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简介
黄牛峡中的沈氏人家 ——湖北宜昌夷陵区三斗坪镇梅花埫绕围坡沈氏溯源 拂去岁月的尘埃,历史的日历翻回到1369年(洪武二年),沈氏由江西填湖北(无考)盘踞多年,繁衍生息。其中有一支沈氏族人迁徙到了松滋市涴市镇。 沈氏才女沈琼芳详细讲述了代代相传的沈氏家族在乾隆年间从松滋迁宜的过程。 “当时,沈、陈两个异姓兄弟一起迁徙到黄牛峡,两家人各自找到岩洞,房子依洞而建,安顿下来。”随着沈琼芳的讲述,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795年(乾隆六十年),那是一个兵乱、水旱、蝗灾接踵而至的时期,湖北下江一带百姓非亡即逃,土地荒芜。松滋涴市镇沈、陈二姓族人,随着移民的人流,溯江而上,共同相中黄牛岩背后大山深处的绕围坡这块风水宝地。 他们在自己看中的地方插草为标,占地为业,并决定采取抓阄的方式,决定哪家人在什么地方生存发展。枫橡包以东为沈氏范围,以西为陈氏范围。 从此,两姓族人开始了“沈半头、陈半边”的开荒过程, 祖辈约定的耕地山林范围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并在此繁衍生息。如今,沈氏已经在梅花埫村绕围坡繁衍至16代,这支族人分散于三斗坪镇各地达1000多人。 不仅是沈氏、陈氏先祖靠自己的辛劳,为后人找到了一片安家立业的土地。在夷陵区三斗坪镇的许多家族中,都流传着先祖进山艰苦创业的故事。 沈氏来祖沈弘绪来到绕围坡后,口述其曾祖父是沈英才、祖父是沈建臣、父亲是沈登举,并告诫子孙后代:天下沈氏是一家。是以沈英才为绕围坡一世祖、沈建臣为二世祖、沈登举为三世祖、沈弘绪为四世祖。沈弘绪为绕围坡沈氏来祖,四世祖三兄弟,沈弘绪为长子,其胞弟沈弘顺、沈弘志仍在原籍松滋市涴市镇繁衍生息。字辈排序:(万林中英才)、建登弘沈之、光宗正大士、开文应永昌。 1941年十世公沈刚伯先生携续弦夫人曾祥和教授回梅花埫奔丧期间,在来祖沈弘绪口授的20字辈基础上,续编16字辈:念祖修德、忠国孝家、知园道纪、世膺天庆。 来祖沈弘绪居住于梅花埫的碑岭(上七下八),搭窝棚、垦田地,是中国社会典型的农夫人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沈弘绪育有三子,大子沈瑾,娶张氏,现聚居三斗坪镇腰子埫村;二子沈琥,娶杨氏,因与家人争执随母行远走四川巫山。沈弘绪夫人杨氏葬于四川巫山,其二子沈琥之后代散失难考,捶胸顿足,甚以为憾!三子沈瑜,娶张氏,聚居三斗坪镇梅花埫村绕围坡。 五世祖沈瑜育有五子。长子沈之国、次子沈之泰、三子沈之贵、四子沈之万、五子沈之年。 沈瑜夫人张氏葬之于绕围坡梅花埫六队长岭下的老蛇嘴,坟上长有花栗树一棵,两人环抱方可合围。此树枝繁叶茂,五大枝丫,似暗含沈瑜有五个儿子。各个枝丫都有喜鹊的安乐窝,如果哪一支族人添人进口,那么对应的枝丫上就会有一窝小喜鹊诞生。 这棵树一度成为绕围坡沈氏家族兴衰的风向标,在当地颇具神秘色彩。1955年荆江分洪,梅花埫大队派民工参加国家建设,这棵百余年的花栗树被大队砍伐运往三斗坪码头,集体征用。 是故绕围坡极尽风水宝地,为沈氏先祖所占居。长岭老蛇嘴龙脉之颈、梅花埫之埫、枫橡包之源、白鹤嘴之巅、庙岭之坪均为沈氏历代祖墓之所在。林文楷先生的地名故事《沈家老屋》的传说,是沈氏家族“耕读为本”的最好注脚。 一个家族的兴衰,非一代、两代之所成。相传于两百多年前的沈氏家训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它对我们今天治家教子、修身处世,以及弘扬“家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沈氏家训》共计10条480字(资料散失,待考),其中“官可不做,书不可不读”等规范准则已成经典,是沈氏族人的传家宝,不仅影响着一代代族人,也教化着当地的民风。 绕围坡沈氏家族源远流长。纵观历朝历代沈氏族人,他们始终恪守“官可不做,书不可不读”这一祖训,沈氏先贤清正廉洁的故事层出不穷。定居绕围坡后的百余年间,即走出了沈达轩、沈明道、沈刚伯祖孙三代三个大学者、教育家,被称为“沈氏三杰”。原宜昌县史志办熊楚洪先生为“沈氏三杰”立传,收录于《宜昌县志》(1991年版)。他们不仅以学术造诣深厚闻名,更以高洁的人品成为学界的楷模。 绕围坡沈氏家族从八世开始,人才辈出、风水云起、声誉卓著。八世公沈达轩(谱名宗发),宜昌名儒,乃宜昌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宜昌所中之举人无不出之门下。在八十寿辰时,时任大总统黎元洪曾亲笔书赠“壶中日月”金色寿匾一块,一直保存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沈氏故居被拆。 九世代表人物沈明道(谱名正仪,字退庵),留学日本师范科毕业,曾任枝江知事、湖北省教育厅督学。担任枝江知县仅仅一年,便辞官不做。在任湖北省督学期间,踏遍湖北大部分县市,督导全省各地规范办学,惩治教育腐败。时日军入侵中国,教育救国之梦破灭,终因积劳成疾,1941年抑郁而逝,终年68岁。 十世代表沈刚伯(谱名大烈)赴英国攻读历史学,专攻埃及史及英国史和宪政史,是中国学者中研习埃及学的第一人,师承鼎鼎大名的佩特利爵士(Sir Flanders Petrie),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学者。 时任教育部部长的朱家骅先生多次邀请沈刚伯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交通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职务,沈刚伯先生均予拒绝。后因时局变化,本应北上赴北京大学担任历史系教授,于1948年改赴台湾大学辅佐庄长恭校长力挽台大混乱局面。庄长恭畏难退隐,“量才适性”的沈刚伯先生力推北大傅斯年继任台大校长得到教育部批准,与傅斯年一道,着力构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灯塔。 淡泊宁静的沈刚伯潜心学术研究,成为一代史学宗师。武汉大学校史馆留存沈刚伯先生大量档案资料,是武大建校时间节点溯源人物之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图书馆保存有沈刚伯先生捐赠的历史书籍若干,这些图书上留有沈刚伯先生的大量批注。 十一世代表沈士弼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退休前晋升为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十二世代表沈开春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高级工程师、党校副校长,被铁道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十三世代表沈文忠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就职于富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其同学并称为“北大三剑客”;十四世代表沈应根大学专科毕业,艰苦创业,大力发展养殖业,“根旺鸡苗”红红火火。 求根溯源,启迪后人。沈达轩出道之初曾在沈家老屋办有私塾,后有族亲沈大刚继续开办私塾。学生喜欢到私塾旁的山包上玩耍、嬉戏、念书,山包上每天都可以听到琅琅书声,后来人们就给她起名为“学堂包”。 “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的祖训成就了三斗坪一个名门望族,沈氏家族从偏于一隅的贫瘠小山村走出大山、走向海外。勤奋好学的美谈在当地耳熟能详,“学堂包”所在的暮阳村人才辈出,“务河出干部、暮阳出教师”,成为三斗坪峡江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世家沈氏家族留给家乡深远的影响。 绕围坡沈氏十二世孙沈开强谨以此文记之。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