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族谱知识

《海昌鹏坡陆氏宗谱》载贡师泰《期堂记》考

2016-04-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43
转发:0
评论:0
《海昌鹏坡陆氏宗谱》载贡师泰《期堂记》考,《海昌鹏坡陆氏宗谱》载《期堂记》全文如下: “期堂者,海昌陸君仲訥奉其殳伯玉甫暮

《海昌鹏坡陆氏宗谱》载《期堂记》全文如下: 
“期堂者,海昌陸君仲訥奉其殳伯玉甫暮年習靜所也。禾郡潘子德全嘗往來其家而與余善。癸巳之春予橋寓湖塘里,朱氏潘子來言,陸君能文章,性至孝至親,伯玉甫少嘗有志於世,覩時事搶攘,遂屏居不仕。晚歲益厭棄塵務,潛心內典,遁跡於天目山中,將與猿鶴松篁終老焉。陸君涕泣,固請至,再乃迎。歸,築室於所居之北,其地水流環繞,林木幽茂,蓋別一物外境也。以悅其親之意,名曰期堂。亦取祝期頤之義云爾。伯玉甫由是含真養性,道體益充,不與外人接。如是者,又二十年乃卒。卒之後,陸君思慕不忘,刻木為像,祀其中,朝夕必往謁。如是,生潘子哀其志,因請為文以記,予方艱虞多故一宮流難,既有愧於伯玉甫之知幾,而若所稱陸君者,生能順其親,歿能念其親,亦可謂孝思不匱者矣。抑堂之名期,更有說焉,鄭司農云期猶要也,其親不知衣服食味,小字要於能盡養道而已。故曰,期頤也。世之人莫不知養,而其所謂養者,徒為口體之奉,不能求親之意,以得親之歡。則其所怫,鬰於心者多矣,與不知養者相去幾何。斯堂也,不足以風厲末俗而動人流連愾慕之思者乎。予雖未得躬至,其地造所為期堂者,相與升降揖讓於其間。而潘子則知之最稔且其人篤實,君子也。所言依可信,故記之。至正二十一年二月戶部尚書宣城貢師泰撰”

陆氏后人在其族谱中,曾对此文进行初步辨伪附以书后: 
“貢公此文不見玩齋集,知其所遺佚者多矣。考集中有書扇錢潘德全往彭坡詩云:‘潘家兄弟多相識,白面書生氣更豪。一見便還滄海去,健帆如馬入雲高。’又有湖州路儒學正潘著墓誌銘云:葬於海寧州彭坡之原。鵬坡古名彭墩,作彭坡者避宋諱也。潘德全未知係潘著何人,或因省墓而往來吾家乎。伯玉公卒於至元庚辰,是記作於至正癸巳,中間相距十有三年。據此云,作木像祀於其中則是時伯玉公猶未附於宗祠也。然鳴遠公修祠時已云奉始遷祖合祀,而期堂至萬曆十二年始圮。舊譜載東墅與愛坡訐訟中表馬省岡勸和基地十二畝,令愛坡出銀叁拾兩,另買地建造云云。愛坡去鳴遠公四世,則鳴遠公時期堂猶存,或主附於宗祠而像設於期堂,亦未可知。世遠年湮難以臆測矣。期堂在祖居柳庒之北。今關橋河西振之識。”

其中提到贡师泰其文未见《玩斋集》,知其所佚者多矣。随后列举《玩斋集》中一首诗:《书扇钱潘德全往彭坡》④来证明潘子德全曾经去过彭坡,也就是期堂的所在地。其中又指出,“鹏坡”古名“彭墩”,作“彭坡”是因为宋代光宗赵惇讳。而此类避讳多见于史,且此本家谱居地名为“海昌鹏坡”。而《湖州路儒学正潘君墓志铭》一文也见于《全元文》四十五册一四〇六卷贡师泰篇,因此并非陆振之杜撰。因此,陆氏后人对于地名的变迁解释并无异,从贡诗中也可以看到,潘德全确实到过鹏坡。 
另外,附文还记载,伯玉公卒于至元庚辰,是记作于至正癸巳,中间相距十三年,并推测作木像祭祀之时间,期堂经历的变革等等,通篇除上述提到“彭坡”地名之变化,其余均未从基本史学常识进行考证,因此,书后的这篇附文并不能算作是严格的辨伪文。 
因此,笔者将对此文进行辨伪工作。 
首先,关于“彭坡”地名之变,由于彭坡的行政单位为今之村一级,各类辞书均无记载其名之沿革。但附文中提及“湖州路”,湖州路,至元十三年(1276)升安吉州置。治所在乌程县、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湖州府。⑤因此可以推测,附文作于至元十三年(1276)之后,至正二十六年(1366)之前。符合人物活动时间,其地名并无差错。 
又,《期堂记》中,贡师泰最后落款为“至正二十一年二月戶部尚書宣城貢師泰”。贡师泰卒于至正二十二年,至正十九年己亥正月除户部尚书奉诏漕闽粟,皇太子书务本二字赐之,赴闽道梗。二月迁居海宁之北。至正二十年庚子九月除秘书监卿还京师公,寓闽中香严寺。至正二十二年自闽中归。⑥《元史?贡师泰列传》亦记载“二十年,朝廷除户部尚书。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杭之海宁,得疾而卒。” ⑦贡师泰在至正十九年时被授予户部尚书一职,作记时至正二十一年,正好还是户部尚书任职期间,至于户部尚书,是唐朝以后中央行政机构户部之最高长官。⑧ 因此落款符合历史实际,也无差错。 
而潘德全又何许人也。《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元史》均无此人资料,仅在明朝人陈谟所撰文集中有诗二首,题为:“風樹亭臨江經歴潘德全進士其父塟海寧之彭坡待制趙仲睦爲書樹亭賦二絶”。⑨另一位明朝人徐一夔在其《始丰稿》中也有记载:“檇李潘徳全氏,天性純篤。往,余嘗見之宣城貢尚書座上。時徳全之先君子甫歿,形垢服泣而請銘。尚書曰:孝人也,余謹識之……”⑩可见潘德全之父殁,葬于彭坡,与陆氏后人所述相符。其与贡师泰关系也非常好,徐一夔就曾见潘德全于贡尚书座上,符合《期堂记》中的记叙,也同样符合陆氏后人“潘德全未知係潘著何人,或因省墓而往來吾家乎”之记。另外,至正十九年贡师泰正居海宁之北,潘德全往见之非常方便,并无疑问。 
但是细看贡《期堂记》全文后,发现其中也存在一个疑点,那就是潘子德全于癸巳之春向贡师泰请文章以记。附文中也记载“是記作於至正癸巳”。癸巳年乃至正十三年,是年冬,贡调兵部侍郎以兵部差次口北十三站,作榆林有感诗。? 而《期堂记》最后却载“至正二十一年二月戶部尚書宣城貢師泰撰”。至正十三年至至正二十一年,已有八年,若贡于十三年作此记,则最后所文时间必是至正十三年。而八年之后再作此文,就算贡师泰有超于常人的记忆力,记载潘子之语云云,细节记忆如此之实,虽有悖与常理,但也不能排除这种情况。因为其言“是記作於至正癸巳”录于附文,作者后人陆振之如何得知此记作于癸巳,仅凭贡师泰自己所言潘于癸巳之春请记是不可靠的。因为贡完全可以在至正二十一年之时以回忆录的形式作文,那么附文的“终于癸巳”就变成当时作者的推测了,此中的可信度恐怕要打上些许折扣,但这并非是致命的历史常识错误。
陆玉甫卒於至元庚辰,至元庚辰是至元六年(1340),《期堂记》又载“二十年乃卒”,则玉甫从天目山出来再隐于期堂时已是廷祐七年(1320)。? 元代由于取消科举取士,至元仁宗黄庆二年(1313)时才逐渐恢复,但录取名额很少,而且时断时续,至廷祐二年才有“延祐复科”,到元末更是只有七次科举考试。因此,玉甫年轻时期“覩時事搶攘,遂屏居不仕”是有道理的。 
而元代隐士的风气就是不追求通过隐匿山林去亲近自然这种方式来实现归隐,而是通过建立名堂、亭园、台馆的方式把山水搬入家中。比较著名的有倪瓒的清閟阁、戴表元的清华堂等。所以,陆仲讷通过修建期堂的形式接伯玉甫来隐,也符合情理。? 
从时间上看,贡作记之时玉甫卒,符合《期堂记》和《附文》两处记载。然若是记文作于至正二十一年,则相距至元六年已二十一年。若作于至正十三年,则距伯玉甫在世也有十四年。陆仲讷伯陆玉甫何许人也,各处史料均无记载,所以其出生年不详。但根据当时条件,十几二十年也并不是很远,贡师泰可根据当时人物资料或亲身经历作记写文,且《始丰稿》中有玉甫之名出现,故不能推断此人是后人虚构。 
因此,从全文看,这篇《期堂记》用词风格等各方面均符合贡师泰的风格,而贡师泰也非常乐于为他人之家谱做序,如丹阳《朱氏族谱序》便是贡师泰所做。 
另外,各种记文也见诸于文集之中,如《经训堂记》,记载安阳韩谔之所。?又如《高风台记》、《凤鸣亭记》等等。可见,贡师泰也常为各地有名望的建筑、亭台、祠堂、居室作记。在《一经堂记》中,又记载海昌朱肃齐之所。 因此,虽期堂距今已远,无从考证。但若期堂真的存在,海昌陆氏也是当地望族,时贡为之记文合乎情理。 
所以,此篇贡师泰所作《期堂记》考证基本无误,确为佚文的可能性极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贡师泰
诗文秋夜和韩与玉斋居在城西,庭户颇幽敞。凉风起高树,落叶时时响。境静人少来,理悟心自赏。方忻结同盟,慎勿成独往。姑孰道中朝发慈姥山,莫宿吴公桥。日入气犹溽,清怀厌烦嚣。隔江风雨至,绿树凉萧萧。邻舟颇相好,有酒忽见招。明发波浪阔,相望一何遥。遣怀日入柳风息,月上花露多。东轩颇幽敞,夜静时一过。鸟散庭中树,虫鸣阶下莎。北斗何低昂,疏星没横河。独赏谁晤语,感慨成悲歌。怀哉岩桂台,邈在姑山阿。送寿宏毅应奉赴兴国咱经历院门深锁落松花,东接蓬莱小海斜。绛蜡夜深催视草,紫泥春蚤听宣麻。凤凰池上人辞直,鸿雁江南客过家。幕府秋来清似水,吟诗应对白鸥沙。送东流叶县尹江流东下县南迁,一簇人烟野岸边。荻笋洲青鸥鸟狎,杨花浪白鲚鱼鲜。印来聚吏排衙鼓,社到随民出俸钱。应是绣衣行部处,拦街齐颂长宫贤。别朱仲文瓜洲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夹岸芙蕖红旖旎,满汀杨柳绿纷纭。一杯酒向今朝别,万里船从此地分。他日重来须舣棹,...
· 《东兴缪氏宗谱》与缪昌期出生地考
《东兴缪氏宗谱》与缪昌期出生地考徐祖白(张家港)オ缪昌期(1562―1626),字当时,号西溪,是明代著名的东林党人,因刚直不阿而被魏忠贤阉党致死。崇祯即位后平反昭雪,赠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追谥文贞,其事迹在《明史》和地方志书均有记载。长期以来,史志界对缪昌期的出生地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在江阴长泾,有的说是在江阴北涸。近日,笔者查阅《东兴缪氏宗谱》(以下简称《缪谱》),确证缪昌期出生地是在原江阴县白鹿乡东兴里,即今张家港市杨舍镇旗杆村境内。据《缪谱》卷首谱序称:“缪之先有全一公者,自常熟小山湖桥徙居邑之白鹿乡阚庄东兴里,是为缪氏之始祖。其后耕于斯读于斯,潜德弗耀,九传而生文贞公,始显名于时。”白鹿乡是历史地名,今已不存,而查旧志可知,明代的白鹿乡即今张家港市的杨舍、泗港、塘市以及江阴市新桥一带,并不包括长泾,北涸。阚庄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落,地名沿袭至今,在今张家港市旗杆村境内。东兴里...
· 陆氏宗才公祠堂记
陆氏宗才公祠堂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所以报本追远也。顾祭有仪,有其物,而必先有其室。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祭之室也,有其室而后仪可以行,物可以备也。邕州之有陆氏,在吾晋兴者,则曰将军公,谱谓其山东青州人,从狄武襄征侬智高,因留守而家焉。在宾阳者,曰宗才公,原籍山东青州,且载安邱县鹞鸭塘青乡埠人,亦因征战而家焉。是二公者,其原籍同,其来邕之事同,其来自宋亦同,或者其为兄弟同来耶?抑或同一祖之后裔耶?代远年湮,未由稽考,则总谓五百年前共一家也可。宗才公生四子,长居武缘陆方村,次与四居宾州,三居浔州候六里,迄今已历二十余代矣,支繁派衍,殆一本而散为万殊者。然向未立庙,非忘本也,原各於寝室以奉主。岁丁亥,诸父老曰:人之涣也,而不谋所以萃之,则上无以笃一本之亲,下无以联子姓之分,宗庙之建,盖可缓乎哉?!爰是集资庀材,鸠工缔造,上有龛,妥先灵也,中有堂,展礼拜也。越数月而工告...
· 历经十载修《干氏宗谱》记民间研究大师干宝第一人
历经十载续修《干氏宗谱》干氏家族对于宗谱续修,历来十分重视。那是1990年的冬天,干乃军得知海盐县博物馆还幸存有干宝的宗谱。他当天就跑到博物馆把仅存的3册《干氏宗谱》借回家。干乃军说:“干氏宗谱立干宝为始祖,五世孙干朴首撰,三十八世孙干大行续修并写序。自四十世孙干钦昊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86)最后一次续修宗谱算起,至今已有300多年未曾续修了。并且,由于干氏后裔散居神州大地,主要分为东西大支和永宁乡支两支,至抗战前,宗谱有的已散失,给续修带来一定的难度。文革期间,海盐县博物馆收缴保存了十分宝贵的干氏东西大支旧谱3册,是这次续谱的主要依据。”续修干氏家谱,第一步就是把借来的残存《干氏宗谱》抄写下来。当时正值隆冬,寒冷的天气没有阻挡干乃军续谱的热情。他白天上班,晚上抄写《干氏宗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抄写完成。其中最让干乃心的是汉字的简化和断句。比如一个草写的“苏”字,他因没办法考证,就去...
· 师延野史记载
原文师延者,殷之乐工也。自庖皇以来,其世遵此职。至师延精述阴阳,晓明象纬,终莫测其为人。世载辽绝,而或出或隐。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及乎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抚一弦之琴,则地祗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当轩辕之时,已年数百岁,听众国乐声,以审世代兴亡之兆。至夏末,抱乐器以奔殷。而纣淫于声色,乃拘师延于阴宫之内,欲极刑戮。(阴宫囚人之所)师延既被囚絷,奏清商流徵调角之音。司狱者以闻于纣,犹嫌曰:"此乃淳古远乐,非余可听悦也。"犹不释。师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乃得免炮烙之害。闻周武王兴师,乃越濮流而逝。或云,其本死于水府。故晋卫之人镌石铸金图画以象其形,立祠不绝矣。(出《王子年拾遗记》)译文师延,殷朝的乐工。自庖皇以来,历朝历代他家世袭这个职务。到了师延,能够精确地讲述出阴阳之声,判明内函的象纬之意,人们始终也不了解师延这个人。他历经的世代久远,时而出世时而隐没。在轩辕氏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