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族谱知识

北京有名的宗祠有哪些?这些宗祠形成于什么时候?

2021-09-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53
转发:0
评论:0
北京的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和历史都在世界的前列同时也孕育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和底蕴。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下北京地区的名人宗祠和祠堂。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到今天的首都,北京经历了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最辉煌、最具规模的古老建筑群,祠堂就是这些古老建筑的组成部分。北京的祠堂是北方祠堂文化的代表,从数量、规模、性质、种类上,都能深刻体会到古都历史文化的繁荣辉煌和博大精深。1.太庙: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北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200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规模宏大,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是中殿和后殿,均为面阔九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中殿即寝殿,后殿又叫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

  北京的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和历史都在世界的前列同时也孕育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和底蕴。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下北京地区的名人宗祠和祠堂。

  从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到今天的首都,北京经历了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最辉煌、最具规模的古老建筑群,祠堂就是这些古老建筑的组成部分。北京的祠堂是北方祠堂文化的代表,从数量、规模、性质、种类上,都能深刻体会到古都历史文化的繁荣辉煌和博大精深。

  1.太庙: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北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占地200 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规模宏大,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是中殿和后殿,均为面阔九间,黄琉璃瓦庑殿顶。中殿即寝殿,后殿又叫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整组建筑群气势辉煌,庄严肃穆,可以说是中国祠庙建筑的最高规格,也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太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结构最完整的"祠堂",也是研究祠堂文化最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京有名的宗祠有哪些?这些宗祠形成于什么时候?

  2.历代帝王庙:俗称"帝王庙",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是明清两代皇帝崇祀历代开国帝王和开国功臣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帝王庙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庙宇的中心位置是主殿"景德崇圣殿",该殿是重檐庑殿式建筑,殿高21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标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殿分七龛供奉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牌位;主殿的东西两侧配殿中,祭祀伯夷、姜尚、诸葛亮、房玄龄、岳飞、文天祥等79位历代贤相名将。历代帝王庙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外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的重要场所。

  3.北京孔庙:位于东城区国子监街,始建成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永乐九年(1411 年)重建,之后的明清两代又多次重修过,但建筑仍保留元代建筑风格,是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为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顶,遍身覆黄色琉璃瓦;共三进院落,其中第三进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院落,称"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祖的牌位及配享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这种庙中之庙、祠中之祠的建筑格局富有创意且又为祠堂文化的丰富多彩增添了内容,和谐统一地组成了皇家气派的祭祀性建筑群,是我国古建筑笔墨重彩的杰出代表。

北京有名的宗祠有哪些?这些宗祠形成于什么时候?

  4.北京的名人专祠

  文丞相祠:位于东城区府学胡同,是纪念文天祥的专祠。文天祥(1236年~1283年)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青原区〉人,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在抗元战役中被俘,因拒绝投降元朝而被杀害,他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和浩然正气的爱国之情,为后世所景仰。文丞相祠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当时是民间众多百姓为了纪念和歌颂他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发修建

  风格。

  袁崇焕祠:袁崇焕祠、墓位于东城区花市斜街52号。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而修建了祠、墓。两百多年来,袁崇焕祠墓也是几经修葺几经毁坏,直到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筹资数百万,历时两年,完成了该祠墓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缮,使得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的祠墓重新恢复了原貌。

  5.名宦乡贤祠:名宦祠依附于孔庙,乡贤祠是祭祀同乡贤士的祠堂,是庙学的组成部分。名宦乡贤祠的历史悠久,明朝中期及以后,得以全面发展和制度化,明清时祭祀名宦属于国家祭祀体系中的祭祀先师系列。像这类纪念名宦乡贤祠堂,在老北京其他县乡还有许多,它们都记载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一种文化。

  北京有名的宗祠有哪些?这些宗祠形成于什么时候?

  6.正乙祠:位于西城区(原宣武区)前门西河沿街,是北京现存的会馆祠堂及古戏楼。祠址原为明代古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浙江绍兴在北京的银号商人集资创建为银号会馆,作为银业商务会晤之用,并供奉祭祀财神赵公明。2012年正值正乙祠戏楼建成300 年,这座古老的戏楼自身的沧桑故事胜过任何一出戏剧的跌宕起伏。

  7.鲁班祠:早年间,在天坛公园北面金鱼池地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叫"鲁班胡同",胡同内有一座鲁班祠(也叫祖师祠)。鲁班(前507年~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姓公输,名班,是古代的能工巧匠,被建筑行业尊奉为祖师爷。相传,这座祠堂是当年修建北京城的工匠们集资修建的,工匠们在这里祀奉鲁班,希望能得到祖师爷庇佑,使自己从事的行业兴旺发达。

  8.纳兰氏宗祠:位于海淀上庄的"纳兰氏祠"可以说是北京地区家族宗祠的代表,这个祠堂具体位置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乡永泰庄村北,据说是前朝的古刹--东岳庙。纳兰家族在这一地区的郊园、墓地和祠宇,三百多年来历尽沧桑风雨,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和京郊著名的古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杨姓14个最有名的宗祠
宗祠是一个家族的祭祀圣地,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古时候不管嫁娶,奖罚等大小事宜都要去祠堂拜祭祖宗的,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宗祠对一个家族的重要性。杨氏作为姓氏大族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宗祠,宗亲们一起来认识一下14个杨家最有名的宗祠吧!平和县九峰镇杨氏宗祠九峰镇杨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平和县九峰镇杨厝坪,供奉杨厝坪杨氏始祖念三公及其下三世神位。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扩建于清雍正戊申年(1728)。历史上经清雍正戊申年(1728)扩建,乾隆壬戍年(1742)、光绪年间(约1880)、1985年和2000年等五次维修,现存建筑法式保持清代风格。杨氏始祖念三公,于明朝洪武年间(约1390)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腾龙至此。以为福地,遂筑宅。明嘉靖年间改建为“福山祠”。清雍正戊申年(1728),扩建定名为“追来堂”。金华市磐...
· 宗祠对联有哪些讲究?
姓氏祠堂承载着家族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传承着家族的核心精神内核。宗祠对联是对这些的整合和概括,那么它有什么讲究呢?让族谱网的小编为你细细道来。图源网络一、堂联与祠联堂联是与堂号密切相关的文化种类,堂联亦称祠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但堂联并不完全等同于祠联,只是祠联中的一类。祠联分为通用祠联与专用祠联。通用祠联就是不区分姓氏,各姓祠堂皆可通用,内容多体现对祖先的崇拜及绍继祖风、光耀门闾等。例如:“世代源流远,孙支奕祀长”,此言其子孙之多;“身范克端绳祖武,家规垂训翼孙谋”,此言敬遵祖训等等。图源网络专用祠联则是只限于某个特定姓氏家族的祠堂,它的内容是取自于家族历史、人物功绩等。由于这个缘故,专用祠联具有约定俗称的特定性。祠联和堂联有两个区别,第一,专用祠联又称之为姓氏家族的堂联;第二,专用祠联既可用于祠堂,也可用于家族个人居住的厅堂、书斋,以及家族其它公共建筑如学堂、纪念物、山庄等。二、堂联的文...
· 宗祠与祠堂的区别有哪些?
什么是祠堂?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也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件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一般把家庙,称作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杰出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甚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
· 朱氏各地区宗祠集合,你知道的宗祠有哪些?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宗祠,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宗祠中的主祭,又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因此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还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宗祠,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朱氏宗祠作为祭祀先祖、先贤,德育后人的重要家族场所,寄托了对先祖怀念!体现了对祖德认同!是增强凝聚力的圣殿!也是血脉相连的象征!它是朱氏家族的瑰宝。为传承家族遗产、弘扬...
·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形成于什么时候?古代礼仪有哪些演变和发展?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你知道我国的礼仪制度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吗?有哪些演变和发展?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图片来源于网络)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