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现存最老的家谱,三百多年后才问世!
《新安县志》(康熙版)封面。 (资料图片)
2018年10月13日,由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组织的“文脉深圳 数典问祖”系列活动开幕。活动现场,最引人注目且最高价值的展品,当属密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海内孤本、成书于康熙二十七年的《新安县志》。这部“国宝级”古书自问世330年之后终于回归故里,第一次公开在深圳亮相。
作为记录深圳前身新安县的地方志之一,《新安县志》(康熙版)是现存最早的深圳“家谱”。它记载了古代深圳及香港开埠前的山川、河流、风俗、道里等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地价值。
公元1688年春,广东布政司广州府新安县衙(位于今深圳南头古城),知县靳文谟紧急召见本县训导(即学官)许光岳、教谕(即教师)黄衮裳、进士邓文蔚,让他们重修县志,年内进呈朝廷。
其时,靳文谟上任不满一年,这位来自直隶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的北方才子,深得百姓爱戴。他计划先开展全县的界域勘查和人口普查工作,准备充分后再主持纂修县志。但一纸诏令改变了他的计划。原来,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为编写《大清一统志》,要求各州县纂修地方志进呈北京,以作资料查证所用。靳文谟本拟把之前的县志呈送朝廷,但略略翻阅就放弃了。由于新安县的行政区及边界变化很大,之前县志记录多有出入,根本无法进呈朝廷。他对新安县的行政区变化史了然于胸。
东晋时,朝廷设东官郡,郡下共六县。六县之首宝安县,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东莞和香港地区。
隋唐时期,改郡设县,东官郡改名东莞县。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朝廷为加强对倭寇的防范,拆分东莞县,新设专县管理今深圳和香港地区。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专县名新安。明末清初,由于新安县地处边陲,内乱外患,其边界一迁再迁,先是撤销县治并入东莞县,后复置新安县。行政变化必然带来边界的变迁,这些都是地方志的重要内容,要适时更新。这就是他紧急召见许光岳等人的真正原因。
许光岳等人受命之后,援古证今,广搜旁及,夙夜不停,只为早日修成方志。他们参考的县志主要有四本。前三本编于明朝,分别是万历版、崇祯八年版、崇祯十六年版《新安县志》。其中万历版由知县邱体乾于1587年主持编撰,是有史可查第一本记载深圳的地方志。
此书“上稽天文、下考地理、中记人事”,把新安上千年历史的来龙去脉及特有地位梳理清楚。第四本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新安知县李可成主持修订。“如新邑者,由东莞割分,其旧志犹有存者,不具论自一迁再迁。复并于莞,则志隶于莞;复析为新,则隶于新……”从他写的序言可知当时新安迁界之频,编史之艰。
前四志的内容如何体现在新县志中呢?修志组讨论后,决定全文抄录前四志的序言,依照其体例,参考其内容,重新组织材料。“爰议延博识名流,广搜旁及;更自手加精核,援古证今;续后承前,十余年来之文献,于此而一新”,靳文谟的序言记录了修志的认真。
1688年冬,最新版《新安县志》编撰完成。由于是进贡专用,刊刻数量不多。不久,原版县志由专人送至京城,存入故宫内阁大库(收藏档案和文书的专用库房)。沧海桑田,清亡后深圳本地诸多《新安县志》陆续散佚,唯有内阁大库那一部保存完好,后转入京师图书馆(即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成为流传330多年的“孤本”。
《新安县志》(康熙版)共13卷,分为舆地志、天文志、地理志、人物志、艺文志等13门计9万多字,是现存的古深圳第一志。
此书在地理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厘清了历朝历代新安县的区域划分,其中重点是明末清初的疆域概况。同时,书中除了记录诸多流传至今的深圳地名,如梧桐山、阳台山、南山、固戍、福永、西乡……,还在《地理志·八景》一节中重点介绍了清朝新安县(今深圳、香港一带)的八处美景,它们分别是杯渡仙踪、赤湾胜概、梧岭天池、参山乔木、卢山桃李、龙穴楼台、鳌洋甘瀑和玉律汤湖。八景之中,除了玉律汤湖被开发为石岩湖温泉度假村外,其余都成为历史陈迹。
“深圳”一词也最早出现在此书中。当时新安县里河泽密布,有条深河穿过繁华市区(即现在的深圳河),于是当地人用客家话“圳”来表示河沟,深圳即“深河沟”之意。“惠民桥,在深圳,河沟深浚,凡遇雨潦、潮涨,往来维艰……”《地理志·八景》明文记载。
此书另一特色是记录了古深圳的海洋经济发展史。由于位置特殊,新安县的经济支柱性产业都和海洋相关,由此诞生的采珠业、采盐业及养蚝业亦闻名于世。书中记载,唐宋之际,南汉在东莞县(今深圳地区)设置采珠场,名曰“媚川都”;明朝开始,新安县主要设有蛇口、固戊、沙井、大鹏、南澳等渔埠,渔业成为官府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