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族谱知识

宋代在宗祠制度上有什么发展?

2021-07-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2
转发:0
评论:0
宋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制度的没落,带有宋朝时代特色的宗族体系开始成形。中国的宗族与家族组织,又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结构方式,那就是民间自发组成的、以官僚宗族为代表的宗族共同体。此时,宗族组织在民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官方也开始关注到宗族对国家统治的作用。宋代的社会结构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宋代之前,士族凭借出任权世代为官,享有优厚的俸禄,有免役权,庄园制更提供了经济基础和聚族而居的条件,加上文化传统,从而保证了宗族的凝聚力。即使平民豪族,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也能将族人团结起来。宋代以后,前代宗族形态赖以生存的九品中正制和庄园制崩溃了,依据诗书学业的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确立,即通过吏部考试获取功名,授予官职,这种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代替了门阀士族世袭的选官制,科举出身的人成为官僚主要来源。宋朝时期的社会是以官僚为主宰的社会,而官僚的背景又是社会多层次的,是趋向于民众的,不是社会...

  宋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制度的没落,带有宋朝时代特色的宗族体系开始成形。中国的宗族与家族组织,又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结构方式,那就是民间自发组成的、以官僚宗族为代表的宗族共同体。此时,宗族组织在民间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官方也开始关注到宗族对国家统治的作用。

  宋代的社会结构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宋代之前,士族凭借出任权世代为官,享有优厚的俸禄,有免役权,庄园制更提供了经济基础和聚族而居的条件,加上文化传统,从而保证了宗族的凝聚力。即使平民豪族,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也能将族人团结起来。宋代以后,前代宗族形态赖以生存的九品中正制和庄园制崩溃了,依据诗书学业的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确立,即通过吏部考试获取功名,授予官职,这种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代替了门阀士族世袭的选官制,科举出身的人成为官僚主要来源。

宋代在宗祠制度上有什么发展?

  宋朝时期的社会是以官僚为主宰的社会,而官僚的背景又是社会多层次的,是趋向于民众的,不是社会上层所能垄断。正是这种官僚制度给宋代宗族组织及其活动以巨大的影响,并让它打上官僚阶层的浓重痕迹,使官僚宗族成为宗族的主体。

  由于科举制完全取代士族世袭的选官制,使社会流动加快。在土地进一步私有化的租佃制和财产诸子均分继承制下,地权转移加快,土地分散,单凭血缘关系难以合族。如何加强宗族血缘凝聚力,消弭因贫富分化产生的族内矛盾以及确保士大夫家庭长享富贵,成为重建宗族制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宋代官僚对于组建宗族.开展宗亲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宋仁宗时期是宗族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宋朝统一全国已有70余年,社会安定,政治上的科举制和经济上的土地私人占有制已确立。在宋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最初几代士大夫进入权力和财富的鼎盛时期,他们不约而同地肩负起复兴宗族制度的历史使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范仲淹。宋代儒家有一种人世苦行的精神,集中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上,范仲淹就是最先标榜这种“先觉”精神的人。具有这种改造社会理想的宋代儒家,特别重视移风易俗,以修身齐家作为其政治实践。而治理宗族则被看成是齐家的行为。皇祐二年(1050) ,范仲淹以官俸所得,在苏州购买良田10余顷,将每年所得租米赡养宗族,置屋以收贮和发放义米,号称义庄。还设有供族人居住的义宅和供族人学习的义学,可谓教养咸备。范仲淹又因其居高官而有功德寺祭祖。可以说,宋以后宗族形态的基本内容范氏宗族均已具备。范仲淹的义庄和义学为天下树立了榜样。

宋代在宗祠制度上有什么发展?

  在当时,程朱理学把宗族的伦理观提到“天理”的高度,因此就有张载提出以宗法制来“管摄天下人心”的论调,而程颐则认为对族众要绳之以宗规家法。面对宗族组织的发展,宋代理学家顺应时代的变化,提出把存在于门阀贵族阶层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逐步改造为适用于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并通过祠堂、族田,族长等宗族制度将分散的小农整合起来。为了引导﹑维系和巩固宗族制度,朱熹纂修《家礼》等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礼节。

  宋代儒家还积极倡导编修家谱来加强宗族的凝聚力。范仲淹就修有本族家谱《续家谱》。对后世修谱起到深远影响的则是欧阳修和苏间,他们在皇祐、至和年间几乎同时修撰各自族谱—《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并完好地留传下来。欧阳修在《欧阳氏谱图序》中说:欧阳氏家族为庐陵大族,“自宋兴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于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某与其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欧阳修修谱主要为宣扬“祖考之遗德”,倡导“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的儒家伦理规范,并以此激励子孙继承家传祖德以光宗耀祖。欧阳修进而认为,对整个社会来说,则是通过修谱实现“尊尊亲亲”、“统宗收族”的目的。苏淘论述自已修谱原因时说:“情见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鳃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吾人所以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如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吾谱之所以作也。”①表明苏淘已看到族谱对强化祖先崇拜的作用,为了防止族人相互视为“途人”而主张修谱。

  宋代在宗祠制度上有什么发展?

  欧苏谱的创修不仅出自本族的需要,而且意在为天下提供样本,起表率作用,说明欧阳修、苏淘具有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维护传统,加强宗族凝聚力的历史使命感。在编修的族谱中,他们都采取详亲略疏的原则,即血缘亲近的详写,疏远的少写或不写。其体例有序、跋,说明写作指导思想;有谱图、谱表,即为先人作出世系图.世系表;有传,即为先人作出传记。这两部谱书体例较完整,适合于表现家族历史,有利于增强宗族凝聚力,成为后世修谱的范本,被称为欧苏体。

  在欧、苏修谐的带动下,宋代许多士大夫纷纷编修本族家谱,如曾巩《曾氏谱图》,许元《许氏世谱》朱长文《朱氏世谱》、游九言《游氏世谱》以及王安石、王回有、文天祥,黄庭坚等参与编修家谱等。宋代私修家谱以欧苏谱所定谱例为典范,形成了宋代私修家谱盛行的局面。族谱功能也由以前为了选举,婚姻变为“尊祖,敬宗,收族”,家谱记载内容由姓氏,世系、仕宦﹑婚姻而扩展为整个宗族制度,表现出异乎前代的新姿。

  随后,国家和官僚儒士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加深人们的血缘宗法伦理观念,另一方面朝廷在政策上积极鼓励乡村社会累世聚居。同时,国家也废除了乡村社会建祠及祭祀祖先的众多限制。其结果是,与理学糅合起来的新宗族组织,由于得到正统意识形态的认可,从此走向了制度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宋代榷盐制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榷盐制度从产权关系上来看,是对盐产品的国营垄断经营,资产全部属于国家,其资产收益和经营风险也由国家承担。而国家的经营活动是由专职和兼职的行政官员来完成.这些行政官员为国家效劳获得俸禄,但不能在经营中取得剩余索取权,因而经营中是否获利和亏损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产权安排,造成所有者处于缺位状态,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也只能从政绩表彰、职位提拔或相应的行政处分来实施(而这种激励和惩罚方式又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缺乏内化的利润增长动机激励和风险压力。因此,各级行政官员在盐的经营中,或为完成或超额完成政府规定的定额,不顾实际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强制生产和销售,或寻求各种无法完成任务的理由,推脱逃避责任。如在收购环节上,产盐区的地方官员为了超额完成指标,不断向“亭户”、“畦户”、“井户”增加盐“课额”,收购更多的盐,以致于很多产盐区有大量积盐。“解州盐池见管盐货万数浩瀚,可得十年...
· 宋代的禁榷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禁榷制度的起源及影响
禁榷制度指的是国家将一些类型的商业纳入国家的管控范围内,由国家来执掌这些行业。一般被纳入禁榷制度的行业有制盐、制铁,这些行业的特点是,利润高,流程简单,因此国家将这些行业纳入专营范围,只需要很少的资源就可以获取很大的利润。这就是禁榷制度。管仲画像要了解什么是禁榷制度,首先要了解古代的经济状况。古代的封建国家为了自己的财政收入,会亲自掌控一些行业,而这些行业都是比较有利润的。国家掌控了这些行业,就不允许私人去掌控这些行业。对于什么是禁榷制度的问题,需要上溯到齐桓公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将制盐纳入国家专营之中,这就是最早的禁榷制度。禁榷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较为缓慢,到汉朝时发展最为迅速。汉武帝的时候,禁榷制度发展最为迅速。汉武帝时期,对外需要同匈奴作战,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对内来说,很多诸侯势力把持地方财政,影响中央朝廷的财政。汉武帝采取大臣们的意见,将制铁、制盐、制瓷纳入国家专营之中...
· 解密:察举制度在东汉时期有着什么样的发展?
汉代察举制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举士」(选拔人才)与「举官」(提拔官吏)没有分开。而且,「选举」与「考课」没有区分。察举的对象既有未入仕者(无官职者),也有入仕者(现任官吏)。选举科目的设置,也是对现任官吏的考课内容。总的来看,考试(考课)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这说明汉代对选才、任职官吏的考核还未制度化、严格化。到了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时,开始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初在部分科目,后向所有科目渗透,说明考试这一环节变得愈来愈重要。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诏辟四科,这所谓「四科」不是具体科目,而是与察举有关的四项标准。早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的一次对策中,就提出「四科」的概念。这两个时期提出的内容亦大体相同。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时任尚书令的左雄提出「改察举之制」,主要内...
· 宋代茶业的发展
一、茶业重心南移宋代贡焙从顾渚改为建安,主要是为保证清明前能送到京城,以赶上皇室的清明郊祭并赐享国戚近臣,而宜兴、长兴的茶树因气温较低而发芽推迟,很难保证在清明前贡到汴京。欧阳修有诗句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正说明建茶萌发时间很早。建茶作为贡物,最早是从五代闽和南唐时开始的,而且很有地方特色。根据吴任臣《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中记载: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挺腊茶之贡。……始罢阳羡茶。"因而可以说,贡焙南迁,宋朝罢顾渚紫笋改贡建安、腊面茶,是宋朝沿承南唐的旧制,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贡焙的南迁,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叶生产明显发展了起来。《太平寰宇记》中对南方产茶的记载要比唐朝详细和丰富。其"江南东道"一节中记载:"福州土产茶,南剑州土产茶,有六般白乳、金字、蜡面、骨子、山挺、银字;建州土产茶,……出茶...
·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发展演变史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