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锶涵
2021-07-14
草木争荣,又近清明。桥山之巅,柏翠松青。在戊子年清明公祭黄帝陵大型祭祀活动举行前夕,由黄帝陵基金会组织编纂的《黄帝文化志》一书正式出版了。这一80余万字的煌煌巨著是黄帝文化的集大成者,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祭祀的集大成者。该书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相信读者在读到之时方能体味揣摩出编纂者的良苦用心,方能感知到《黄帝文化志》编纂的艰辛不易。《黄帝文化志》内容之丰富,体例之庞杂,资料占有之多样性,在有关同类书籍中是不曾见过的,堪称黄帝文化研究的百科全书。物以稀为贵,书以全为要。相信《黄帝文化志》的价值在中华民族众多的读书人中必定会得到广泛的认同。
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写一部文化志,其社会意义自然是功德无量,泽被子孙。近年来,在中华大地上,祭祀之风颇盛,怀古之情渐浓。在一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坍塌、唯私独尊的社会氛围下,祭祀祖宗,无论是清明节公祭,还是重阳节民祭,总是值得额手称庆的事情。至少说明我们血脉贲张但没有数典忘祖,精神空虚但尚能知祭拜祖宗。但我们也应看到祭祀活动的另一面,那就是极其强烈的功利色彩。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商业理念操控下,祭祀成为一些地方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吸引投资的“文化名片”和敲门砖。这种假借祭祀之名而行招商之事的做法,自然也招致了不少的社会非议和舆论批评。特别是在那些与远古祭祀、传统祭祀没有多少传统与关系的地方,近年来借助电视这一大众传媒的煽情造势,大把花钱捣鼓出的大排场大场面,造出的大祭祀效应,搞得华丽铺张,夺人眼球,倒是令祭祀历史有几千年之久的桥山祭祀黄帝活动显得有些逼仄。多处祭祀黄帝也引发了民间关于祭祀的正宗与偏宗的一些争议,似乎是谁抢了谁的祭祀权似的,弄得彼此乌眼相向。我个人以为这倒大可不必。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河流域是黄帝出生、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在我们这个信奉历史传说的国度,大家争着抢着祭祀祖宗总比没有祭祀的好,大可放开胸襟,放涨器量,以虔诚之心,提升祭祀的独特性和祭祀活动的品位,减少祭祀活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大家的祖宗大家祭祀,黄帝的福泽共同享。读读《黄帝文化志》,可以帮助我们糸统全面认识祭祀黄帝的历史。从古至今,全国各地对黄帝的祭祀在书中多有收录,兴许有助于化解目前民间关于黄帝祭祀正宗与偏宗的世俗之争。
祭祀是一种仪式,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活动。祭祀黄帝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的一条精神纽带。有关祭祀的仪式,祭祀的内容,在保其留其传统要素的同时,无疑也应顺应时代的变迁,扬弃更新,增添时代的元素符号以增强祭祀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观赏性,扩大祭祀的影响面。在这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借鉴别地的经验做法,有助于让古老的桥山祭祀再出新彩,再现新貌。纵观《黄帝文化志》,我们可以一窥有关黄帝祭祀历史沿革与各地祭祀演变的轨迹。今天我们祭祀黄帝,有缅怀,有追忆,但更多是精神上的膜拜和现实上的需求。从文化习俗上去解读《黄帝文化志》,便更能体会到黄帝陵基金会组织编纂此书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黄帝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文化范畴,它已不仅仅是白、青、黄、赤帝的故事与传说,而是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研究“黄帝文化”,《黄帝文化志》一书所收纳的内容,代表了目前学术界和文化界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文化与传统总是提携而行,文化与现实总是比肩而长。黄帝不老,中华民族不老,黄帝文化的研究也会薪火相传,万古长青。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开放的新时代。开放应该是处理一切历史问题的基本原则。研究黄帝文化要有开放的心态,祭祀黄帝更要有开放的心态。螺蛳壳里难以做出大的道场。从城墙文化、盆地意识里走出去,用开放的心态去对待历史的遗存,我们才能在历史的包围中走出现代的步伐。
文化,泡在历史的澡盆里只会发霉腐烂。文化,唯有在历史的传承中实现与时代有机的嫁接,才能生长的根深叶茂,一如桥山之巅的苍松翠柏,在历史风雨的洗礼下,更加葳蕤繁盛。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