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问题
牧挤苏
2021-07-14
自汉代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唐宋由考功上考查的行状,再经太常博士作谥号议论,有名实不符者,给事中得驳回上奏再议论。明清定谥工作由礼部负责。谥号词语的确定,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且这些字具有特定的涵义,用来表示对死者的褒扬、贬斥或哀矜。比如汉文帝,"文"是谥号,据谥法,"文"表示"经纬天地",即以天地为法,经营天下,拔乱反正,这是褒扬;又如隋炀帝,"炀"是谥号,谥法"炀"是"好内远礼。,即荒淫无道之义,这是贬斥;再如唐哀帝,"哀。是谥号,说法。哀"是"恭仁短折"之义,即其人恭顺仁慈,只是短寿夭折,自然是哀矜。这就是所谓谥号有美谥、恶谥、平谥三类的说法。 如果死者一生为善,或建有功檀,就给予神、圣、贤、文、武、昭、庄、恭、烈等美谥:如果死者四位夭折或志向末伸,就给予悼、愍、哀、幽、怀、殇等平谥;如果死者品行不端,有悖礼义,就给予灵、厉、戾、炀等恶谥。上古谥号多为一字,后代除皇帝外,谥号多为二字。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谥君为忠武侯","忠武",就是给诸葛亮的二字之谥。 再如苏轼谥"文忠",岳飞谥"武穆"。朝廷给予臣下的谥号称为官谥,以别于私谥。清代宫谥中,成、正、忠、襄四字属于特谥,只能由皇帝赐予,其中"文正"一谥,最为朝廷重视。给皇帝的谥号,自唐以后,则不断加长,至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清高宗(乾隆)的谥号长达二十三字之多。古代的谥法似乎有一定程序,十分严格,但是由于定谥人的思想、立场、观点的问题,谥号仍多溢美之辞,甚至于颧倒是非。比如宋代秦桧死居然被谥为"忠献",五十多年以后才改谥为"谬丑"。 谥号中固定的词语、特定的内涵,积少成多,后人加以整理,称为《谥法》。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到汉代主要已有刘熙等六家整理的《谥法》。到宋代,苏询取刘熙等六家《谥法》加以册定考证,计一百六十八谥,三百十一条,新改二十三条,新补十七条,成为一个完整的本子。 谥号分官谥、私谥两种,上述的是官谥,是礼官给皇帝议上,由皇帝朝廷授予。私谥则是由死者的亲友、门生、故吏所加予的谥号。私谥始于春秋末期,盛行于宋代,有私谥的人,一般都是有名的文人学者或隐士。比如东汉陈寔于家,海内往赴吊丧三万余人,谥为"文范"先生;晋代的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陶征士诔》说:"宜谥曰靖节征士":北宋著名的隐士林逋死后,时人谥为"和靖"先生。总之,私谥之有别于官谥者,就在于由民间议定。 希望对你有帮助,给个好评。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