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修好一本族谱?主要看这几点!
大家都知道族谱的重要性了, 相信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谱,那大家知道怎么来编修呢?下面就给大家讲解一下。
一、努力创造编修谱牒的条件
编修族谱的条件,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这是成功编修的前提。天时地利方面的条件容易创造, 人和方面比较困难。在以往编修过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人。
二、除去编修谱牒的通病
我们常说修家谱可以补国史之不足,但如今很多修家谱的人员都是到国史与方志中找资料。有的修谱人员把历史上的同姓名人悉数网罗到家谱之中。因此同一个名人就会出现在不同的支系中, 并且多数是把名人立为本支始迁祖或开派祖。纵观编修通病主要有以下5种:
1、喜欢寻找名人为始祖。自古以来就有追认"帝王圣贤”为始祖的问题。正如有人总结那样"宋元以后, 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踳驳, 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2、偏爱于姓氏源流考却不得法。为什么呢?皆因编谱者没有基本的国学修养,又没有系统地掌握第一手文献 ,仅凭个人的愿望。但恰恰相反,这正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3、热衷于统一世系和字派。有的人以曾孔颜孟四姓同派为例,强调本姓须统一字派,于是新立字派,把老字派一-律废止。 还有的修一-次则立- 次,可谓一个师傅一个法。同姓不同宗如何能做到统一世系,同姓者常言五百年前是一家 ,但要有依据,若无依据,怎能认定是一个祖宗传 下来的?
4、攀比家谱卷数,选材不当。许多人把历史名人对家谱的论述、谱牒常识以及中国历史纪年表都收进了家谱之中,以提高族人对家谱重要性的认识,方便今人换算公元纪年,用心虽好, 却大大增加了家谱的篇幅。有些地方把一族之谱修成了一家之谱,或是把一-家之谱修成了一人之谱。
5、体例创新不合理,无审校。中国谱法实乃宗法,有大宗与小宗之别。传统的欧苏家谱体例皆为五世一图, 尊小宗。但欧式保留了大宗的主导地位,故后世多法欧式。现在有的人干脆把定名为族志,仿地方志体例来修。方志是由地方政府组织编撰的地方性史志,应保持民间的立场, 应当有自己的特色,否则就会失去价值。
三、广泛收集与整理编修资料
为什么叫编修呢?这就是在老谱基础之上进行补充完善的,而不是像写文学作品哪样去创造。编修的全部资料须是客观实际,不能假设,不能虚构。因此,要编修好,就需要广泛收集与整理编修资料。
中国历来聚族而居,收集老谱要到祖居地,就是通常所说的寻根问祖。越是交通闭塞的地方, 获得老谱的希望越大。寻访到老谱后要悉心研究,研究者应具备相应的文字功底和史学常识。各地在修谱过程中发掘出了许多韩氏老谱, 但在系统研究方面力不从心,并非族中无人,而是真正有能力从事修谱的人尚未与编委会取得联系。
四、制定编修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修谱,首先要制定修谱规则制度。编谱过程中,每一个编修人员都需要严格执行所制定的规则制度。
五、编辑人员要善于学习与交流
进入新世纪,普遍应用了电脑打字,激光照排的新技术,特别是近两年网络建谱及修谱软件发展很快,韩姓人与其他许多姓氏都在修全国性、世界性的谱牒, 有的叫总谱,有的叫统谱,有的叫通谱。
有人估算现在全国民间从事修谱的编辑人员保守估计不下十万人身居庙堂的专家学者,他们的研究对象是老谱,对民间修谱热乐观其成。专业水准与业余水准不啻是天壤之别,有专业水准的人极少加入民间修谱的行列, 而从事修谱的人大多是业余水准,此乃当下的现状。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