修《氏族志》,来约束旧士族的行为。因为此时旧士族对于政治统治不仅益处不大,反而轻重失宜,其行为成为把柄,为太宗皇帝所不容﹐借此机会来打击其气焰。并通过编修《氏族志》来重新确立一个土庶的标准,重划门第。
武则天时期修《姓氏录》
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贞观中,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藁修《氏族志》,凡升降,天下允其议,于是州藏副本以为长式。时许敬宗以不载武后本望,义府亦耻先世不见叙,更奏删正。委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定其书,以仕唐官至五品皆升仕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进者,悉入书限,更号《姓氏录》,缙绅共嗤靳之,号曰‘勋格'。义府奏悉收前志烧绝之。”
由于有了前人的例子,即太宗皇帝通过编修《氏族志》来提高庶族的地位,扩大士族范围。所以在后来的朝代中,便有人借之牟利;要求重修《氏族志》,加入些新庶族,使之能与士族平起平坐,与之同谱,即有了《姓氏录》的编修。
唐中宗时期修《姓族系录》
唐代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谱牒编修,是在唐中宗在位时期。“初,贞观中太宗命学者撰《氏族志》百卷,以甄别士庶;至是向百年,而诸姓至有兴替,冲乃上表改修氏族。中宗命冲与左仆射魏元忠及史官张锡、徐坚、刘宪等八人,依据《氏族志》,重加修撰。元忠等施功未半,相继而卒,乃迁为外职。至先天初,冲始与侍中魏知古、中书侍郎陆象先及徐坚、刘子玄、吴兢等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奏上。”
这是唐朝几次大型的谱牒编修活动,可见统治者对谱牒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