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祥琼
2021-07-14
先有姓,后有氏。 中国历史到了所谓“伏羲时代”,人们对直系亲属之间婚配的恶果有了认识,同时也产生了区分不同地域人群的愿望,立姓氏、别婚姻的局面逐渐形成。伏羲氏带头以“风”为姓。从此,“姓”便成了家族系统的称号,同姓间不能通婚也成了一种无形的法律。《广雅·释亲》云:“姓,子也。”王念孙疏证:“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   “氏”是姓的分支。在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的过程中,有的子孙从母姓,有的子孙则从父姓。由于子孙繁衍、迁居异地、身份变化等原因,同一姓族的人又分裂为一些支派,并各取一个特殊的族号。   因此,《通鉴·外记》解释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段玉裁在注《说文解字》时也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这就是说,“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 在古代“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历来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变化。传说和文献中出现的“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记事。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许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习惯,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当前问题最新回答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